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時評:「體育老師教數學」是不是笑話
「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句笑話,將來真會有。據了解,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曉莊學院等高校入選了江蘇省教育廳「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試點培養小學全科教師。「全科教師」進入小學後不僅能教語文、思想品德、當班主任,連數學也能一起「拿下」。目前,江蘇已有小學起用「全科教師」,推行「包班制」模式。
看到「全科教師」這個概念,頓時覺得很厲害的樣子。所謂「全科教師」,是指能勝任小學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教學任務,又能熟練掌握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技能的老師。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百科全書」嗎?很是懷疑,按照現行的培養模式,短短幾年師範,能夠培養出達標的「全科教師」嗎?
進而再想,「竹外桃花三兩枝」,固然不能普遍,培養一兩個應該問題不大。可是,「全」的反義詞有時是「淺」。除了像陳寅恪那樣「教授中的教授」,多數人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什麼都學有可能什麼都不深,什麼都懂有可能什麼都不精。就好比「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真要讓體育老師教數學,也不是不可以(想想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很多人的數學確實是體育老師教的),只是術業有專攻,到底能夠教出什麼樣的水平,也就天知地知了。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種教育創新,都必然涉及教育評價問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衡量一個教師的水平,很大程度是通過學生成績標記的。即便小學階段,學校內部,學校和學校之間,也會有一個橫向比較。假使學校不公布成績排名,家長們也會私下打聽、比較。全科教育更多有著通識教育的意思,一個老師教幾門,教師又不是「門神」,幾人做到「門門通、門門精」?如果年終教育評價,這個老師能得高分嗎?家長們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創新嗎?
按照教育專家的說法,「全科教師」有著想像不到的美,「導師既教語文、數學,又教生活,這樣確保了導師能夠長時間地陪伴學生,從而通過言教和身教影響孩子的生活態度以及人格的塑造」。而且國內國外,都有先行先試。只是,任何一種教育創新,都離不開土壤的支持。當前應試教育體制,已經逐漸向小學甚至學前班延伸。面對考分等於命根的教育語境,即便有體育老師能教數學,可有施教操場?
由「全科教師」不禁想到了「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承擔的是基礎醫療功能,如果有「全科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到上級醫院找專業醫生。可萬一「全科教師」搞砸了,家長們又能找誰?還有補救機會嗎?即便這樣,推廣「全科醫生」也是難乎其難,以此類推,「全科教師」又該如何揚帆起航?如果家長們可以選擇,又有幾個家長拿自己的孩子作為試驗品,去牽手「全科教師」,願意接受「全科教師」?
夢想總是很美,現實卻很殘酷。相對於傳統教育模式,「全科教師」是一種教育創新。只是任何一種創新,都不免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當下有「全科教師」的空間嗎?應試這個最大教育現實決定了,「全科教師」再美,也只能是一道點心,很難成為教育大菜。這也是我們想問的,「體育老師教數學」是個怎樣的笑話?一方面,一些體育老師水平不夠,教不了數學;另一方面,即便一些體育老師具備數學能力,家長們也不放心。(毛建國)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