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11:13 |柯橋日報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見習記者 酈曼麗
治理前的那摩江池塘,水體渾濁,發黑髮臭
治理後池水清澈,碧波蕩漾。
「昔日臭水塘的『歷史遺留問題』終於解決了!變死水為活水,這才是五水共治真正的威力!」近日,越城區蕺山街道鞋子畈社區內的居民喜笑顏開,紛紛為街道的科學治水點讚。
原來,該社區內有一個「百年老池」那摩江池塘,早前因結構封閉缺乏流動性所致,面源汙染物常年累積,缺氧嚴重的池塘,顏色發黑的水體,烈日下濃烈的異味,讓周邊居民不堪其擾。這幾年來,蕺山街道採取過多種治水措施,但收效甚微,難以根治。今年上半年,街道請來浙江省農科院微生物工程中心的專家,對該池塘進行了小微水體生態化治理,重構了池塘的生態系統,使那摩江池塘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構建起「水上花圃」生態景觀。
數個池塘變死水 曾是多年「老大難」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那摩江池塘,該池塘約100米長,與上沙盆底河相通,池塘四周被碧綠的狐尾藻環抱,池塘中央蓮葉田田,偶有蜻蜓飛上頭,一改往日水體渾濁的面貌。「你看,這河塘可算是變乾淨了。以前啊,只要一站在塘邊,異味就撲鼻而來,水面上也漂浮著不少生活垃圾,把水搞得又髒又臭,河床上裸露出來的石頭更是漆黑一片。」路過的居民李先生說道。
據附近的居民介紹,他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從前那摩江池塘水質清爽,景色宜人,只是最近五六年來,池水的質量每況愈下,逐漸黑臭。蕺山街道的相關負責人徐炳燦也坦言:「我們街道轄區內還有其他三個池塘也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發黑髮臭的情況,分別是位於書聖故裡的墨池、孟家池,以及樂苑新村的荷花池,這些池塘總體都是由於水體封閉或者流動性弱,導致自淨能力缺失,同時長期以來的面源汙染物累積形成內源汙染,因而水體缺氧,水質惡化。」
鞋子畈社區負責人說,由於池塘已經影響居民生活,這些年蕺山街道辦事處的確採取了多種措施進行治理。2013年夏季,為恢復池塘正常功能,先將池水抽乾清淤再衝洗;2014年,想做一些生態治理的改善,便在池塘裡種植狐尾藻;前年3月,考慮到池塘水體溶氧量不足,又安裝了除臭循環裝置等設備,但「老大難」依舊得不到根治,直到今年找到一個滅劣Ⅴ類水的「新思路」——小微水體的微生物強化生態修復技術。
水體治理多管齊下 特質微生物顯高能
「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黑臭河造成的感官汙染,表面上看去像是治理好了,但其實剿滅劣Ⅴ類水要定量分析、測量水體氨氮、總磷等汙染物,找到好思路,科學治水,所以科技的力量愈加重要。」徐炳燦說,於是,街道請來「技術顧問」——省農科院研究員湯江武,這位在水汙染領域深耕多年的微生物領域專家,利用微生物修復水體汙染是他的拿手好戲。
「那摩江池塘往年的治理還是比較傳統的,植物水藻的確能在景觀上加分,但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它。如果對汙水源實行截汙納管、水岸同治,同時採用生態修復項目集成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強化修復等技術『對症下藥』,將事半功倍。」湯江武說。在蕺山街道池塘生態修復工程中,湯江武團隊制定了「減少外源汙染,控制內源汙染,修復水體汙染」的治水總策略——
首先,採用物理清淤或者生態清淤的方式,清理水體內源汙染,並用生態基控制生活汙水排放源,為修復工程鋪路。關於「生態基」,湯江武解釋道,「它是一種經過處理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的『床』,在此處生長的微生物會形成一個小微生態系統,可吸附水體中的富營養成分,從而改善水質。」接著,通過設計微孔曝氣系統恢復水體溶氧水平,使水體保持活水狀態,同時強化水體正常微生物群落的恢復,加快促進汙染物的降解;再次,根據池塘源水汙染特徵,設計微生物強化修復系統和植物生態修復系統,實現對水體汙染物的降解。
「這些複合淨水功能菌劑都是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特殊微生物,汙染降級能力強、活性高、原位定殖能力強。根據不同的水體汙染特徵,進行定向篩選,定期高密度投入,逐步恢復水體生態和自淨能力。」對於那摩江池塘的治理,湯江武團隊分多批次向水體中投入微生物製劑:光能異氧型細菌打前哨,降低水體中COD、氨氮濃度,並有效去除異味,改善水質。之後出馬複合型芽孢類菌劑,迅速降解殘渣,進一步降低COD。最後,由一種特殊製劑衝鋒,加速水體氨氮的降解和轉化,促進氮素的去除。
生態治理多方聯動 科學治水是密鑰
「我們團隊開發的微生物強化生態修復技術已分別在杭州、溫州、金華等水體修復工程中得到應用,成功案例就有近50例。但不是所有水體都適合微生物修復,如果水體流通性強,比如常年流動的河道,就很容易衝刷走投放進去的微生物,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湯江武說,「治理小微水體,健康、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是關鍵,這啟示我們,治理水系要從單一的工程思維向水生態的整體修復轉變。」
過去,我們的水系都具有獨特的複合生態系統。在劣Ⅴ類水剿滅戰中,在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思想影響下,有些地方用長石條在池塘兩邊砌岸,有的還用水泥將塘岸抹成三面光,整個池塘兩邊寸草不生;有的地方在整治河道時,為了美觀或節省經費,裁彎取直……硬化的河道會隔斷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聯繫,造成水生態系統孤立化,水循環短路化、絕緣化,而且會導致水體汙染反覆的問題,往往治了又治,收效甚微。
所以,我們應在減少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來治水,既不毀掉原貌又保護水域生態。同時,不僅要重視截汙納管,做好處理源頭汙水的基礎性工作,更需要人們強化環保理念,在生產生活方式上實現更為綠色的轉變。
當記者問到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對小微水體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時,湯江武指出,「與流動的活水不同,封閉性強的池塘對『外來物種』特別敏感,不科學的生產養殖、隨意傾倒的生活垃圾、偷排亂排的工業廢水,包括池塘邊居民日常洗衣、清理家畜內臟等行為,都會導致其自身淨化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降低,從而引發水質惡化。
在剿劣戰中注重保護小微水體的原生生態系統,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強化修復,並構建與之相映成趣的景觀小品,以期達到「水清、景美、水岸協調」的治理效果,這或將成為我們今後打下小微水體攻堅戰的密鑰。
15017299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