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水體生態 池塘起死回生

2020-12-19 浙江在線

2017-08-03 11:13 |柯橋日報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見習記者 酈曼麗

治理前的那摩江池塘,水體渾濁,發黑髮臭

治理後池水清澈,碧波蕩漾。

「昔日臭水塘的『歷史遺留問題』終於解決了!變死水為活水,這才是五水共治真正的威力!」近日,越城區蕺山街道鞋子畈社區內的居民喜笑顏開,紛紛為街道的科學治水點讚。

原來,該社區內有一個「百年老池」那摩江池塘,早前因結構封閉缺乏流動性所致,面源汙染物常年累積,缺氧嚴重的池塘,顏色發黑的水體,烈日下濃烈的異味,讓周邊居民不堪其擾。這幾年來,蕺山街道採取過多種治水措施,但收效甚微,難以根治。今年上半年,街道請來浙江省農科院微生物工程中心的專家,對該池塘進行了小微水體生態化治理,重構了池塘的生態系統,使那摩江池塘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構建起「水上花圃」生態景觀。

數個池塘變死水 曾是多年「老大難」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那摩江池塘,該池塘約100米長,與上沙盆底河相通,池塘四周被碧綠的狐尾藻環抱,池塘中央蓮葉田田,偶有蜻蜓飛上頭,一改往日水體渾濁的面貌。「你看,這河塘可算是變乾淨了。以前啊,只要一站在塘邊,異味就撲鼻而來,水面上也漂浮著不少生活垃圾,把水搞得又髒又臭,河床上裸露出來的石頭更是漆黑一片。」路過的居民李先生說道。

據附近的居民介紹,他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從前那摩江池塘水質清爽,景色宜人,只是最近五六年來,池水的質量每況愈下,逐漸黑臭。蕺山街道的相關負責人徐炳燦也坦言:「我們街道轄區內還有其他三個池塘也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發黑髮臭的情況,分別是位於書聖故裡的墨池、孟家池,以及樂苑新村的荷花池,這些池塘總體都是由於水體封閉或者流動性弱,導致自淨能力缺失,同時長期以來的面源汙染物累積形成內源汙染,因而水體缺氧,水質惡化。」

鞋子畈社區負責人說,由於池塘已經影響居民生活,這些年蕺山街道辦事處的確採取了多種措施進行治理。2013年夏季,為恢復池塘正常功能,先將池水抽乾清淤再衝洗;2014年,想做一些生態治理的改善,便在池塘裡種植狐尾藻;前年3月,考慮到池塘水體溶氧量不足,又安裝了除臭循環裝置等設備,但「老大難」依舊得不到根治,直到今年找到一個滅劣Ⅴ類水的「新思路」——小微水體的微生物強化生態修復技術。

水體治理多管齊下 特質微生物顯高能

「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黑臭河造成的感官汙染,表面上看去像是治理好了,但其實剿滅劣Ⅴ類水要定量分析、測量水體氨氮、總磷等汙染物,找到好思路,科學治水,所以科技的力量愈加重要。」徐炳燦說,於是,街道請來「技術顧問」——省農科院研究員湯江武,這位在水汙染領域深耕多年的微生物領域專家,利用微生物修復水體汙染是他的拿手好戲。

「那摩江池塘往年的治理還是比較傳統的,植物水藻的確能在景觀上加分,但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它。如果對汙水源實行截汙納管、水岸同治,同時採用生態修復項目集成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強化修復等技術『對症下藥』,將事半功倍。」湯江武說。在蕺山街道池塘生態修復工程中,湯江武團隊制定了「減少外源汙染,控制內源汙染,修復水體汙染」的治水總策略——

首先,採用物理清淤或者生態清淤的方式,清理水體內源汙染,並用生態基控制生活汙水排放源,為修復工程鋪路。關於「生態基」,湯江武解釋道,「它是一種經過處理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的『床』,在此處生長的微生物會形成一個小微生態系統,可吸附水體中的富營養成分,從而改善水質。」接著,通過設計微孔曝氣系統恢復水體溶氧水平,使水體保持活水狀態,同時強化水體正常微生物群落的恢復,加快促進汙染物的降解;再次,根據池塘源水汙染特徵,設計微生物強化修復系統和植物生態修復系統,實現對水體汙染物的降解。

「這些複合淨水功能菌劑都是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特殊微生物,汙染降級能力強、活性高、原位定殖能力強。根據不同的水體汙染特徵,進行定向篩選,定期高密度投入,逐步恢復水體生態和自淨能力。」對於那摩江池塘的治理,湯江武團隊分多批次向水體中投入微生物製劑:光能異氧型細菌打前哨,降低水體中COD、氨氮濃度,並有效去除異味,改善水質。之後出馬複合型芽孢類菌劑,迅速降解殘渣,進一步降低COD。最後,由一種特殊製劑衝鋒,加速水體氨氮的降解和轉化,促進氮素的去除。

生態治理多方聯動 科學治水是密鑰

「我們團隊開發的微生物強化生態修復技術已分別在杭州、溫州、金華等水體修復工程中得到應用,成功案例就有近50例。但不是所有水體都適合微生物修復,如果水體流通性強,比如常年流動的河道,就很容易衝刷走投放進去的微生物,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湯江武說,「治理小微水體,健康、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是關鍵,這啟示我們,治理水系要從單一的工程思維向水生態的整體修復轉變。」

過去,我們的水系都具有獨特的複合生態系統。在劣Ⅴ類水剿滅戰中,在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思想影響下,有些地方用長石條在池塘兩邊砌岸,有的還用水泥將塘岸抹成三面光,整個池塘兩邊寸草不生;有的地方在整治河道時,為了美觀或節省經費,裁彎取直……硬化的河道會隔斷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聯繫,造成水生態系統孤立化,水循環短路化、絕緣化,而且會導致水體汙染反覆的問題,往往治了又治,收效甚微。

所以,我們應在減少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來治水,既不毀掉原貌又保護水域生態。同時,不僅要重視截汙納管,做好處理源頭汙水的基礎性工作,更需要人們強化環保理念,在生產生活方式上實現更為綠色的轉變。

當記者問到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對小微水體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時,湯江武指出,「與流動的活水不同,封閉性強的池塘對『外來物種』特別敏感,不科學的生產養殖、隨意傾倒的生活垃圾、偷排亂排的工業廢水,包括池塘邊居民日常洗衣、清理家畜內臟等行為,都會導致其自身淨化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降低,從而引發水質惡化。

在剿劣戰中注重保護小微水體的原生生態系統,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強化修復,並構建與之相映成趣的景觀小品,以期達到「水清、景美、水岸協調」的治理效果,這或將成為我們今後打下小微水體攻堅戰的密鑰。

 

 


1501729986000

相關焦點

  • 硬度與養殖池塘水體水質的關係
    圖1養殖水體的硬度的變化:淡水的硬度相對變化比較大,參與水體的溶解、吸附和平衡;海水的硬度相對變化小;硬度取決於水源、池塘的土質,新建池塘的硬度較高,逐漸減少在硬水中,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比在軟水中要小,當水體中鈣、鎂濃度足夠高時,可以抑制水生生物從環境中吸收某些金屬離子,降低其毒性。硬度可以穩定水質和底質的pH值,增加水體的緩衝能力,鈣、鎂含量高,水體的緩衝能力較強,具有較好的保持pH值的能力。
  • 重慶開縣:池塘多元化養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近年來,開縣大力推廣池塘多元化生態養殖模式,建立了「魚菜共生」、「魚蚌混養」、「魚鱉混養」及「泥鰍、青蛙、蔬菜共生」等池塘多元化養殖基地,產生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環境效益:池水水質更好了  「池塘多元化生態養殖,是在水面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水下混養魚、蚌、鱉等水產品。」
  • 全國節能宣傳周 傳播節能知識 ——「貨櫃+生態池塘」 尾水高效...
    水循環的開端,先用水泵(浮臺式)將生態池塘上層富氧水不斷抽至貨櫃養殖設備中,並利用鼓風機曝氣提高箱內水體溶氧量,保障高密度集約化養殖。在箱體內模擬仿生態環流,保持最優流速,促進魚健康生長和品質提升。養殖產生的尾水,經斜面集汙槽排出箱外,保持箱內水質清潔。
  • 池塘水體pH值如何指導您養魚?
    氨氮有毒,但氨離子沒有毒,所以在鹼性水體裡面的有毒物質多。這也是大家經常用有機酸解毒的一個原理。pH值通常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指標,比如它對水體的鹼度、硬度都有一定影響。當水中的pH值下降,水中的弱酸電離離子減少,其他的陰離子碳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矽酸根離子,有機酸根離子,不同程度的轉化成分子形式存在。
  • 鹼度基本概念與池塘養殖水體水質的關係
    (2)維持天然水中pH值相對穩定的緩衝,主要組成碳酸氫根和碳酸根,而在此範圍內有相對穩定的pH值是水生生物生長繁殖的必要條件,水體總鹼度較大,可以緩衝水中的pH值,使水中pH值保持相對的穩定,要求維持天然水中pH值,穩定的Alk的鹼度不小於0.4mmol/L。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
  • 養殖魚類對池塘生態環境的要求之水溫和溶解氧
    魚類對池塘環境的適應性強是進行池塘養殖成功的主要標準之一,我們所進行養殖的各種魚類,只有對池塘的生態環境,包括水溫、溶解氧、鹽度、pH、水質等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才能保障它們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池塘中能夠養殖,這是進行高密度飼養的基礎,也是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
  • 新時代治水故事:以漁治水——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循環利用
    2019年2月,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支持生態溝渠、生態塘、潛流溼地等尾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探索建立養殖池塘維護和改造長效機制。
  • 無覓造園解密Aqua生態池塘,營造智能生態花園水景
    庭院池塘施工建造步驟Aqua庭院生態水景的防水膜打破傳統鋼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藝,能抗UV(紫外線)、抗凍裂、抗腐蝕、穩固。Aqua水景系列產品營造出的花園水景不僅養護簡單,而且系統美觀,能與庭院周邊景觀融合更加自然生態環保,效果也更持久。
  • 生態池塘水質培養 德國尖貨為您支招
    建造一個池塘水系容易,怎樣長期保持清澈乾淨的水質是問題,水質是否清澈這也直接影響到了我們的體驗感受,這時候池塘水處理尤為重要。在許多人看來,過濾水就是除去水中的懸浮物質,使水質清澈而已,但事實非然。德國Oase歐亞瑟池塘過濾器,通過培養菌將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保持池塘水質長期健康而又擁有活力,做到真正池塘生態平衡。一套完整的Oase過濾系統,包括過濾器主機、水泵和UVC燈。撇渣器和吸汙機也是非常不錯的好幫手。
  • 水產養殖池塘根本—自淨力
    但當前,可能多數人對於水產養殖的理解還是圍繞在對養殖生物的管理上,對養殖生物投餵更優異配方的飼料使用更新的藥物,即便是近年流行的微生物製劑,也僅僅只把文章做到水體上。雖然我們做了這麼多的努力,但病害仍然層出不窮,這是為什麼?我們認為需要換位思考,我們需要從養殖水生態系統的角度去認識水產養殖。因為水產養殖面對的是生存在池塘裡的一個群體、一個水生態系統。
  • 佛山三水池塘生態推水養殖...
    (池塘生態推水養殖)池塘密布、綠樹環繞、果樹飄香……位於浩渺北江畔的佛山市江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邊農業」),引江水入池塘,擁有良好的養殖環境。最近,一項生態環保的推水養殖項目在這裡落地生根,成為了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首個池塘生態推水養殖示範基地。佛山三水因三江匯聚而得名。同樣,江邊農業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有此名。江邊農業執行董事李壁華告訴記者,推水養殖項目自今年4月投入使用以來,已收穫了兩批魚,產值達80餘萬元,實現了綠色、高產、高效、無病害、零排放。「640立方(推水池塘)養的魚就超過了18畝魚塘養的魚(的產量)!」
  • 如何在池塘養殖中運用貝藻類?
    大則是山塘、水庫、湖汊,小則是氹仔,動態則是河湧,生態則是稻田養魚、魚菜共生,現代則是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主要養殖魚蝦蟹、龜鱉和貝藻類。當然,過去池塘養殖的主導品種是魚類,養好魚的關鍵環節是調節水質,把水培肥、養活,當蝦蟹類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之時,關鍵技術就是培養好一塘草,最終,龜鱉佔據了池塘養殖的制高點,關鍵技術就是養好一塘泥。
  • ESB——生態演替式水體修復技術
    由於內河治理的最終目的是河道生態系統功能與結構的恢復,並促使系統的自我維護和自我發展。因此,生物—生態修復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最有價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處理技術。  ESB-生態演替式水體修復技術簡介  ESB水體修復技術(生態演替式水體修復技術)是一項目前世界上正在興起的突破性的一種水體修復技術。
  • 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_尚衛敏在不斷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的新背景下,人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而國內目前仍然主要以高密度的池塘養殖模式為主,在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同時,勢必不同程度對環境治理造成一定的壓力,養殖尾水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 水體發光了,是夜光藻還是發光弧菌?有什麼危害?如何治理?
    夜光藻還有一個能輕微活動的觸手,這個觸手可以把水體裡小型浮遊生物或有機顆粒送入細胞藻體內,在細胞內形成食物泡再進行消化吸收。所以:高發在水體有機質多,水太肥的池塘,細菌、水體腐敗物都是夜光藻捕食的對象(菌很難抑制夜光藻)。
  • 生態塘對養殖池塘水氨氮和亞硝態氮去除的效果
    水質汙染導致魚體生長緩慢、成品品質下降,已經不符合綠色健康生態養殖的發展需求。池塘養殖密度過大,養殖餌料投餵增多,相應造成養殖水體的氨氮和亞硝態氮增多。有研究表明,在池塘養殖投餵的飼料中,有5%~10%未被魚類食用,而被養殖魚類食用的飼料中又有25%~30%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而且養殖池塘的尾水、殘餌和排洩物是直接通過排水渠排出塘外,並沒有經過處理,容易造成養殖水資源的浪費和水環境的汙染。
  • 技術學堂池塘毒素毒藻全解
    ①pH值:藻類喜歡偏鹼性的水體,高pH值(8.0-9.5)會促進藍藻的發生,故應避免單一使用潑灑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質。②氮磷比:藍藻既可利用水體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較高富營養化的水體都可能導致藍藻的大量發生。適當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藍藻的生長。
  • 增長筆記1·池塘生態
    增長的內在邏輯:池塘生態增長是尋求存量的增加或者增長狀態關鍵指標:轉化率留存率留存轉化率池塘生態維持的好,進來的魚不捨得走,魚群還會繁殖,魚群就會增加。(增長)池塘生態維持的不好,進來的魚迫不及待就跑了,留下的也活不長,魚群就會減少。(萎縮)進的比漏的快,就是增長。
  • 喚醒沉睡的生命 ——水體底泥洗脫置換暨生態恢復技術釋義
    中國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住建部黑臭水體治理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章林偉教授從宏觀角度進行了精闢闌述,「消除黑臭是水環境治理階段性目標,是水環境治理最基本的要求,水環境治理最終目標是促進水體生態轉型、全面恢復水體生態」。「導致重治水輕生態、重外源輕內源的直接原因是重設計輕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