IT行業的發展,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當紙媒和座機還遠談不上衰落的時候,那些在他們面前堪稱「嬰兒」的軟體們,已經汰換了一輪又一輪。套用這幾年的流行語,那就是「我的青春結束了一次又一次」。
不論是91助手、豌豆莢,還是千千靜聽、暴風影音,這一些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不是逐漸變得小眾,就是被淹沒在歷史的浪潮裡。時過境遷,當我們在這新的十年裡,也應該回頭看看過去的十年,曾經輝煌過的那些名字:他們有過什麼樣的輝煌歷程,又因為什麼走向了沒落。
對於相對年輕的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後浪將前浪拍死在沙灘上,已經不算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而這或許也正是未來帶給我們的最大的吸引力:
沒有人知道今天誰會遭遇後浪的拍打,也沒有人知道明天的浪頭在哪裡聚集,這也就是為何人們總願意投入這片海洋中去:這裡有著太多未知的寶藏可供人探索,也還有許多新的傳奇會發生。
但小黑現在只想說一些過去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或是因為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或是因為遭遇殘酷的現實毒打,又或是因為選錯了該走的方向,但他們留給我們的,總是不勝唏噓。
越獄、ROOT和應用商店 一代浪潮的遠去
在20世紀10年代的頭五年,人們在買好一部新手機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和這個年代的後五年所做的完全不一樣。在那個時候,手機殼也好、貼膜也好,都還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對iPhone來說是越獄,而對安卓手機則是ROOT。哪怕對於一個手機小白來說,這些看上去有些技術門檻的操作,也一樣是他們在買到一部新手機後要做的事情,當然,他們會請別人去做。
所以當時的手機店裡,往往也會提供越獄和ROOT(以下簡稱提權)服務,方便用戶在買完手機之後,第一時間能夠獲得手機的更多權限。
提權,也就是提升用戶權限的意思。這個在新一代手機用戶中有些陌生的詞,在當時卻安心使用手機的第一步:iPhone需要提權來實現黑名單攔截、更換輸入法、添加快捷開關、更換主題等功能,而安卓也需要提權來實現管理應用權限、在各種第三方ROM之間反覆橫跳,最重要的是,能卸載掉那些沒用又老賴在手機裡的預裝應用。
另外,提權也帶給國內某些不(zhuān)可(zhù)描(pò)述(jiě)的廠商們許多便利,這是題外話,暫且不提。
上面這些現在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操作,在當時,對普通用戶來說,卻是需要大量時間成本來實現的功能。
然而這些功能確實有著相當高的用戶需求,甚至有了「蘋果不自由、安卓垃圾多」這樣的哏,來吐嘈這兩個作業系統的不足。
上面兩個因素合在一起,就催生了KingROOT、盤古越獄等一大批一鍵提權工具的誕生。
於是蘋果和谷歌在後續的版本更新中,將這些功能逐漸加入了作業系統,在方便了用戶的同時,也讓提權這個詞進入了被遺忘的序列。
與之命運相仿的,還有以豌豆莢和91手機助手為代表的第三方應用商店。
當然,這其中有一些細節上的不同。如果說提權需求的減少是因為手機作業系統的不斷進步,那麼這些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崛起和沒落,就不得不說是「時也,命也」了。
2010年,豌豆莢在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正式上線。如果我們把這一年看做是一個基準的話,可以讀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 豌豆莢CEO王俊煜在 2013 年 9 月視頻搜索發布會上
2010年,蘋果發布了劃時代的iPhone4,同年,App Store的下載量累積突破了50億次,利潤已經達到了1.89億美元。這兩個數字深深地震撼了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而這一年的另一個大新聞則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谷歌正式退出中國大陸,這也就標誌著Android Market(也就是Google Play的前身)這一安卓平臺的官方應用商店在中國大陸無法使用。
▲ 2010年,App Store累積下載量超過50億次
在那個還流行提權以獲取第三方插件和應用的時代,這仿佛是一片尚未開發的熱土,充滿著機遇,於是在第二年,騰訊應用寶和360手機助手相隔幾個月接連上線,再加上2008年推出的91手機助手,第三方應用商店正式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時代。
2012年,91手機助手宣布用戶破億。第二年,百度宣布以19億美元收購91手機助手。緊接著,坊間又傳出阿里有意以15億美元收購豌豆莢的流言。這一切都讓第三方應用商店成為了萬眾關注的焦點。
▲ 僅僅幾年後,豌豆莢就以2億美元「跳水價」賣給了阿里巴巴
對用戶來說,這些第三方應用商店除了提供應用下載功能之外,它們的PC端普遍加入了很多手機管理功能,如一鍵刷機、資料備份等附加功能。在iCloud等雲同步功能尚不發達的當時,它們讓不少用戶得以保存手機上的資料。
網友們的評論也充滿了懷舊的氣息:
甚至在知名IT論壇極客公園上,有一篇文章的題目直接就叫《豌豆莢PC版關閉,我的搞機時代也結束了》。
文中有一段話,其實也是小黑這樣熱衷折騰的手機發燒友們的共同回憶:
不過,這些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好日子沒有持續太久:2014年,由諸多國內一線手機製造商組成的「硬核聯盟」成立。這個聯盟聯合了幾乎所有你能想得起名字來的國內手機大廠,而他們的核心訴求就是:通過一個接口實現六大平臺(後來隨著魅族和努比亞的加入擴展到八家)的合作。
簡單來說,就是應用開發商只需要將完成後的應用上傳到硬核聯盟的埠,就可以直接登錄這八家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相比原先需要一份一份上傳到第三方應用商店的操作,可以說是相當便捷,並且在推廣上,也可以節約掉開發商的不少精力。
而在用戶這一端,背靠硬核聯盟的手機內置應用商店擁有無法比擬的便捷度,又有手機廠商為其背書,會使用第三方應用商店的用戶就剩不下多少了。
數據顯示,2019年硬核聯盟的市場滲透率增長到了65.7%,遙遙領先於第二位的應用寶和第三位的360手機助手。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91手機助手、豌豆莢、PP助手幾乎同時發布停止全部或者部分功能服務的消息,也就不足為奇了。
剩下的第三方應用市場日子也不怎麼好過。作為騰訊「親生」的應用寶2017年的用戶活躍度斷崖式跌落了10個百分點,2018年又在此基礎上持續下跌。雖然2019年的數據小黑沒有找到,但應用寶的頹勢已經不可避免了。
測試時間:
作為先前的行業翹楚,在剝離了PC端手機助手之後,豌豆莢手機版的實際使用體驗如何呢?小黑對此作了一些簡單的測試,測試平臺依舊是大家熟悉的小米10。
大家可能會問:小米10不是內置了應用商店麼,為什麼還要用豌豆莢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應用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在手機內置的應用商店被搜索到,例如Chrome瀏覽器和一些小眾應用。
但我們往往可以通過第三方應用商店搜索到這些應用。小黑在這裡以Chrome瀏覽器為例。小米應用商店無法搜索到Chrome瀏覽器,但用戶可以往下拉到底,可以看到「去豌豆莢搜索」的字樣,點擊之後,就會彈出豌豆莢頁面(當然,不是跳轉到豌豆莢APP)。從豌豆莢頁面,我們就可以找到Chrome瀏覽器了。
這可能是因為小米和豌豆莢有內容上的合作,而作為對比,小夥伴C君的榮耀手機就沒有這個選項。至少在折騰小眾APP上,小米還是當得起「為發(zhē)燒(téng)而生」這個理念的。
豌豆莢APP的使用也相對更舒心。還是以小米應用商店為例,在打開APP時,會出現數秒的首屏廣告,而豌豆莢APP則在短暫而且乾淨的啟動頁面之後,直接進入首頁。
不過,現在的豌豆莢APP為了求得細分市場的份額,主要精力已經轉向了手機遊戲這一方面,首頁已經沒有專門的「軟體」欄,而多出了「搶先內測」這一欄目。
在分類榜單中,也只有一個小圖標導向「軟體分類」。
再結合豌豆莢之前推出的豌豆莢嗶嗶APP,我們不難發現,豌豆莢正在探索一條與TapTap類似的道路。
作為情懷黨,小黑只能祝福它在這條路上走得順利。但如果客觀地講,現在的豌豆莢反倒不太適合遊戲愛好者,卻依然更適合小黑這樣喜歡折騰小眾APP的發燒友。
千千靜聽和暴風影音 逆勢而下的難兄難弟
如果說提權工具和第三方應用商店的現狀,是基於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的話,那麼千千靜聽和暴風影音的破落則更多是自身原因導致的。
作為新千年(小黑也已經很久沒聽過這麼懷舊的詞彙了)開始時的裝機必備軟體,這對難兄難弟的故事已經被描述過無數遍了,但對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網民來說,這個故事值得被重複再重複。
和上面所提到的iPhone第三方插件和安卓第三方ROM一樣,千千靜聽和暴風影音的誕生充滿了那個時代網際網路的「浪漫主義」氣質。在那個年代,程式設計師的思維模式往往不是「這款軟體能讓我賺多少錢」,而是「我覺得大家需要這款軟體」,許多經典就這樣被一行一行敲下了代碼。
千千靜聽誕生於2003年。據說,軟體的名字來源於開發者鄭南嶺最喜歡的一首歌《千千闕歌》,而這款軟體憑藉著全格式音樂播放、同步顯示歌詞的優勢,為當時的電腦用戶帶去了字面意思上的「千千闕歌」。
2006年,已經積攢下良好口碑和龐大用戶群體的千千靜聽被百度以千萬級別的價格收購,這一收購讓百度完成了在音樂業務上的閉環,卻也為它自身帶來了「殺身之禍」。最根本的原因,是千千靜聽和百度在基本屬性上的不同:前者是一款純粹以功能吸引用戶的軟體,它的用戶往往也擁有相同的氣質。然而百度是一家商業公司,他收購千千靜聽的原因只有一個:利用它的流量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
固然,有很多案例證明理想化與商業化之間並不衝突,但在這個案例中,百度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完成這兩者的融合。版權問題固然是影響百度音樂業務的重要因素,但不同於後來因為沒有靠山倒下的多米音樂,千千靜聽的失落,更大的原因是百度在音樂業務上的混亂。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千千靜聽和百度ting、百度MP3、百度音樂盒等產品併線發展,又在2013年併入由百度ting改名而來的百度音樂產品線。
再後來,基於一系列小黑想不通的決策,百度音樂在2018年又一次改名為千千音樂,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無不彰顯著百度音樂業務在決策上的混亂。
截止到小黑截稿時,千千音樂的Windows客戶端和Mac客戶端已經無法下載,這曲「千千闕歌」落下了最後一個音符。
但在網絡上,懷念它的文字比比皆是。小黑隨意從知乎上截取了一些用戶的回答,可以看出端倪。
暴風影音的誕生則是另一件曲折的故事,它來自一個程序工程師對兩位徒弟的編程作業。
2002年,當時年滿30歲的周勝軍為了讓他的兩位徒弟對註冊表和編解碼方面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於是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她們看看「能不能做個東西出來,兼容大多數流行格式的視頻」。最後,這個「東西」的成品,就是暴風影音的前身。
隨後到了2004年,一個真正能被稱作軟體的暴風影音版本問世,這就是經典的「諾曼第」版。然而,這個劃時代的軟體從開始便命運多舛:這原本就是一個出於樂趣而搭建的團隊,在初步實現了樂趣之後,開始面臨一些現實的問題。2005年,周勝軍又宣布暴風影音將永久免費,這一切都充滿了那個年代的「浪漫主義」氣息。但純粹的浪漫主義並不能養家餬口,於是2007年,新成立的酷熱科技收購了暴風影音,合併成立暴風科技。暴風影音在商業化上的探索開始了。
與千千靜聽不同的是,暴風影音前期的商業化探索相當成功,2008年7月,暴風影音上線網絡影片播放服務,並於9月獲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立場上,所有人都無法否認暴風影音的前瞻性:優酷、愛奇藝這些主流內容平臺無一不是從這裡起步成為巨頭的。
然而,選擇了對的路並不代表每一步都踏得穩。從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間,暴風影音為了維持淨利潤以謀求上市,在內容版權上的投入受到了大幅的減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恰好就在這三年間,直接競爭對手們在版權方面頻頻出擊:
優酷與多家國內外電影公司達成合作、騰訊視頻宣布與英國六大製作公司達成資源引進合作、愛奇藝宣布購買1000部好萊塢電影的中國網絡發行權。
在版權戰的開始,暴風影音就落了下風,而在成功上市之後,暴風科技的操作更是有些病急亂投醫的意思,幾個收購案所收購的公司,要麼就只是一個有明星背景的空殼公司,要麼收購對象很快就因版權的不可續約而倒閉,最後留下的是數十億的資金漏洞,和滿屏亂碼的官網主頁。
測試時間:
在寫這段內容的時候,小黑無意中發現了一件事:
貌似已經狗帶的千千音樂,微博卻經常在更新!
不過也是,雖然決策混亂、奄奄一息,但百度肯定還是不會輕易放棄音樂業務的。所以,小黑決定還是做一回大家的小白鼠,來測試一下千千音樂APP的體驗,測試平臺換回了大家喜聞樂見的iPhone11。
除了幾乎每一款音樂類APP都有的啟動頁廣告之外,現在的千千音樂在界面設計上更符合小黑的喜好。首頁只有「首頁」和「我的」兩欄,簡潔清爽。
當然,在曲庫上,千千音樂落下了太多功課。小黑就不再做對比測試來欺負它了,只是簡單地搜索了最近比較優秀,且沒有版權獨佔問題的女歌手鄧紫棋,來展現千千音樂在曲庫這一環節的窘境。
除了曲庫的問題之外,千千音樂在播放體驗上也有不少功能缺失,特別是歌詞功能,小黑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你們可是一款在2004年就實現了自動同步展示歌詞功能的播放器啊!
另外,千千音樂也沒有音樂雲盤和iTunes傳輸音樂的功能,這讓它更沒有底氣面對競爭對手們。對於小黑來說,一款簡單幹淨、附帶電臺的離線播放器,可以用來練習外語聽力、欣賞下載的廣播劇,使用場景還是相當豐富的。
小黑覺得,離線播放器出生的千千音樂,如果回到最初的產品邏輯,再完善整個用戶體驗,也未嘗不能在夾縫中走出另一條路。
除了上面說的那些軟體,還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也同樣在經歷了輝煌之後,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他們或者是因為自身決策的種種原因,或者是因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都倒在了這個「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時代」。
經歷了這整個時代的小黑,即便異常懷念那個擁有網際網路精神的時代,也不得不承認,在網際網路行業越來越規範、越來越模塊化的現在,我們身邊的空氣中,都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網際網路產品,而那些過去的名字,也只能被淹沒在商場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