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牛車網]
大家買車看車的時候應該都會坐到展車裡試試感覺,第一個舒適感覺來自座椅。銷售顧問通常都會告訴你我們的車很舒適,這種感覺直接關係到客戶的購買意向。各大車企的工程師關們都對車輛座椅的舒適設計特別下功夫,即便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基本也不會在座椅舒適性上偷工減料。不過座椅並不是越軟越好,而偏向運動的車往往又把座椅設計得比較硬。下面我們展開來聊聊。
座椅這種配置,其實就是硬有硬的好,軟有軟的好。德系車座椅偏硬,日系車座椅偏軟,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也不是說反過來廠商做不到,而是兩者車型定位和需求的不同導致的。
德國擁有全球唯一不限速的高速公路,注重汽車的駕駛感受,座椅做得相對硬,因為只有硬座椅才能更清晰傳遞路感,提供操控感需要的包裹性和支撐性,德國設計師認為不應該把座椅的震動全部過濾掉,要保留一部分才有操控的感覺。德國人也喜歡長途自駕遊,經常周末帶著帳篷就去露營,德國人認為硬座椅對身體好,當德國車進入到中國市場,也並沒有因地制宜的進行本地化。
而日系車更講究一個溫馨舒適的感覺,雖然我們對日系並不是特別的推崇,但是不得不說日系車的座椅非常像沙發的感覺。日本的車本身就設計得特別緊湊小巧,但是車內的空間利用率卻是出奇的大,同尺寸的日系德系車對比,一般都是日系車獲勝。內部空間大,就能夠把座椅做得更厚更軟,坐上去更加舒服了。日本的用車生活,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必須要用車的環境,國民駕駛車輛一般不會做長途旅行,可能真的是工作壓力大沒那閒功夫,但是他們對於車輛的舒適性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柔軟度高的座椅很符合經常短途駕駛的舒適性要求(長時間坐軟椅子肯定腰疼)。
國外的車企進入中國後都要根據中國人的體型對座椅進行重新設計,在中國的座椅製造商都是根據中國男性4250px的平均身高作為基準進行設計,要求座椅適應腰曲弧線,靠背必須具有正確的支撐點,座椅的體壓分布要正確合理。由於座椅設計是針對一個平均值,所以難免有些人會照顧不到,比如太高或太胖的人。
當人坐在過軟的座椅上時,乘客的體重更多地集中於尾椎,而身體其他部位承受的壓力更小。經常窩坐在過軟的座椅上,不僅容易導致人體的軟體位彎曲度增大,有損於脊椎健康,還不利於腿部的血液循環。硬座椅相對於軟座椅體壓分布均勻,因此長時間乘坐時身體反而會感覺更舒服。AGR認證是目前汽車行業中對座椅的唯一評價標準。AGR(AktionGesunderRücken)也就是德國脊背健康協會創立於1995年,是德國專研背部疼痛問題的非盈利性獨立研究機構,旨在審核和推薦對脊背健康有好處的產品,致力於改善背部脊椎的一切問題 。AGR協會認證的產品主要包括日用品、座椅、床墊、鞋、健身器材等和脊背有關。在汽車業界第一個獲得了AGR質量認證的是2002年大眾輝騰Phaeton所配置的轎車座椅。
挑選適合自己的座椅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座椅人機工程學合理的前提下,硬座椅短途行駛屁股疼,但是長途行駛身體不容易疲勞,對身體的支撐性更好。軟座椅短時間乘坐很舒服,長時間駕駛身體就會產生疲勞感,容易導致人體的軟體位彎曲度增大,而且會讓乘客的體重更多地集中於尾椎部位,經常窩坐在過軟的座椅上不僅有損於脊椎健康,還不利於腿部的血液循環。在您喜提愛車回家之後,還是要注意一下座椅調節的方法,下面我們匯總了此前的一些有關內容,把精華部分提煉出來,和大家再次分享座椅調節大法。
保證身體與座椅的充分接觸:
在進行座椅調節之前,首先將身體緊緊擠壓到座椅上,保證臀部以及背部緊貼在座椅上,身體與座椅之間儘量不要出現空隙。這樣有助於避免後背受傷以及提升長時間駕駛時的舒適、穩定性。如果車輛座椅配備腿部支撐、傾斜角度調節等功能的話,主要以與身體更多的接觸和舒適為首要。
座椅高度以及座椅靠背的調節:
進入車內首先不要急於調節座椅的前後距離,應先調節座椅高度(如可調)以及靠背角度來為後面的調整打好基礎。
座椅高度的調節主要是為了調節視線高度,由此調節對車輛前方範圍的可見度。座椅高度的調節,需要保證眼部高度位於車輛前風擋垂向距離的中心偏上位置(此時大多車型頭頂距車頂之間有五指寬),此時的視野最佳,且能夠保證對車輛前方路況的良好觀察。此時,如果打開遮陽板不應該對視線產生大面積遮擋。
座椅靠背的調節並沒有明確的調節依據,主要以舒適為主(角度在100-120度之間),但無論何種角度,長時間的駕駛下都有可能產生腰部的酸痛感,但靠背角度不應該過於傾斜(大於120度)也不應該過於垂直(小於100度),需要保證與背部之間有儘可能大的接觸面積,可以在長時間的駕駛下偶爾切換靠背角度來緩解腰部壓力。
頭枕的調節同樣重要,不正確的頭枕位置會在發生危險時以更大的衝擊拍打不正確的頭部位置造成傷害。首先,頭枕與頭部的接觸位置應該在相對於眼部高度偏上一些的位置。此外,頭枕與頭部之間的距離要儘可能的貼近,最遠不要超過7釐米(三指寬左右),否則在碰撞時頭枕會對頭部產生嚴重的撞擊,如果頭枕前後距離無法調節,需要儘可能的通過座椅靠背角度來輔助調節。
調節座椅前後距離:
座椅的前後調節主要是根據車輛踏板位置進行調節的。首先,用右腳完全踩下制動踏板,左腳完全踩下離合器踏板(手動檔車型)或放置於左腳休息踏板上(自動檔車型)。此時,進行座椅前後距離的調整,在完全踩踏踏板的情況下,駕駛員的膝蓋應有一定的彎曲,大約120度為宜。整個調節過程應啟動發動機,否則頻繁踩踏制動踏板可能出現踩不到底的情況,影響調節準確性。
進行座椅的前後調節時,如果膝蓋幾乎伸直,那麼就說明座椅靠後,需要向前調整;如果膝蓋彎曲太大(接近90度),那就說明座椅靠前,需要向後調整。幾乎完全伸直的腿部(座椅位置過於靠後)會使膝蓋僵直,這不僅影響踩踏制動踏板的靈活性,更增加了踩踏所需的力量,如果發生碰撞,衝擊力會對無法通過彎曲來緩衝的腳部和膝蓋部分造成傷害,此外,震蕩還會直接傳遞到盆骨以及下脊柱,造成連帶傷害。
膝蓋部位過度彎曲(座椅位置過於靠前),約100度時,腿部將難以起到制動時對身體的支撐作用,長時間駕駛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引起不適,甚至在碰撞當中,因沒有足夠的支撐力,膝蓋會與前儀表下方產生碰撞造成一定傷害。
兩腿膝蓋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如果車內空間允許,可以將左右膝蓋分別倚靠在一側車門以及中控垂直於地面的面板上,以提供最為舒適的駕駛姿勢。當座椅的前後距離調整合適後,應將腳跟放置於地板上來提供行駛中對身體的縱向支撐力,並用腳掌前半部踩踏踏板,然後在腳跟位置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腳尖的移動在不同踏板之間切換。
右腳腳跟應更接近制動踏板,因為制動踏板普遍高於油門踏板,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保證踩踏制動踏板時的及時迅速,更能以全腳掌接觸制動踏板保證制動時的穩定線性控制,突發緊急情況時,全腳掌踩下制動踏板時還能為身體提供一定支撐力。如果無需踩踏離合器踏板(或為自動擋車型),左腳應始終放在左腳休息踏板上以提供穩定的身體支撐力,如果發生碰撞能適當減少傷害。
方向盤位置的調節:
方向盤位置的調節常常被忽略掉,其實方向盤的調節相比座椅更加影響碰撞時的安全性,例如距離方向盤過近就可能在氣囊彈開時對身體產生額外傷害。此外,方向盤的調節,除了保證舒適度以外,還應確保能夠透過方向盤中心上方的空隙,清晰完整的看到儀錶盤。
在進行方向盤前後調節之前應先進行高低調節,此時在座椅位置固定的情況下儘量保證能夠透過方向盤中心上方的空隙中,清晰完整的看到儀錶盤內信息。此外,雙手握住方向盤3點及9點位置,手掌高度應略低於肩部。過高的握點可能在長時間的駕駛下造成肩部的酸痛。
調節方向盤前後距離(如可調),使雙手握住方向盤3點及9點位置時,肘部位置成120度彎曲。同時,體型嬌小的女士還應儘量保證方向盤中心位置距離胸骨之間有三拳距離(約30釐米),但也不要大於45釐米,為安全氣囊的良好工作提供條件,同時避免輕微碰撞時安全氣囊誤爆帶來的額外傷害。
安全帶高低的調節:
任何車型的安全帶幾乎都具備高低可調的功能,但是可能很多駕駛員以及乘員都未曾使用過這項功能。安全帶的高低調節,主要是為了調整安全帶與肩部的接觸位置。調節安全帶高低,儘可能的使安全帶與肩部中間接觸,不能過於接近頸部也不能過於靠外,以避免安全帶在碰撞當中對肩部以及頸部的損傷。
扣好安全帶並將其收緊,然後用手調整下方橫向安全帶的高度位置。下方安全帶不應放置在腹部柔軟的位置,應該適當靠下緊貼胯骨,否則在碰撞當中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最後再嘮叨幾句,座椅的軟硬程度,還是跟進您用車的習慣來定,經常開長途的還是不要選擇太軟的,短途為主的當然是優先考慮軟座。而座椅調節同樣很重要,現在很多車都帶有2組座椅記憶功能,方便兩位駕駛者無縫切換,花了錢的配置一定要用啊,肯定有人是嫌麻煩乾脆手動去切換,其實這才更麻煩。座椅軟硬影響身體健康,座椅調節又影響駕駛安全,大家一定要多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