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師嚴苛的時代,誰來教孩子敬畏和規矩?

2020-12-25 名校家長

文:養育男孩,魚爸

1

前幾天,朋友說讀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一回來就把自己關進了屋子裡,也不吃飯。

聽老師說是因為他上課擾亂課堂紀律,被點名批評,而且還罰站了10分鐘。

他說真的不知道怎麼安慰孩子?還說老師是不是方法不對,傷害了孩子小小的自尊心?

我在電話裡說:「這是好事呢!你得先這樣覺得,才能做好孩子的工作。」

因為開著揚聲器,兒子也在一旁聽到了一些談話。

通話之後,小傢伙在旁邊問我,「爸爸,為什麼被老師懲罰了還是好事啊。」

「那你覺得是壞事?」

「當然,我可不想被老師懲罰。」

「那你有沒有被老師懲罰過?」

「沒有,我們老師可好了。」

聽著他的回答,看到他滿是輕鬆。

的確,在幼兒園階段,老師們更是小心翼翼,不會動用那些體罰,而大部分是講道理。

但是,上了小學呢?

有幾個做小學老師的朋友說,「我們現在不敢懲罰孩子,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真不聽話的孩子,也只能讓父母自己去管教。」

2

如今,我們的教育,陷入了一個孩子在學校沒人敢管的局面。

因為太多的事件,讓老師們不敢懲戒孩子。

更別提拿戒尺打手心。

遇到較真不懂事的父母,就會去告狀,壓力和風險太大。

所以很多老師都放下了戒尺,不敢管孩子。

在對老師嚴苛的時代,誰來教會孩子敬畏和規矩呢?

首先,我還是呼喚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

我經常跟孩子講我小時候的故事。

當然也有挨老師懲罰的時候。

我一直記得讀小學時的女班主任老師。

她教數學,每次大考後,她都會自己拿錢出來,給那些考得好的孩子,每人一個小紅包獎勵。

多的10元,少的5元,2元。

另外還配幾個練習本。

這些可都不是學校的,而是她自己獎勵的。

我們都知道她是真的對我們好。

我那時候也特別想得到獎勵,但是數學成績一直很普通。

有一次我終於考了95分,那次拿到了一個小紅包。

裡面裝著五張嶄新的一元。

我一直捨不得花,就夾在我的書裡面。

但是班主任卻也是很嚴厲的。

她上課都帶著特意準備的一塊二指寬的竹片。

而我更是經常挨打的那個。

因為我喜歡在課堂上跟同學講小話。

好幾次被老師抓住,叫到講臺前,伸出手掌,啪啪啪就是幾下。

那個疼,我此刻仿佛還能感覺到。

它提醒我要守規矩,要控制自己的行為。

可就算是疼,但我的心裡如今卻暖暖的。

讓我一生都沒有忘記她。

如今爸媽都期待孩子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

我想,當年幸運如我,真的遇到了。

我真的希望你也能有好運氣。

多年後,你會感謝那個對你嚴苛的老師。

3

一個人的性格、行為習慣無不與童年息息相關。

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

好好養育孩子,永遠是做父母的第一責任,沒有之一。

有了孩子,一定要努力把孩子留在身邊,並且在他幼年時期就好好陪伴、教養他。

我們有一個誤區,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教養不重要,只要吃飽餵好帶好就行。

所以很多的父母把4歲前的孩子交給老人照看,或者一直讓孩子留守。

這是放棄了自己做父母的責任。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成什麼樣子?

上次國慶的時候回老家,村裡有一個孩子因為總是曠課打架被學校通告說要開除了。

他奶奶為此操透了心,把他爸爸叫了回來。

那天我剛好在他們家遇到了這個孩子,看上去十三四歲的樣子,帶著一副黑框眼鏡,個子不高,有點消瘦。

一見到他騎上摩託車,他爸爸就走過去握住車把子。

然後兩個人互相指責起來。

「不要再碰家裡的摩託車。」爸爸嚴厲地說。

「你憑什麼管我!」男孩也不示弱,而且用手指指著他爸爸。

沒想到他爸爸直接揮手打了過去,男孩用手擋的時候,把眼鏡弄到了地上。

這時,孩子沉默了幾秒,就下來撿起了眼鏡,在那默默地擦拭。

「白養你這麼大」,他爸爸又罵道。

「你養了我,可你只是每年給我交學費而已,其他時間你都在哪?現在就來管我了。那些錢我會還給你。」

這時奶奶趕緊過來勸解。

男孩也沒再停留,扭頭就走了。

我看著他消瘦的背影,消失在門口,頭也沒回。

而他爸爸也氣得一直在那低頭不語。

也許是做了父親,面對這樣的衝突,我心裡也唏噓不已。

過去的幾年,他的確是一個留守兒童,一直跟著奶奶長大。

爸爸媽媽對他來說,可能就是一個稱呼。

他跟著自己的弟兄們騎著車趕著風,可能會有自由和滿足感。

而枯燥的課業無法喚起他們的鬥志。

就算資質不錯的孩子,沒有對的方法,沒有人來引路,難免走偏。

4

如果有人跟你說,人生來就不可變,壞胚子就是壞胚子,好孩子就是好孩子。

那簡直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因為孩子的成長並非一成不變的。

只是看父母有沒有用心來對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發現他們的特長。

除了耐心地正面引導。

也要有一些狠心的雕琢打磨

比如那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沉迷手機遊戲、去網吧,偷偷抽菸等。

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不當行為,父母得引導孩子改正。

只是管教的時候,不要太著急失控。

當你看到孩子抽菸,就拿衣架子去抽他,說實話,你的衣架子對孩子的傷害,比那支煙還要大。

有一次看到一個視頻,一對父母把孩子摁在了網吧的角落裡,脫了鞋子抽孩子,那個孩子嗷嗷大叫,周邊滿是圍觀的人。

這樣動手,真的能把孩子「打」得聽話嗎?

我想,只會越打心隔得越遠。

責罰孩子,一定要有原則,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否則不要責罰。

因為一責罰就要出事的。

只有愛他的人才能責備他。

因為他不會記恨你,反而感恩你,因為你真的愛他。

孩子能感受到的。

泰戈爾在他的詩歌《審判官》裡說:

你想說他什麼儘管說罷,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處。我愛他並不因為他好,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你如果把他的好處與壞處兩兩相權一下,恐怕你就會知道他是如何的可愛罷?當我必須責罰他的時候,他更成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當我使他眼淚流出時,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只有我才有權去罵他,去責罰他,因為只有熱愛人的才可以懲戒人。

真正的愛,絕不是那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傷害。

當你要責罰孩子的時候,請問一聲自己的內心:「我是不是真的為了孩子,是愛孩子,而不是為了發洩我自己的情緒,或是對自己的不足感到痛苦而失控?」

而畸形的愛只會養出人格扭曲的孩子。

最後反受其害。

不僅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最後這些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甚至有極端的案例,對父母舉起了屠刀。

責罰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愛。

而責罰的起點,也應該是愛。

相關焦點

  • 一味對老師嚴苛,誰來教孩子敬畏和守規矩? | 精選
    聽老師說是因為他上課擾亂課堂紀律,被點名批評,而且還罰站了10分鐘。他說真的不知道怎麼安慰孩子?還說老師是不是方法不對,傷害了孩子小小的自尊心? 我在電話裡說:「這是好事呢!你得先這樣覺得,才能做好孩子的工作。」 因為開著揚聲器,兒子在一旁也聽到了一些談話。通
  • 對老師的嚴苛,正在毀掉中國孩子
    而老師呢,誰還願意去管教,誰還敢去管教。 03 對老師的嚴苛,正在毀掉中國的孩子讓老師管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和保護。私塾老師都有戒尺,但家人卻紛紛送孩子讀書,還希望私塾先生更嚴一些。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世界除了父母,最希望孩子成長的是老師。因為他們懂得,子不教不成器。
  • 總說孩子沒有規矩,那"規矩"到底是什麼?這樣做讓孩子遠離熊娃
    規矩是什麼?有人認為規矩是禮貌、規則,在我個人看來規矩是做人的底線,更是一個人自控的標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就是天生喜歡在挑戰家長的底線,如果給孩子樹立一個底線規則孩子就不會輕易挑戰,沒有底線規則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跟家長反著來。
  • 父母和老師都要有一把戒尺:孩子心有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戒尺是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意義的。 以前村子裡後面有一很深的池塘,很多孩子都想去那裡玩,父母們為了安全,一些孩子挨了很多揍,但仍然有孩子不顧危險。 後來,村裡來了一位老師,手裡天天拿著一把戒尺。有一天,他發現一個學生偷偷地去了池塘,就當著全校學生的面,用戒尺狠狠地抽打他的左手心,學生們看得目瞪口呆。
  • 孩子沒敬畏心遠比成績差更嚴重,教育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該做的事
    、在校不敬畏老師的大有人在。《弟子規》有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很多孩子背得滾瓜爛熟,但能真正做到的並不多。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敬畏之心,能讓孩子更自律,更有規矩。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一定要補上「敬畏」這一課,這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
  •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愛和規矩同時交給孩子
    不僅如此,立規矩還常常要和愛的本能相衝突。於是,現實中就有了很多不忍心給孩子立規矩的慈父慈母。家庭教育中的規矩是給孩子的行為設定界限,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家規若要有效,父母必須對孩子違反規定的行為有懲罰,並有執行懲罰的權威。規矩不等於懲罰,卻需要用懲罰作為底線來保證其有效性。
  • 你不教孩子守規矩,世界又怎麼規矩待他(規矩、榜樣、教養)
    但如果內向靦腆的孩子,就知道什麼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了。需要我們多費不少心思去引導。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有警惕心理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一會兒誰要來或者我們要到誰家去,進門要怎麼稱呼對方。讓孩子心裡有個準備,也就不會那麼戒備了。現如今,我們很多人都過度重視孩子興趣培養、智力開發,而忽視了孩子的教養,比如禮貌待人、學會感恩,尊老敬老。
  • 《規矩和愛》:何時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這4個方法很有效
    只是,好多父母正在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思想情感進行非愛的掠奪,不是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就是隨心所欲地憑著自己的思想情緒管教孩子。毫無原則的愛只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讀了《規矩和愛》才明白,一個家庭中,規矩和愛同樣重要。
  • 快開學了,請教會孩子敬畏老師!
    但是,90%的家長都忘了教孩子非常重要的事,比起其他各種新學期的準備來說,也許,這才是最重要的一課!這一課就是:敬畏老師!這個話題,課長想從暑假期間刷爆教師圈的一則扎心的新聞說起:杭州某城區教育局在暑假前向區內各幼兒園、中小學下發了一張辭職調查表,對區內辭職教師進行摸底。
  • 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
    通過懲罰僅僅讓孩子害怕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外在的害怕雖然有時候有速效性,但它的效果不僅是短暫被動的,而且會依賴諸多當下的環境因素。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希望通過懲罰幫助孩子理解和內化規矩,最終產生敬畏之心。如果外在害怕是教育的起點,那麼內在的敬畏就是教育的終點。當人失去敬畏而為所欲為的時候,禍害就不遠了。
  • 給孩子做規矩是一場大仗,隨便最致命
    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第一次、第二次往往不能引起你的注意。只有當這一行為成為習慣時,你才開始重視。對於這樣的情況,你不要匆匆上陣和孩子交鋒,這可是一場大仗啊。所以我的建議是,你若沒有充分準備好,就不要開始做規矩。寧可先讓孩子這次暫且得逞了若是你匆匆開始,草草了之,非但這個規矩不能做好,反而會影響到以後做規矩的權威。因為你的不認真讓孩子對規矩失去了應該有的敬畏。
  • 拿到騰訊年薪30萬,哈工大學生因作弊被開除:如何培養孩子敬畏心
    簡單理解,敬畏,敬,尊敬,仰望。畏,畏懼,不輕視。就是對規章制度、歷史文化、普世道德、科學真知和客觀規律等保持該有的尊重和遵守。 中國有句話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說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規矩和行為制度。
  • 慣子如害子,有遠見的父母,都會給孩子立下這10個規矩!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立規矩,是父母的責任。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立下這10個規矩,讓孩子終生受益。6、遵守交通規則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除了是規則需要,更是為了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帶孩子出行時,不管是坐車還是步行,都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並且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讓孩子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學會敬畏規則,敬畏生命。
  • 致家長:學校是你必須敬畏的地方(老師們,轉起來)
    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人,都是嚴重缺乏敬畏之心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我們對學校的敬畏、對老師的敬畏正在弱化,這對下一代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這不是危言聳聽。為了讓孩子獲得優質教育,請老師及家長細細品讀本文。入學的時候,請帶著你的孩子,去拜見他(她)的老師,恭恭敬敬地把孩子交到老師的手中,心懷感激的對老師說說聲「拜託您,老師」,並教你的孩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師敬禮。
  • 給孩子做規矩需要有懲罰嗎?
    如果說敬畏是做規矩的目標,懲罰就是規矩的底線。法律一.般有三方面的功能:明示功能、預防功能、和校正功能。法律的明示功能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預防功能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其實就是警告你不要犯法。
  • 哈佛教育學博士歷時三年打造經典:《規矩和愛》
    王濤博士對打孩子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是對父母的要求卻很高。打孩子是為了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失去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對自己冷漠,對他人殘忍,和禽獸無異。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態度,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應該是一件認真而聖神的事情,不能隨便為之。打孩子不能帶有憤怒。用怒氣打孩子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權力的濫用,沒有積極的教育效果。
  • 孩子出生後,這些規矩要一個一個遵守,不然等長大了就晚了
    直到下午兒子的氣還沒消,小潘和兒子說話,兒子都不理他。 兒子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其實也都是小潘一手造成的,當初老公要給兒子立規矩的時候,小潘攔著老公,而且還護著兒子,小潘覺得小孩子生性活潑調皮,這是孩子的天性,不要用規矩來限制孩子的自由。
  • 四年級坎上坎下涇渭分明,突破孩子對老師敬畏感下降,方才能進步
    如果學校老師和家長們能抓住四年級孩子「敬畏感」的變化趨勢,在對孩子進行管理和教育時,則容易著手。因為你掌握了孩子的情感世界變化,便能對症下藥。二、家長對老師的敬畏感持什麼態度,往往深刻影響著孩子對老師的態度。
  • 變革時代如何重塑尊師重教文化
    原標題:變革時代如何重塑尊師重教文化  ——新時期師生關係觀察系列評論之一   本報評論部   維護我們尊師重教的傳統,不是回到耳提面命的舊教育方式。老師抱怨學生不懂得尊重,常常在與老師交往的時候顯得沒有規矩,對於紀律和知識也缺乏必要的敬畏;學生也抱怨老師不夠投入,除了按部就班地上課,對於學生的心理和生活關懷不夠多。   而對於師生關係問題的解決之道,除了借鑑先進革故鼎新之外,還有一個路徑——回到尊師重教的傳統。回到過去的美好時代,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這是人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的普遍心理訴求。
  • 老師制定不合理規矩,你會怎麼看
    不少孩子和家長反應強烈,這是老師規定的班規嗎?老師的出發點是什麼?圖片來源於網絡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制定一些校規看似正常行為。那標準是不是都不一樣,誰來監督他們的合理性。學校的教師、定的班規都這樣不合理。那下面定得會怎麼樣?如果說國有國法,村有村規,如果村規可以隨便定,那麼過一個村都要收過路費?男盜女娼在他們村都是合理。每個村都定他們的規矩,那以後村和村有意見,那不成了國和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