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2021-01-15 吉山花瑤

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_尚衛敏

在不斷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的新背景下,人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而國內目前仍然主要以高密度的池塘養殖模式為主,在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同時,勢必不同程度對環境治理造成一定的壓力,養殖尾水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現狀

當前,池塘養殖仍以集約化高密度養殖為主,在追求高產量的同時,過量投放的漁藥、飼料、化學品以及大量的排洩物等容易造成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直接導致水生動物的爆發性疾病,甚至大面積死亡,養殖產品質量和產量下降。實現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要從觀念到行動上做出改變,水質的提高為魚類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才能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為人民的餐桌安全提供有力基礎保障。因此,尋求研究一種高效環保的池塘養殖用水處理技術,實現水體良性循環,對我國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2.1 物理方法

對於淡水池塘養殖模式,目前尾水處理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機械過濾和膜分離。

機械過濾是水產養殖系統中分離固態和液態的常用技術手段,具體淨化過程是利用設備的篩網對養殖尾水進行簡單的過濾處理。由於篩網的孔徑限制,雜質會停留在篩網內,進而達到淨化的效果。由於水體中還存在大量的微小顆粒物,因此,需要對篩網的孔徑做出調整,使用微濾機對養殖尾水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樣過濾處理雜質的效果可以達到 80% 左右,具有明顯的可操作性。

膜分離技術主要採用不同孔徑的膜濾除顆粒物,是依膜孔徑截留不同粒徑顆粒物的過程。水產養殖中採用膜過濾技術主要處理直徑小於20μm-25μm的微顆粒。

生物膜對養殖尾水治理有明顯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的生物膜比生物濾池的流程安排更能影響處理效果,裝有十字交叉和多孔生物膜的生物濾池對水產養殖廢水的處理效果良好。

物理方法主要是採用機械設備對水體內的懸浮物進行過濾,然而對有機氮、磷去除效果不佳,並且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環節比較繁瑣,對於大型的養殖水體並不合適。

2.2 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是通過臭氧處理、化學製劑等中和、凝絮微小的懸浮膠粒等汙染物,達到去除重金屬、軟化水質、調節酸鹼度、消毒等作用,但是在去除有害物質的同時,水體的有益菌等也會被殺死,且容易造成二次汙染。所以,在使用化學製劑淨化水質的同時,要堅持適量性和科學性,嚴格控制化學製劑使用量。

2.3 生物方法

相對物理和化學方法而言,生物方法更加環保、安全,可實現水體的可持續循環綠色發展,是近年來養殖尾水處理的熱點,指的是通過水生動植物及微生物等代謝吸收水體中的有機物與氮、磷營養鹽,從而實現淨化水質的過程。

2.3.1 水生植物淨化

水生植物可以用來處理養殖尾水,具有投資小、操作簡單、無二次汙染等優點;主要是利用其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吸附、富集養殖尾水中的有機物、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錯綜複雜的根係為微生物吸附生長提供更大的表面積,植物對氧具有輸送、釋放和擴散作用,通過發達的通氣組織和根系傳輸氧氣,為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代謝活動提供條件。不同的水生植物對水體的淨化效果不同,水生植物的種類需要結合養殖場所的環境具體分析,並且要做好循環水系統的構建,保證植物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國內外目前應用於池塘水質淨化比較廣泛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蘆、輪葉黑藻、香蒲、水培番茄、蘆葦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有效吸收利用水體中的營養鹽、氨氮、重金屬。在研究了一個月之內鳳眼蓮、輪葉黑藻、香根草和水雍菜四種水生植物處理汙水時,水體氮、磷、化學需氧量、pH值和溶解氧的變化後,發現四種植物均能強化去除養殖廢水的汙染物。

2.3.2 水生動物淨化

研究表明,一些濾食性的水生動物是通過過濾水體有機物顆粒和浮遊動植物,以降低水體有機質,常見的有鰱鱅魚、濾食性雙殼貝類,如牡蠣、貽貝和扇貝等,都具備很強的生物濾除能力,且能吸收和利用懸浮物中的有機質,對水質淨化有明顯的效果。濾食性的水生動物一般作為套養品種,既可改善水質,又能降低餌料係數,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加一定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兩全其美的措施。

2.3.3 微生物淨化

微生物可通過降解水體有機質、氨氮、亞硝酸氮等,抑制致病菌生長,起到淨化水質的目的。研究表明,對水體有淨化作用的微生物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以及複合水產微生態製劑等,其原理就是利用有益菌調節水體中菌相藻相的平衡,防止殘餌與代謝產物積累所引起的水體環境的惡化,對池塘水質、底質的改良與修復效果十分明顯。但是微生態製劑的品種單一,適應性差,應用範圍有限制。

3 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的前景展望

綜合對比上述水產養殖尾水的處理方法,各有優缺點。筆者認為,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首先應科學確定養殖密度,放養濾食性魚類,變廢水為可利用的「肥水」;合理投餵飼料和漁藥,從源頭上控制養殖尾水的營養性物質濃度是最關鍵的環節。同時,在治理養殖尾水的過程中,應該綜合利用物理、化學、生物方法,例如生物浮床、人工溼地等,更加有效地控制水產養殖的自身汙染和對外界水體環境造成的影響。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如何綜合應用並發揮各種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的最大優勢以及最大程度的優化、減小處理設施面積佔比,是今後尾水處理技術的研究方向。

相關焦點

  • 南方刀額新對蝦淡水池塘養殖關鍵技術
    南方刀額新對蝦淡水池塘養殖關鍵技術陳如潮刀額新對蝦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並不苛刻,最適宜其生長的水溫為17~32 ℃,即使到了冬天,在5~6 ℃的環境下也能存活,因此死亡率並不高。這種蝦類的養殖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不僅適鹽範圍較廣、相比於其他養殖蝦類對於生長環境的水溫要求不高,而且由於其食物來源較為廣泛,屬於雜食類蝦,在低氧等苛刻環境下也能生存,因此具有廣闊的養殖前景。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其市場價值,刀額新對蝦開始被大規模養殖,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養殖經驗用於刀額新對蝦的淡水池塘養殖。
  • 淡水蝦高效養殖技術!
    淡水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蝦類品種,種類非常多,市場需求大,養殖效益好,已成為水產養殖業的首選品種,目前主要主要養殖品種有日本沼蝦、羅氏沼蝦、淡水龍蝦、澳洲龍蝦等,不同品種養殖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淡水蝦高效養殖技術吧!
  • 【新聞】省淡水所:推進鰻魚養殖尾水治理 助力漁業復工復產
    為推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省漁業復工復產,進一步推進鰻魚養殖尾水治理工作,3月4日至5日,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鰻魚養殖尾水治理團隊聯合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組成技術指導組,在省淡水所副所長王劍鋒及試驗站站長黃洪貴帶領下,前往德化縣、永安市鰻魚養殖企業,對接開展尾水治理相關工作。
  • 尾水治理 淡水養殖綠色發展之路怎麼走?
    尾水治理 淡水養殖綠色發展之路怎麼走?  在農業生產中,水產養殖是用水大戶。近年來,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是「五水共治」中關注度較高的一個問題。怎樣在保證養殖效益的前提下將水用好、用活,是當下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中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寧波是水產養殖大市。據去年的數字統計,在全市近80萬畝養殖區域裡,淡水養殖面積近30萬畝。
  • 重慶市鱖魚人工飼料養殖技術
    重慶市鱖魚人工飼料養殖技術基金項目: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項目(2020)。徐杭忠鱖魚是我國傳統的名貴淡水魚,俗稱「桂花魚」,屬於鱸形目、鱖亞科。鱖魚肉質豐腴細嫩,味道鮮美可口,無肌間刺,膽固醇低,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大。目前,我國鱖魚產量已增至30多萬噸,產值200多億元,是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之一。
  • 太陽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養殖網
    原產於北美洲淡水水域。魚體高,側扁,頭小,尾小。鰓蓋後緣有一深藍紫色形似耳狀的突出。體側有7-10條暗黃色的彩條紋。一般個體成熟時體重200g左右,個別可達到1kg。美國養殖的太陽魚另外還有銅吻鱗鰓太陽魚和紅耳鱗鰓太陽魚。&nbsp  &nbsp&nbsp&nbsp&nbsp藍綠鱗鰓太陽魚屬溫水性小體型魚類。
  • 既可鹹水養殖,又可淡水養殖,這種魚養的好畝產達1噸以上!
    羅非魚又被稱為「非洲鯽魚」,除了我國臺灣、海南和廣東可以全年養殖外,其他的地區通常只有5-7個月的養殖期。羅非魚為廣鹽性魚類,能生活在不同鹽度的鹹水中,淡水中也可養殖。從淡水直接放入鹽度15的鹹淡水中仍然能正常生活,可以忍受的最高鹽度為32,但是在鹽度21.5度以上的海水中只能生長,不能繁殖,研究表明,鹹水中羅非魚的生長速度比淡水養殖中的生長速度要快!
  • 福建龍巖市摸清淡水水產養殖池塘基本情況
    &nbsp&nbsp&nbsp&nbsp近期,福建省龍巖市完成了全市淡水水產養殖池塘基本情況的調查和水產養殖池塘老化情況的判定工作。&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全市養殖水產池塘共有3111.73公頃,其中老化池塘有2117公頃,面積100畝至500畝集中連片養殖池塘有45處。
  • 專訪戈賢平研究員| 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的發展與展望
    人工溼地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水處理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試驗階段進入應用階段,人工溼地引入池塘養殖的歷史較短,但是由於該技術較常規技術有著明顯的優勢,在養殖用水的前處理及廢水循環利用方面較為實用。隨著這一技術的引入,一種新型的池塘生產方式產生,即人工溼地——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該模式將人工溼地作為淨水核心與養殖池塘合理配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系統。
  • 淡水珍珠蚌如何繁育?其養殖技術要點有哪些?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淡水珍珠養殖的國家和淡水珍珠生產出口大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淡水珍珠養殖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淡水珍珠產量連續35年位居世界第一,佔世界珍珠總產量的95%。淡水珍珠養殖產業效益排在淡水養殖品種前列,且一、二、三產業融合度高。因為珍珠蚌的濾食習性,珍珠養殖對水體也有一定淨化作用。下面對淡水珍珠蚌養殖技術進行介紹,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借鑑。
  • 可以學習養殖澳洲淡水大龍蝦
    可以學習養殖澳洲淡水大龍蝦我們基地擁有8000多畝的養殖水面、40餘口高養殖龍蝦塘口、數千畝的澳洲龍蝦養殖水面(每畝正常產量在800斤到1200斤),年產數十萬斤的成品澳洲龍蝦和澳洲種苗。蝦種規格在3釐米左右,據業內人士介紹,龍蝦畝產量與放養密度,養殖環境,投餌量,病害防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池塘要有良好的排灌系統,一端上,20」記者了解到,蔬菜價格的持續上漲,與近段時間長沙氣溫較高不無關係,一名攤販分析,由於近段時間雨旱交替導致農作物減產,也給葉類蔬菜運輸,保存增加了難度,貨源緊缺,導致菜價上漲。小龍蝦的效益高可達50%以上。
  • 江西省池塘養殖尾水治理工作推進會在撫州召開
    江西省池塘養殖尾水治理工作推進會在撫州召開2020-12-18 11:0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江西農業雜誌社 為貫徹落實江西省委巡視組關於「江西省池塘養殖尾水治理覆蓋比例嚴重偏低」的重要指示,研究部署2021年漁業重點工作,進一步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江西省漁業現代化進程
  • 「聚焦海墾創新農業技術」澳洲淡水龍蝦怎麼養殖成活率高?聽聽專家...
    榮光農場公司澳洲淡水龍蝦:養殖要求高 培育有妙招■ 記者 夏貞吉走進榮光農場公司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只見剛孵化出來的小龍蝦動作輕盈,在清澈的池塘裡遊來遊去,顯得十分有活力榮光農場公司養殖的澳洲淡水龍蝦。榮光農場公司供圖近年來,該公司和海南善水循環農業公司合作發展澳洲淡水龍蝦養殖項目,通過設備升級、智能管理、技術革新等手段,目前共建立11個標準化養殖大棚和10個室外養殖池塘,年產蝦苗5000萬尾,深受市場青睞。「龍蝦養殖可是門大學問。」
  • 如何在池塘養殖中運用貝藻類?
    大則是山塘、水庫、湖汊,小則是氹仔,動態則是河湧,生態則是稻田養魚、魚菜共生,現代則是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主要養殖魚蝦蟹、龜鱉和貝藻類。當然,過去池塘養殖的主導品種是魚類,養好魚的關鍵環節是調節水質,把水培肥、養活,當蝦蟹類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之時,關鍵技術就是培養好一塘草,最終,龜鱉佔據了池塘養殖的制高點,關鍵技術就是養好一塘泥。
  • 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模式
    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模式陳學洲一、技術模式概述傳統多品種混養是基於立體利用養殖水體,按照養殖動物生活空間不同進行搭配,如淡水池塘養殖按照上層魚、中層魚、底層魚進行搭配,達到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提高養殖產量的目的。
  • 天津市南美白對蝦淡水養殖技術
    天津市南美白對蝦淡水養殖技術_賀振楠南美白對蝦具有個大、產量高、肉質鮮嫩、體肥殼薄、出肉率不低於65%、生長速度快等優良特性。不僅如此,這種蝦還可在鹽度為40‰以內的水中生存,且食性雜、耐高溫、病死率較低,養殖戶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養殖方式。儘管南美白對蝦易於養殖,但市場依然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可見其產出率並不高。
  • 浙江餘姚:淡水養殖,「跑」上健康綠道
    而在密密麻麻的驗收指標中,養殖尾水直排是「新晉」的一票否決項。水產養殖產生大量尾水,尾水直排容易造成汙染,尾水治理是養殖業綠色發展繞不開的功課。在寧波這個水產養殖大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4.21萬公頃,養殖尾水量大面廣。而與集中在海洋沿岸的海水養殖不同,寧波0.93萬公頃的淡水養殖塘深入村莊腹地,連著河湖水系,繫著村舍民居,尾水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環境。
  • 養殖淡水石斑魚技術:不同的生長階段,飼養方式有什麼不同
    淡水石斑魚在有苗期間非常脆弱,因此一定要加強管理,首先應該做好消毒。在放養之前應該用生石灰給池塘進行消毒,同時也應該加入肥料來讓池塘底部的泥土更加肥沃。在魚苗放養之前,還應該進行試水同一個池子內放養魚苗的種類也必須相同,而且規格要一致,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淡水魚可以更好的生長。飼養密度應該控制好,而且養殖技術和水平都應該和培育的規格來規定。水質管理。
  • 泥鰍池塘養殖技術
    泥鰍是一種水生珍品,現在市場比較常見,由於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泥鰍養殖的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前景看好,那麼泥鰍池塘的養殖技術是什麼呢?讓我們互相了解一下吧!1、池塘建造應選擇背風向陽,有一個乾淨的水源處建池,池塘面積可保持1~3畝,不宜過大,這可作為泥鰍的良好管理,建造的池塘要避免農藥汙染,而且要在縫隙處補充水泥和磚石,進出水口處要設置防逃網,而且排水口應該設置在池底,利於更換水質。
  • 新時代治水故事:以漁治水——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循環利用
    2019年2月,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支持生態溝渠、生態塘、潛流溼地等尾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探索建立養殖池塘維護和改造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