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院士集體發聲:不要再打著「養生」的旗子謀財害命了!

2021-02-23 漫漫說


點擊題目下方漫漫說,免費關注頂尖好文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本文專家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 郝希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 孫 燕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衛生部副部長 王隴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鍾南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 詹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 石學敏

人到中年,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慢慢開始注重養生,但是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了彎路,6位院士集體發聲,振聾發聵,為了健康一定要好好看看。

誤區一:

多吃補藥能長壽、防癌?

有人被騙得人財兩空

郝希山院士

郝希山院士曾痛批:補藥具有直接抗癌的作用都是騙人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參、鹿茸、靈芝等高檔滋補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一些老人將它們視為延年益壽的法寶,大量食用。事實上,多吃補藥長壽甚至抗癌, 至今沒有臨床依據。

並且,早在2012年第十八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中,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燕和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就痛批:「補藥具有直接抗癌的作用都是騙人的」,「堅決反對用營養品來防癌」。

孫燕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孫燕指出,市場上很多所謂的「抗癌中藥」或「防癌食品」是未經實驗和臨床證實的。「不止一次,我們非常痛心地看到病人被騙得人財兩空,到了晚期甚至終末期才來找我們,而我們又非神仙,後果令人痛惜。」

對策:補藥不如它

給大家推薦3個比吃補藥都好的小方子,不傷肝、無副作用,但最重要的是:堅持。

第一、梳頭

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是讓太監為她邊梳發邊按摩,使她到了花甲之年仍滿頭秀髮,老而不衰。

以指腹代梳梳頭是最佳的頭部按摩法。操作時,雙手指腹分別從髮際線兩側,從前往腦後輕梳,邊梳邊適度按壓,至頭皮微微發熱即可。每天早中晚可各做1次,每次雙手各梳100下左右。長期堅持指腹梳頭,有預防腦溢血、稀發增密之效,從而延緩衰老。

第二、走路

走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不少國家的心臟協會和專家都鼎力推薦。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運動之一,既簡單易行,強身效果又好,不論男女老少,什麼時候開始這項運動都不晚。

研究顯示,每天步行超過30分鐘的人,不管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他們的長壽機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第三、泡腳

中醫講究「上病下治」。連接人體臟腑的十二經脈有一半起止於被稱為人體「第二心臟」的腳上,還有至少60多個穴位匯集在這裡,我們腳底部還存在64個人體臟器的反射區,泡腳能刺激我們的足部,可促進全身氣血順暢,經脈調和,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晚上9點泡腳效果最好,在此時泡腳,能讓腎臟得到最大程度的放鬆,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水溫40℃左右是最好,泡腳水最好蓋過腳踝,在膝蓋上搭一條毛巾蓋住腿,效果會更好。

腳底還有一個養生大穴——湧泉穴,打通這一處,十二經脈也就跟著打通,繼而擴張血管、加速排毒、大補腎氣,達到耳聰目明、血管不堵、腿腳有力等多重效果,泡完腳再按揉雙腳湧泉穴,比吃十全大補湯還好。

誤區二:

鈣補得越多越好?

當心引起高鈣血症、腎結石,甚至心臟病

補鈣的觀念在我國可謂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覺得鈣補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強壯,於是大把大把地吃鈣片。

1、過量補鈣容易引起高鈣血症、腎結石等併發症

來自北京世紀壇醫院藥劑科的謝猛和顧紅燕提醒,補鈣要注意適度,並非鈣補得越多越好。我國營養協會推薦,體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鈣量約為1000毫克,除了在飲食中獲得外,額外補充的鈣量為300~700毫克。過量補鈣會影響到人體對鐵和鋅的吸收,還容易引起高鈣血症、腎結石等併發症。

對於60歲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薦攝入1000毫克的鈣,過量補鈣,不僅不會強壯骨骼,還可能危害健康。

2、長期補鈣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德國海爾堡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對23,980個人進行了十多年的跟蹤隨訪。他們把服用鈣補充劑的人的心臟突發的病例數和未服用者進行了比較。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沒服用任何補充劑的15959人裡面,有851例心臟病突發。而服用鈣補充劑的人中,有過一次心臟病突發的概率多了86%。

3、大部分人不需要服用鈣補充劑

「一位英國衛生部的發言人說。」健康均衡的飲食可提供足夠的營養,包括他們所需的鈣,好的鈣源包括牛奶,乳製品,強化乳品的替代物,比如豆漿,綠葉蔬菜。」

對策:免費鈣片快服用

有補鈣的觀念是好的,但不一定要吃鈣片,有一些免費的補鈣小方法,吃對了一輩子不缺鈣哦,還不擔心會長結石。

第一、曬太陽

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獲得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鈣。

天氣好的時候,建議每天上午9-10點鐘或下午3-4點鐘到戶外曬曬太陽,每次15-30分鐘就可以了,提醒一下,隔著玻璃曬沒用。

第二、做運動

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程度高達5%-25%。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骨質量,預防骨質疏鬆。

建議每天運動半小時到一小時,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比如打太極拳、快走、慢跑等。

第三、喝牛奶

牛奶和各種奶製品堪稱天然鈣庫,不但鈣含量高,而且吸收好。

如果是比較胖、血脂高的中老年朋友,可以選擇低脂的牛奶或者奶製品。

誤區三:

晨練越早越好?

特別容易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王隴德院士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認為,晨練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特別在寒冷時節。

清晨鍛鍊可以說是「健康殺手」,很容易誘發血管痙攣,進而引發腦中風等。「從人體而言,一夜不進水米,血液黏稠度高,清晨時血壓也處於一天當中的峰值,這個時候鍛鍊特別容易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美國一份研究表明,腦中風集中在8時至12時,日均達139例子,佔全天總數的37%,而晚8時至12時,腦中風的發生率僅5%。「我自己現在每晚10時做運動,一般1個半小時。效果好得很!」王隴德指出,每天下午的4~5時是最佳鍛鍊時間,其次為晚間(飯後2~3小時)。

此外,霧天空氣中含很多有害物,不適合晨練。

對策:傍晚鍛鍊最佳

人體體力一般在傍晚達到高峰,因此,傍晚鍛鍊效果較好。剛開始可在晚上進行一些舒緩不流汗的運動,如拉伸為主的瑜伽、散步、太極等。到達一定程度後可選跳舞、做操、做功、練劍、打太極拳、散步、快走、慢跑、遊泳等,此外,晚上鍛鍊與睡覺的時間間隔應在2小時左右,至少不低於1小時。

當然,如果確實有晨練的習慣,也可以,但是不要太早,等太陽出來後,大約9點到10點再去活動才是最明智的。因為太陽出來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高,即便是森林空氣品質也較差。

誤區四:

老了不需要體檢?

錯,每年一次的體檢很必要

鍾南山院士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醒,每年一次的體檢很必要。

很多病剛開始是無症狀的,如很多慢性阻塞性肺病,剛開始都不知道的,到發作時已經晚了。腎、肺、心臟損耗30%-50%以上才表現出症狀,到那時再看病已經晚了,過了最佳治療期,為了能健康長壽點,體檢很有必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曾在首屆健康中國高峰論壇上甚至提出,我國有關部門對於將體檢費用納入醫保的事宜。詹啟敏表示,對於什麼類型的體檢,用什麼樣的體檢手段,安排多少額度或比例的報銷費用,每個國家可以根據不同的體制、需求和經濟實力做出各自的安排。但總的來說,通過體檢等早期診斷的方式方法,對於很多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有很大幫助。

對策:一年必須檢一次

不要覺得體檢是在浪費錢,有病治病,沒病也放心。50歲後的體檢關鍵點都給您總結好了,體檢的時候可別漏查。

50+歲 關注腸道和骨密度

從50歲開始,結腸、骨密度檢查應該成為擴展關注的對象。

【女性】

50歲以後女性有一半會發生骨質疏鬆

卵巢癌50歲後高發

心臟病50歲以上女性第一死因

腦卒中25%的腦卒中發生在65歲之前

建議加檢:

骨密度檢查(每3年一次)

結腸癌篩查(每5年一次)

卵巢檢查(每3年一次)

心臟檢查(每年一次)

盆腔檢查(每年一次)

宮頸檢查(每年一次)

乳腺檢查(每年一次)

血糖檢查(每3年一次,高危者每年檢查)

【男性】

心臟病60歲以上男性第一死因

腦卒中55歲後卒中風險每10年增加一倍

前列腺癌50歲以上高發,發生率達1/38

建議加檢:

前列腺檢查(每3年一次)

結腸癌篩查(每3年一次)

睪丸檢查(每3年一次)

60+歲 全面關注身體健康

從60歲開始,除了之前關注的項目,身體不適的地方應該引起我們更多關注。

【女性】

骨質疏鬆60歲以後女性有一半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

結直腸癌大多發生在60歲後

心臟病60歲以上女性第一死因

腦卒中75%的腦卒中發生在65歲後

建議加檢:

骨密度檢查(每3年一次)

結腸癌篩查(每3年一次)

結腸鏡檢查(每5年一次)

心臟檢查(每年一次)

盆腔檢查(每年一次)

乳腺檢查(每年一次)

65歲後沒有必要做子宮頸圖片檢查

70歲後沒有必要做乳房X光檢查

【男性】

前列腺癌發生率達1/15

結腸癌44%發生在60~70歲

腦卒中75%發生在65歲後

建議加檢:

心臟檢查(每年一次)

前列腺檢查(每年一次)

結腸癌篩查(每3年一次)

此外,60歲以上無論男女,每年都應當進行眼部檢查、耳部聽力損傷測試。如出現感染應馬上去醫院。

誤區五:

治療高血壓,

只吃降壓藥就夠了?

石學敏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石學敏指出,不少人認為治療高血壓就是要吃降壓藥,這是一個誤區。「長期吃降壓藥是科學控壓方法,應該堅持,但並不能起到治療效果——心、腦、腎靶器官損傷仍在。」

石學敏建議,不妨多試試中醫針灸按摩。他就經常用自創的「指針法」為自己按摩。

方法如下:首先坐在椅子上,靠背,頭稍後仰,雙目微閉,消除雜念,雙手向後做護住後腦勺狀,用兩個大拇指在後頸部及耳垂後,找到天柱穴(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風池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凹陷處)、翳風穴(位於耳垂與下顎側邊骨頭交接處,見組圖中的右圖),依次按壓這三對穴位,不要求穴位精準,按壓穴位周圍同樣有效。每次按壓3分鐘,每天堅持10分鐘即可。

對策:吃掉「高血壓」有訣竅

通過控制飲食就可以降血壓,如果太迷信藥物然後飲食放開了吃,你吃再多的藥,你可能達不到效果,所以飲食才是基礎。

第一、食鹽最多一小瓶蓋

飲食降血壓的第一點就是要少吃鹽。食鹽中的「鈉」能引起水鈉瀦留,導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引起血壓升高。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正常人群每日食鹽量為6-8克,也就是一小啤酒瓶蓋。高血壓患者應控制在4克以下。

第二、一天不超過三勺油

第二步是控制吃油,不管是油的類型還是油的數量都要控制。油脂攝入過多就會引發心血管的病變,最後很多高血壓患者都因為心血管出了問題。

建議您每天食用油攝入量不要超過25克,即一天不超過三勺油,高血壓患者更應減少。

第三、注重補鉀

高血壓患者要補鉀,這麼重要的一點被很多人忽視。鉀可以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日常最安全的補鉀方法就是食補,平時要多喝紅茶、紫菜湯,多吃香蕉、蘑菇、菠菜、松子、黃豆製品等食物。

如今「磚家」太多,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了,千萬別被蒙蔽,院士講話,13億中國人受益,照著做,等於給自己的健康上了把鎖。這麼好的事,值得所有關心的人都看看!

喜歡的親們,歡迎點讚分享到朋友圈

編輯:漫漫,材料學博士,現居紐西蘭,

喜歡貓,喜歡簡單隨意的生活,喜歡純淨甜美的韻味

我的微信公眾號漫漫說:enjoy-talking

歡迎長按下面我的頭像識別加關注漫漫說,謝謝


推薦我的另一個微信公眾號,裡面都是我的原創文章,記錄了在紐西蘭的點點滴滴,用慢悠悠的筆觸渲染一個簡單安穩的女人的故事,歡迎你關注,你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加關注,也可以搜索lixiaotuo01的微信公眾號關注

請長按下面我的頭像的二維碼加關注我原創,謝謝

相關焦點

  • 5院士集體發聲:5個最坑人養生誤區,有人被騙人財兩空
    本文原標題:《【健康】5院士集體發聲:5個最坑人養生誤區,有人被騙人財兩空》人到中年,身體開始走下坡路,開始注重養生,但是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了彎路。5位院士集體發聲,振聾發聵,為了健康一定要好好看看。
  • 別輕信打著高科技旗號的「養生」騙局
    打著高科技旗號的騙局存在已久這不,連前段時間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院士也遇上這等尬尷,他的親戚從網上買了「量子掛墜」,對他說,據說「你的技術」可以防癌症,潘院士也只能跟她說沒那回事兒。潘院士遇到的是一個典型的打著高科技旗號的騙局,這類騙局一方面利用高科技概念,一方面利用公眾對健康的訴求,以及對高科技概念的陌生和敬畏,從而創造了種種神乎其神的產品。打著「量子」旗號的偽科學或騙局,不僅僅有據說能防癌的「量子掛墜」,還有「量子水」「量子健康檢測儀」,甚至「量子醫學」。
  • 院士怒了:五個最坑的養生誤區,有人被騙人財兩空,卻毫不知情
    人到中年,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慢慢開始注重養生,但是一不小心就容易走了彎路,6位院士集體發聲,振聾發聵,為了健康一定要好好看看。誤區一:多吃補藥能長壽?腳底還有一個養生大穴——湧泉穴,打通這一處,十二經脈也就跟著打通,繼而擴張血管、加速排毒、大補腎氣,達到耳聰目明、血管不堵、腿腳有力等多重效果,泡完腳再按揉雙腳湧泉穴,比吃十全大補湯還好。誤區二:鈣補得越多越好?
  • 美醫護人員不堪重負,集體發聲抗議罷工
    近日,美國福布斯網站報導表示,在大選中獲得勝利的拜登近來警告表示:從12月起到1月份,或再有25萬美國人因疫情而失去生命。這或許將比美國衛生部門面對新增病例持續上升的情況時給出的預測更嚴重。12月4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針對疫情問題美國多地的醫護人員開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集體發聲,力求改善現狀。
  • 蔡英文們不是不想扛這面旗子嗎,咋還因為旗子下架急眼了?
    回想蔡英文曾經「隱晦」表達「中華民國」的話術——「這個國家」,套用過來,我們就管被下架的旗子叫做「這面旗子」好了。 蔡英文倒拿旗子 民進黨奉行「臺獨黨綱」,上臺後更是變本加厲推行「去中國化」,搞「漸進式臺獨」,假「中華民國」之名,行「臺獨」之實。
  • 獸醫集體發聲:這10種水果,勸你不要再餵貓了,不然後果很嚴重!
    獸醫集體發聲,下面這10種水果,勸你最好不要再餵貓了,不然後果很嚴重!1、葡萄貓咪對葡萄會產生中毒的情況,會出現嘔吐、腎臟衰竭的現象,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貓咪死亡,所以葡萄類的水果都是不能給貓咪吃的。而且葡萄中含有大量的糖,貓咪吃了也不容易消化。
  • 南疆幼兒園園長培訓班學員集體發聲亮劍
    2017-05-25 15:09:37    華夏經緯網
  • 中科院新增73名院士,名額分配!新興交叉7名,安全領域6名
    【重磅,中國科學院擬增選73名院士,學科領域,名額分配情況!其中新興和交叉與數學學科領域7名,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6名!】眾所周知,在我國能夠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著在相關細分領域有著絕對的權威,更代表著巨大的榮譽。
  • 6名院士4名教授講授大學基礎課 是否大材小用?
    6名院士4名教授講授大學基礎課 是否大材小用?,大材小用了嗎    在武漢大學,有一門叫「測繪學概論」的基礎課,由6名院士和4名教授共同講授,堅持了20年。
  • ...清華專家組為42名巴蜀學子集體頒發錄取通知書 中科院院士送上...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22日6時55分訊(趙桂凱)2020年高考,重慶巴蜀中學取得傲人成績,包君儀、王子逸等共計42名學子以優異成績敲開了清華大學校門,創重慶歷史新紀錄。儀式現場 趙桂凱 攝今(22)日,秉承對巴蜀中學培養體系與質量的高度認可,以清華大學招辦競賽招生負責人林志偉、錢學森力學班招生主任張錫文、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兼重慶招生組副組長王強等多人為成員的專家組親赴巴蜀中學,為42名巴蜀學子集體頒發錄取通知書
  • 新華社、中紀委、半月談等發聲,立挺張伯禮院士,意味著什麼?
    本月5月12日,張伯禮院士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給天津市全市大中小學師生講了一堂關於抗議思政課。在這次課程中,張伯禮院士用一張圖批評了極少數「知識分子」疫情下扭曲的價值觀,特別點出了許可馨、方方、梁豔萍三個人。
  • 陝西再添6位兩院院士!在陝兩院院士總人數達70人
    陝西再添6位兩院院士!在陝兩院院士總人數達70人西部網訊(記者 秦怡) 今天(11月22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陝西有6名科學家上榜,分別是長安大學彭建兵,香港大學-西北大學趙國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李賀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平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湧、中國兵器工業第203研究所楊樹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6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6名華人科學家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系教授丹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教授傅嫈惠、布朗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高華健、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系教授林海帆、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張鋒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文小剛。
  • 鍾南山院士84歲身體仍舊硬朗,他給出的養生建議,值得你聽一聽
    在這次的疫情當中,鍾南山院士就像是一劑「強力針」,讓大家的情緒穩定了下來。鍾南山院士一直奮鬥在前線,很難有人能猜出他的年齡,滿身肌肉、精力旺盛的他如今已經84歲的高齡,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
  • 喀什市各村舉行升國旗儀式暨集體發聲亮劍、惠民政策宣講、惠民...
    這是阿克喀什鄉庫勒(1)村國旗下集體發聲亮劍現場,喀什市副市長、第一書記艾則孜·蘇力坦、喀什大學「訪惠聚」工作隊及庫勒村支部書記在鮮紅的國旗下、在579名群眾的見證下,以高昂的鬥志和滿滿的決心莊嚴發聲、勇敢亮劍,為了喀什的穩定和繁榮、為了阿克喀什鄉的一方淨土,更為了生我們、養我們的庫勒村美好明天,與「三股勢力」宣戰、與「兩面人」宣戰、與一切破壞喀什和諧穩定的「暴恐分子」宣戰!
  • 養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聽聽五位院士的肺腑之言
    養生保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而中醫養生學的精髓於《內經》中所講的「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一脈相承。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一個漸進過程,特別是代謝性疾病的併發症。這恰恰給了人們一個控制和預防疾病的時間。 比如高血壓是心肌梗塞、腦卒中的最大危險因素。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知道了也不能正確控制水平。
  • 成都確診女孩再發聲:大家不要給我打電話了
    成都確診新冠肺炎的趙女士12月9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向成都市民致歉。9日11時30分,趙女士再次發聲,她寫道:「我現在病情挺好的,沒有什麼症狀,我的家人也一直在好轉。」網絡截圖原文如下:我現在病情挺好的,沒有什麼症狀,我的家人也一直在好轉。
  • 不要再朋克養生了,正確的養生方法在這!
    秋冬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節,連續降溫的日子裡,人們不得不重新啟動秋冬的養生計劃了。 許多90後的年輕人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發來各種養生微信的「支配」下,終於開始了自己的養生計劃。
  • 韋世豪帶頭恆大球員集體發聲造輿論,鄭智遭遇上任第一次考驗
    球員們當然是想趕緊回家,但按照官方的規定,中超球隊可能需要集體離開,怎麼離開也是個未知數。 前幾天,有媒體發聲,說球員的精神狀況已經到了臨界點,今天,韋世豪、張修維等恆大球員突然開始集體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製造輿論壓力。
  • 中國院士兩度發聲!日本也高調宣布!5G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中國院士曾兩度發聲關於5G的事情。第一次是在2020年的中國國際信息通訊的展覽會上,中國院士鄔賀銓就表示,其實我們國內的5G還存在三大問題,技術不成熟、運營的成本太高,成本不易消化。其中技術不成熟體現在一些已經覆蓋了5G網絡的地方,5G手機收不到5G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