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而且受益匪淺的人,應該除了家長就是老師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是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也是比較大的。不過有的孩子是比較懼怕家長的威嚴,可是卻不懼怕老師的威嚴。
要知道上了學之後可不是就隨便自主的,有時候遇到事情的時候必須要向老師請假,請假的時候就需要寫假條。當老師批假條的時候,是不是會遇到許多讓人腦洞大開的請假理由呢?
這不老師小李就發了幾張班裡孩子寫的奇奇怪怪的請假條,讓小李覺得甚是無奈。有個孩子請假的原因是因為爸爸媽媽上班,他寫的這個假條屬於「長期假條」。
因為他每天必須請假一個小時,要送弟弟上託兒所,還希望得到老師的批准。這個孩子要接送弟弟,那無疑就是每天耽誤自己的學習,這讓老師非常無奈,接送孩子不是家長的責任,怎麼要這麼點兒的孩子就早早擔起「生活重擔」呢,應該有必要和家長去做個溝通。
而更有位腦洞大開的男孩的請假條,讓老師大開眼界。那個男孩寫到要請假一周,因為自己來大姨媽了。就仿佛是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而男孩還不自知。再說有必要請那麼長時間的假嗎,這仿佛是在為不想上學開鑿的理由吧,而這理由還讓人難以信服。老師小李也只能「仰天長嘆」,這些腦洞大開的孩子,批不批呢?
讓孩子安安心心幹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總是有習慣性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如果家長或者是老師一次妥協的話,那麼就會給孩子養成習慣去偷懶。有的事情是可以用偷懶來逃避的,但是有的事情偷懶只會給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為什麼孩子會習慣性地去偷懶
1、孩子本身不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就會用偷懶解決
如果是帶孩子出去玩的話,相信他們聽到這樣的消息一定不會偷懶的,因為玩是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學習的興趣需要慢慢培養,在孩子沒有形成興趣之前,所以就會用偷懶來習慣性解決。
2、可能孩子還沒有明白偷懶帶來的惡性循環
就好比孩子在學習的事情上偷懶一樣,因為孩子還沒明白用偷懶來逃避學習的害處。在家長給孩子講明偷懶帶來的害處或者是給孩子帶來的人生負影響,相信他們會在這樣的抉擇中改掉自己偷懶的習慣。
學習的問題上偷懶,也許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就會有了以後的種種偷懶行為,孩子還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
1、讓孩子敢於表達對學習的想法
孩子通過對父母表達自己對學習的想法,這樣父母就可以從孩子的表達中了解孩子對學習的想法,如果是錯誤的想法,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改正。如果是對的想法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加以肯定,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
2、父母不要給孩子學習的壓力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會一直把學習的壓力強加給孩子,仿佛不是孩子自己在學習,而是父母給孩子安排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3、對於孩子一些錯誤的行為,父母要給予改正
就好比是用撒謊的習慣來逃避學習的行為,不管是何原因,父母都要告知孩子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對學習要重視起來,不要存在僥倖的心理,這樣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在父母的重視下孩子變得重視起來。
家庭氛圍要輕鬆自在,學習也是如此。在輕鬆自在的學習氛圍中,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想必也能有待提高。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