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句調侃,往往說的是學科老師不對口,導致數學成績不好。但在上海師範大學第三附屬實驗學校,有位體育老師不僅是七年級(4)班的班主任,也是七年級年級組長、學校未成年人保護辦公室老師,還真教得了數學。身兼數職的他,就是90後青年教師聞曉峰。
體育老師開數學公益課
「老師,我們想再挑戰一題!」放學後,七(4)班教室依舊亮著燈,黑板上寫滿數學題和公式。為十幾位同學「開小灶」的,正是班主任兼體育老師聞曉峰。
小吳同學做夢也沒想到:跟著自己的體育老師,體驗了一段複習提升數學的奇妙經歷。一次數學考試,小吳的成績不理想,正當她垂頭喪氣時,聞曉峰宣布將開設「430數學課堂」。第一次公益課設在放學後,學生自願報名參加。
下午4時30分,聞曉峰捧著數學課本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數學因式分解題,還貼心地附上三個數學公式。他仔細觀察學生的解題步驟,並對錯題答疑。「你們要相信自己的解題思路!靠自己的力量解題成功就會很有成就感!」幾天後,這個由體育老師開設的數學公益課堂吸引來不少小夥伴,最多時達12人,甚至還有來自其他班級的學生。大家解題興致高,最晚的一次學到傍晚6時30分才結束。
體育老師的數學公益課堂到底「補」什麼,又針對哪些同學?聞曉峰告訴記者:「對於數學比較薄弱的同學,我能做的就是梳理解題步驟,訂正答疑錯題,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陪他們慢慢『消化』,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從聞曉峰的數學課堂走出來的同學,在之後的考試中進步不小,有的成績一下子提升了近30分。小夥伴們慢慢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有些家長表示,成績明顯提高了,校外培訓班都不用去了。
放學後義務「開小灶」
一位體育老師為何要義務為學生的數學學習「開小灶」?
「相比其他學科老師,體育學科課後批改作業的時間較少,有更多時間參與班級管理。」聞曉峰說。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體育系的他,自小數學成績就不錯。作為班主任,他經過認真觀察和了解,發現一部分同學對數學公式和題目不理解,也缺乏解題的自信。聞曉峰總結了體育精神與學習能力的互通點,比如:跑步能鍛鍊吃苦耐勞的意志力,桌球等小球運動考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體育精神也有助於培養學習習慣,攻克學業難題。」為了更好地為學生們解答,他還特地請教了數學老師,借來相關數學教材和題庫,為數學薄弱的學生做好答疑解惑。
有8年體育學科「教齡」的他,為學生們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快一點」和「慢下來」理論。他常常在綠茵場上督促同學們「快一點」,各科成績提升也要快一點。但作為班主任,他卻要求大家「慢下來」,尤其是作為一名中學生,一要把心沉下來,學習習慣和作風踏踏實實,善於思考,勤於思考;二要腳步「慢」、說話「慢」、做事「慢」,課間不奔跑,杜絕安全隱患,三思而後行,避免出口傷人,不意氣用事。
「雙班主任」發現學生閃光點
上海師範大學第三附屬實驗學校正積極探索「雙班主任制」的模式,即由不同學科的兩位老師合作分工,這也使該校的班主任人數比一般學校翻一倍。校園裡老師們都樂當班主任。
與聞曉峰搭檔的是一名80後物理老師班主任。「相互配合,幹活不累!」在聞曉峰看來,兩位班主任能「抱團取暖」,讓班級的管理更及時、細緻,也能更好地觀察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班裡曾有一名女生,平時默默無聞,成績處於中遊,而兩位班主任在細心觀察和交流中發現:她不僅有很好的自制力,老師在與不在都是一個樣,而且熱愛班集體,見到走廊裡有垃圾,就主動清掃。兩位班主任給予了更多維的評價。
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共有10位體育老師,除了聞曉峰擔任班主任兼年級組長外,還有5位體育老師分別擔任中小學年級組長、班主任。學校經考察發現,體育老師做班主任的優勢在於不僅注重學生行為規範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更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等非智力素質的鍛鍊。副校長蔣海英說,學校選任班主任並不是以學科為依據,而是根據老師的師德師能表現,如關愛學生、責任心、課堂教學和管理、控班能力等綜合判定。(記者 許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