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女性擁有越來越多的對職業、婚姻、身體、人生的選擇權,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外界聲音:
作為一個學生——高中的時候,被說「女生後勁兒不足」;學歷太高,又被說「誰敢娶」;作為一個女人——胖了醜了,會被嫌棄;太漂亮吧,又被懷疑不安分;作為一個員工——打算結婚生子,就會有「玻璃天花板」的晉升阻礙;事業太好吧,又被議論老女人內分泌失調,或者婚姻失敗;作為一個母親——當全職主婦相夫教子,被視為「媽蟲」,沒理想沒前途;去工作吧,又被說不顧家,對孩子家庭不負責......
身為女性,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聲音,處置好新舊衝突、自我懷疑和不安的情緒呢?我想,《她世界》這本書能讓我們找到答案。
《她世界》從社會發展帶來的女性角色變化角度,結合大量的案例,對女性一生中的關鍵時期將要面對的選擇和挑戰做出了深度的分析,深入淺出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下,女性自信匱乏的表現、處境,以及內在成長的真相。
本書作者是伊莉莎白·卡多赫和安娜·德·蒙塔爾洛,伊莉莎白是法國著名的記者、作家、紀錄片導演,擅長洞察現實背後的心理與文化等因素;安娜是法國心理治療師、培訓師,專注研究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女性如何擺脫束縛,活出完整的自我的議題。
這本書為女性打開了一扇自我認知的大門:我們只有正視自己的表現,了解前因後果,才能更好地做出改變。
01你知道「冒充者症候群」嗎?
我的朋友徐徐,是一位很優秀的女性。從念書開始,她一刻都不敢鬆懈,大學、研究生、博士生一路披荊斬棘,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但從我高中認識徐徐開始,她有個地方就挺討人厭的——那就是每次考試,她都覺得自己考砸了、不及格,結果事實證明不過是一場「凡爾賽」。
但是,話又說回來,徐徐不是騙人,她是真的焦慮。比如大學有一次考試以後,她覺得自己會掛科,打電話跟我大哭了一場,我安慰了她半天,結果分數出來90多分......
徐徐父母對於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並覺得她莫名其妙,太情緒化;我有時候也納悶,她都那麼優秀了,怎麼還是經常需要外部的安慰和肯定。
現在讀到《她世界》這本書,深入了解「冒充者症候群」,我才真正理解了徐徐,也明白了為什麼有一些女性明明如此優秀,卻還不自信。
書中指出:冒充者症候群的棘手之處就在於,越是成功,他們就越懷疑自己的成就。
有冒充症候群的女性對自己和他人持有的認知、看法上的偏差。她們總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成功,總是將成功歸結為運氣。
冒充者症候群有7種類型,分別是完美主義者、專家心態者、獨行女俠、故步自封者、全能女超人、奉獻者、以及虛假自信者。
完美主義者是指:在傳統的眼光中,「好」女孩總是受到讚賞,做一個「好」女孩,就意味著處處完美,這種對「好」的追求是終其一生的,很容易讓女性陷入到焦慮中。反觀男孩,他們的粗枝大葉更能被容忍,為他們今後面對生活中的不完美做好了準備。
專家心態和全能女超人與完美主義類似,追求高質量的工作和生活,想要掌控一切。
獨行女俠則是認為,只有單槍匹馬地工作才能證明自己的努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因為求助就是示弱,會顯露自己的缺點。
故步自封者認為,能力的高低取決於解決問題的輕鬆程度和速度的快慢。比如,認為如果要付出太多努力,就代表自己不夠優秀;覺得不能顯得很費勁地做一件事情,否認別人會不把自己當一回事。
犧牲者是害怕他人失望,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心話,選擇順從;虛假的自信者,是表面顯得很自信,比如顯露自己的職場、情感、身材等方面的成功,其實目的是保護自己經不起批判的脆弱內心。
冒充者症候群的類型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重疊的。這不是一種精神障礙,但卻揭示了一種令人深感無力感的思維方式。
「冒充者」在平靜的外表下,經常心懷恐懼,害怕自己被「揭穿」。後果就是,會把自己的職業變得枯燥乏味,陷入倦怠和無力狀態之中。
02女性缺乏自信的根源
「冒充者」在面對機會的時候,腦裡都會有這樣的聲音:「反正我是個女孩,差不多得了。」正是這種聲音,限制了我們人生很多的可能性。
那麼,女性缺乏自信的根源是什麼呢?書中指出了三個方面的原因——分別是歷史原因、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歷史原因:女性一直成長並受制於男性統治的歷史中。
自古以來,男性都將自己的英勇事跡記錄在歷史上,而女性卻很少在歷史上留下筆墨。幾個世紀以來,女性只能憑藉婚姻和母職而存在。試問一下,如果女性從未閱讀過屬於自己性別的歷史,豈會對自己有信心呢?
社會原因:女性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對完美外形,以及婚姻家庭的規訓。
我們的電視和社交媒體上充斥著許多「完美」的女性,她們事業很棒,婚姻幸福,有出色的兒女;還有完美的身材,連懷孕都不會發胖......雖然這些「榜樣」都是不真實的,但卻投射出了社會對女性的苛刻要求。
還有另一種社會規訓是有關婚姻家庭的,也就是社會上有個「共識」:25、26歲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30歲不結婚就是剩女。單身似乎都成了一種罪,面對這樣的社會壓力,女性的自信也常常被擊潰。
家庭原因:童年是培養自信心的重要時期,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習慣於把一些僵化的規範強加給孩子,這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
特別是,父母對女兒的期待和兒子有所不同。父母都覺得男孩可以玩一些有爭鬥性的活動,但女兒不行,否則就是「假小子」。
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中,阿梅從小喜歡爬樹瘋跑,被父母以「好女孩不應該這樣」規勸;阿梅喜歡地質學,但父母卻認為會計更適合女孩。
就這樣,父母將孩子限定在某種特定的性別中。
03改變:人生並非一條靜止的長河
當我們了解自己缺乏自信的表現和原因,其實就是認清了自己。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知道,信心匱乏並非不可逆轉。
其實,自信心會隨著人生境遇的變化也變化,而且人生也是不斷進步的過程,所以,想要超越別人或者自己強加給自己的限制,活出自信的人生,就需要改變!
書中給出了3個方向的建議,幫助女性改變現狀,恢復自信。
第一、化自信不足為動力。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信心不足的時候,可能就能擁有一股前進的力量,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迎接挑戰,在別人不看好的眼光中做得更好。
首先,運動場就是一個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的地方,研究表明41%的女孩青春期結束後,就停止運動。但其實運動有很多好處,一能保持身體健康,二增強自信心,三培養團隊精神。
所以,我們可以從運動入手,打破刻板印象。不僅要多做運動,還要將運動作為一項貫穿一生的實踐。
其次,當有人給你致命一擊,讓你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的時候,書中給出了一個小技巧:寫一封感謝信給這個人,不需要寄出,只需要寫下,就能邁出這道坎。然後,你還可以記錄下,你現在實現的所有成就,給自己輸入自信心。
第二、女性需要團結。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女性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嫉妒,相互批評以及刻薄評價。
有些女性之所以討厭其他的女性,是因為自信的匱乏,所以陷入到無休止的比較中。這種心態在戀愛中表現為嫉妒,在職場中表現為苛刻刁鑽。
有位社交名流說:「讚美一個女人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多說她競爭對手的壞話。」這種看法實在是太可悲了。
我們必須打破這種迷思和陳舊的觀念,不再把自己局限在和其他女性敵對的角色中,努力建立一種女性之間的人際關係網絡。
我們可以加入公司內或者社會中,搭建女性人際關係網絡的見面會,分享經驗,互相傾訴,讓自己並不感覺到孤單。
我們還需要注意自己對自信、優秀女性的負面看法,或者極端的態度。比如捫心自問:如果她是一位男性,你還會這樣看待她嗎?通過這種反思,把自己從偏見中解放出來,並與其他女性分享。
第三、培養自信的女兒。
通常女孩在5,6歲的時候,就會在大人們的教唆下,關注自己是否夠漂亮、乖巧,但是這會限制了女孩的價值,讓女孩陷入了不自信當中。
自信的女孩應該擁有的能力是:自愛、自尊、不受刻板印象限制、敢於行動、懂得堅持自我。
書中指出,自信是女孩一生的通行證,培養女兒自信是為人父母的哲學和理念。
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要讓女兒知道,我們會永遠愛她,無條件信任她,是她最強健的後盾。
其次,我們要對她的行為給予支持和鼓勵,允許她們接觸新鮮事物。比如,她想做拳擊手,我們就應該給她買拳擊手套,而不是芭蕾舞裙。
然後,我們需要接受她的失敗,也要幫助她接受自己的失敗,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需要做一個自信的榜樣,因為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說《82年金智英》讓我們對女性的艱難感同身受,那麼《她世界》則堅定地告訴我們:平等在任何領域都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且我們有選擇的權利。
希望所有的女孩們,不要辜負這個時代賦予我們選擇權,自信地擁抱人生,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文/四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