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詆毀被誤解的她,最終活出自己完成自我救贖

2020-12-08 騰訊網

面對全世界的質疑和誤解,我們應該怎樣做?是獨自默默承受?還是用努力、堅持和無畏去抗爭?今天我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Taylor Swift,她在上個月剛剛發布了個人紀錄片《Miss Americana》,這是一個戰士的故事。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這個飽受爭議的、曾經在人生的高光時刻被當眾羞辱的、被全網黑後消失不見的女孩,她的成長、她的心態、她的創作、她的障礙、她的努力、她的堅強、她的無畏、她的勇往無前和她的涅槃重生。

Taylor Swift是誰?10歲開始寫歌,14歲成為索尼最年輕的籤約歌手,16歲發行自己的第一張專輯,20歲成為歷史上獲得格萊美「最佳專輯」獎項最年輕的歌手。10項葛萊美獎,1項艾美獎,6項金氏世界紀錄,她是世界上專輯銷量最多的音樂藝術家之一,也是21世紀10年代收入最高的女音樂家。

儘管在不到三十歲時就已經獲得了如此成就,但仍然有很多人在看到「Taylor Swift」這個名字的時候只能和「fake」、「snake」(當然還有更過分的)等等這些詞聯繫起來。

如果你不曾深入了解她,但仍然對她帶有刻板印象,不如趁閒暇時刻看看這部紀錄片。

Netflix上對於這部紀錄片的簡介是:「真實而又富有情感地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標誌性的藝術家之一,她不僅學會了擁抱自己歌曲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身份,而且學會了成為一位充分利用自己聲音力量表達自我的女性。」(A raw and emotionally revealing look at one of the most iconic artists of our time as she learns to embrace her role not only as a songwriter and performer, but as a woman harnessing the full power of her voice.)

這麼聽起來可能有些官方和拗口,其實說簡單點,不過是一個女孩從努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那個「她」到逐漸認清、去努力活成自己內心期望的自己的成長心路歷程。

紀錄片一開始,Taylor便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日記。從13歲就開始寫日記的她坦誠,自己從小到大的道德準則就是「需要別人認為我是個好女孩」。

因為這個從小深植的信念體系,Taylor選擇去迎合他人的目光,去營造人們眼中的「完美人設」,去成為眾人期待她成為的那個人。

好女孩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不會讓人們對她的觀點感到不自在,所以她選擇保留自己的觀點,12年來從不涉足政治或宗教,做到別人眼中的「不惹麻煩」,不做「落人口實的任何事」。

好女孩會保持苗條的身材,把自己塞進超小碼的衣服裡,所以她會因為自己在照片中看起來肚子太大,被人說像是懷孕了而開始節食。

並且努力遮掩自己的飲食失調,在人前表現出健康正常的樣子。就像她在紀錄片裡坦誠的一樣,當別人因為她過於苗條而擔心她的狀況時,她有一套為自己辯解的說辭:「我當然有吃東西,我完全正常,我只是大量運動,」然而事實卻是,「我確實大量運動,但是我那時不吃東西。」

可是「想成為所有人眼中的好女孩「這樣簡單又有些心酸的信念,卻並沒有讓Taylor收穫所有人的善意和喜愛。

在外人看來,她成功和好身材也可以成為過錯,會遭到「她太優秀、太瘦了,這讓我很不爽」這樣像是無理取鬧的攻擊。

在2009年的MTV音樂錄影帶大獎頒獎典禮上,當Taylor獲得最佳女歌手錄影帶獎項上臺發表獲獎感言時,Kanye West(坎耶·維斯特)突然衝上臺搶過了她的話筒並說同時獲得該項提名的Beyoncé(碧昂斯)的音樂錄像帶是有史以來最棒的,然後留下滿場的噓聲和Taylor一個人在臺上手足無措。

雖然當時滿場的噓聲都是對Kanye的,19歲的Taylor當時並不知道,以為全場的觀眾都認為自己不值得這個獎項,可即使在這樣的場景下仍然有媒體評價她很討厭,把自己「扮演成了受害者」。

在自己心裡,Taylor也會為自己兩年前沒有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而一直感到遺憾。

而眾所周知,2016年和Kanye因歌詞而產生的爭議和矛盾,更是讓Taylor進入低谷期,一時間被全網黑。她努力追求的成功,好女孩形象都成為了刻薄而有心機的表現,人們似乎認定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人設,當時網上對Taylor最多的評價就是fake。

#TaylorSwiftIsOverParty(泰勒·斯威夫特玩完了)一度成為全球推特最熱門的tag,在紀錄片的背景音裡,Taylor說:「你知道需要有多少人討厭你才能讓一個詞登頂全球推特嗎?」

在紀錄片中,Taylor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了面對眾多惡評的脆弱、疲憊和崩潰。這時候,建立在他人認可上的成就和喜悅就顯得那麼不堪一擊,一件壞事就足以導致整個世界瓦解。

在這之後Taylor一年的時間沒有出現在公眾面前,她「不得不拆解整個信仰體系,讓自己變得理智」。最終她放棄了維持表面上的完美,決定接受真實的自己,勇敢的為自己發聲,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目光裡。丟掉了一心想做好女孩的小心翼翼和束縛,Taylor肉眼可見地變得更加快樂和輕鬆了。

她勇敢地站出來去反訴大衛·穆勒(David Mueller)的性騷擾,同時向他索賠1美元,無關錢財,只為讓他認識到自己錯了。

在紀錄片中談起這段經歷時,Taylor 依然會為了官司期間的針對和不人道感到憤怒和委屈,會在一年後的演唱會上回憶時有些哽咽,但她也振作起來,去鼓勵和幫助其他受害者,在演唱會上堅強地唱一首《Clean》。

她不再因為在意別人指出她胖了而節食,而是接受自己是穿6碼的衣服而不是超小的00碼。

明白了總有一些美的標準是她達不到的——「如果足夠瘦,就沒有大家想要的那種翹臀;但如果有足夠的重量來形成翹臀,小腹就不夠平坦」。

改變了原來認為自己應該餓到會在表演結束後或表演途中暈倒才足夠的想法,會為了更有力氣、更強大地去完成演出並且不覺得辛苦而去吃更多的東西。

從《1989》時期到《Reputation》時期,Taylor的體型變化很明顯,她不再是之前那種超模身材,卻給人感覺更有力量,更加自信有氣場。

Reputation

1989

同時她也沒有忘記愛人的溫度,這次她沒有選擇公開戀情,但是更加低調甜蜜,男友喬·阿爾文(Joe Alwyn),這個Taylor口中有著「相當正常、平衡、踏實的生活」的男人,給她帶來了最純粹的溫暖和快樂。

Taylor也努力用自己的勇氣去鼓舞別人,勇敢地為他人發聲。

她打破了沉默,開始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在2018年中期選舉時發表了那則著名的帖子,指責了在她的家鄉田納西州競選參議員的Marsha Blackburn,因為Marsha身為女性卻反對男女平權、歧視LBGTQ群體。

Taylor還表示自己會支持民主黨候選人,並呼籲擁有投票權的年輕人在充分了解候選人後,積極地去投票,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

這雖然只是一篇ins post,但是對於Taylor和她的整個團隊來說,都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這一過程也被真實地記錄在了紀錄片中。

Taylor的團隊反對她,直言這樣可能讓她下一場巡演的觀眾人數減少一半(畢竟有當年南方小雞樂團因為政治言論而遭封殺的前車之鑑);她的父親也因為安全問題,不希望她公開發聲。但Taylor這次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是出於對過去沉默的遺憾,對家鄉現狀的擔憂,更是對社會未來的責任。

她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即使在發布前緊張得「喝酒壯膽」,在發完後又手舞足蹈,好久不敢看手機。

打破了桎梏的她,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還主動和他人調侃「你知道嗎?Donald Trump對我的音樂減少了25%的喜愛。」

她的堅持也的確得到了回報。投票官網顯示,在Taylor表態後那一天的登記的選民人數比整個八月還多。

有人說這次發帖是Taylor有心機,為了給自己博得好名聲,但是誰又能準確預測未來的趨勢和結果呢?Marsha Blackburn最終還是當選了,得知這一消息的Taylor表露出了難以掩飾的震驚、憤怒和失落。

雖然受挫在所難免,但是Taylor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自己的腳步。Taylor在接受VOGUE採訪時表示,一次和好友的交談中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公開場合(對LBGTQ群體的)立場不夠明確。

Photographed by Inez & Vinoodh

所以她更加積極地去和LGBTQ群體溝通,為他們創作了《You Need To Calm Down》,邀請他們一起拍攝MV,和他們一起上臺領獎,並發出請願書支持《平等法》來禁止基於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歧視。

她也努力為女性平權而奮鬥,去思考如何消除根深蒂固的厭女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的大部分幕後主創也都為女性。

從活成別人眼中的美國甜心到能充分利用自己聲音力量去勇敢發聲的美利堅小姐,「打破人設「的Taylor擁抱了真實的自我。

也許你曾也覺得她fake或者mean,但相信看完紀錄片的你,一定能多少有些理解她曾經的迷茫和小心翼翼,以及現在的成長和堅持,發現她真的是有意識地去改變、去更加坦誠地面對自己和他人。

就像片尾說的那樣「I wanna still have a sharp pen, and thin skin, and an open heart(我仍然希望自己擁有犀利的筆鋒,敏感的感知能力和開放的心胸)」。

這是Taylor對自己的期待——更好地用音樂講述故事,將自己的力量專注於更加重要、更加偉大的東西上,更加包容地面對非議和指責。

Taylor說覺得粉絲是和自己一起成長的,的確,感覺現在的她已經成長為了真正的偶像,可以給他人的成長帶來力量,去相信即使歷經眾多風雨坎坷,堅持對最初夢想的執著,永遠飽含熱淚盈眶的赤誠,就依然能迎來破繭成蝶的蛻變,去無畏地面對未來的一切。

希望你也一樣。

在最近這樣特殊的時刻,相信大家都經歷了沮喪、失望、恐慌等等各種各樣複雜的情緒,所以在文章的最後,想把Taylor的這首隨紀錄片一同公開的單曲《Only the Young》送給大家。

這首歌曲創作於2018年在Taylor發表了自己的政治觀點後競選依然失敗的時候,因為看到中期選舉中無數和她一樣的年輕人遭受了希望破滅的沮喪,她創作了歌曲《Only the Young》來鼓舞年輕人去參與和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出自己的聲音。

「Only the young can run, so run.」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勇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希望每一個真誠的聲音都能夠被聽到。也希望此刻看文章的你,不論正身處什麼樣的境況,都能從中獲取力量。

編輯:KL

美術:羅蘭

相關焦點

  • 改變「家庭編碼」,完成自我救贖
    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難道只能任自己重蹈覆轍?如何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給的影響和傷害,完成自我救贖呢?關於母女之間的糾葛,片中沒有給出和解的答案,但在片末最後郭建波在母親病床前的7分鐘中獨白裡,已經給了我們啟示:母親的詛咒是形式絕不是本質,是結果絕不是主因,孩子與其抱怨,不如試著改變「家庭編碼」,來完成自我救贖。因為等待一場自然的疾病和死亡,時間太漫長,代價也太大了。
  •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文/夢嫻君當我們聽說某人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心裡都會有點羨慕嫉妒恨。憑什麼別人就可以做到,而我們卻那麼難!為了生計,而被生活所逼,我們大多都活出了自己不想要的樣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都有一種積極成長的取向,也就是我們都擁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潛能。但因為我們在和身邊重要他人的聯繫中產生了「價值的條件化」,阻礙了我們的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文/夢嫻君 當我們聽說某人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心裡多少都會有點羨慕嫉妒恨。為什麼別人就可以做到,而我們卻那麼難!為了生計,而被生活所逼,我們大多都活出了自己不想要的樣子。,都有一種積極成長的取向,也就是我們都擁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潛能。
  • 每一個母親最初都是《不完美的她》,在育兒中成長和自我救贖
    若果有真愛,母親在育兒中一定能學會自我成長和蛻變,完成自我救贖。相信穆靜,在這次人禍中尋找丟失女兒的過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歷程。如果母女的緣分到此為止,她會為自己曾經的錯誤而悔恨一生。曾經有一個小天使來過身邊,但終究卻因為母不」剛「而錯失。尋找親生女兒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自己內心的過程。
  • 活出自我,做回自己,無比的快樂
    活出自我,在愛情裡首先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不僅要經濟獨立,還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不需要過於依賴對方,彼此保持經濟與人格上的獨立,才能在愛情裡做回真實的自己,不需要去為了短暫的幸福,而去虛偽的迎合對方。這時想要做回真實的自己,覺得偽裝太累了。這時一定要學會自我突破,千萬不要讓生活打回了原形。讓對方看到你原來的面目,她對你的崇拜,在頃刻間蕩然無存。你們原來的甜蜜愛情,也會在瞬間被打上了深深地問號。因為你已步入婚姻生活,不再是單身的自己,也要勇於肩負起屬於自己的的責任。迅速地突破自己,改變自己,重塑自己的形象。
  • 一部被稱世界愛情史詩的文學經典,一對戀人的七天自我救贖
    經歷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階段,通過內在的精神整合,一步步在前進中完成了兩人的自我救贖。1.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①認識和覺察自己,就是覺醒的開始有人問蘇格拉底:「世上何事最難」?3.自我救贖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蛻變的歷程① 什麼是自我救贖關於什麼是「自我救贖」,百度給到的解釋為:對自己的錯誤、罪孽,需要靠自己努力改正、內心懺悔發善念、行善行。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安迪的銀行家,被誣陷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情夫入獄,在戒備森嚴的監獄裡,耗費20年時間,利用一把小錘子,成功越獄的故事。安迪在肖申克監獄完成了自我救贖,成功越獄,重獲了自由,開始了新人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實現救贖要經過身體救贖和靈魂救贖兩個階段。
  • 臺灣年度催淚大作《寒單》:活在社會邊緣人的自我救贖
    今年年初,黃朝亮導演的電影《寒單》以5000萬臺幣票房殺出重圍,成為2019年臺灣春節檔華語票房冠軍。對林正昆來說,幫黃明義戒毒,跟他一起開垃圾回收廠完全是為了自我救贖。甚至開始充當寒單爺肉身,也只是希望肉體上的疼痛能減輕心裡的愧疚。但他做了這麼多,他心裡的愧疚似乎還是沒有減少。義氣到底值多少錢?
  • 豆瓣8.9《失物招領》: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雖然這部短片以動畫片的形式放映只有6分鐘,但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值得深思。這部短片以其精湛的技巧、豐富的內涵,以及影片所呈現的溫情、療傷的敘事氛圍,以及背後深刻的命題,成為一部微電影的高分影片,不得不說是名副其實。01年。
  • 一場「假油條」的自我救贖:驅逐內心「完美主義」
    他們,能進行自我救贖麼?經過員工問卷調查、360度訪談,Helen驚喜地發現,很多同事或上級眼中的「老油條」並不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故意混日子的人;相反的是,這些人往往都心生委屈:明明是非常想把事情辦好,可總是久久出不來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好不容易交出一份至少能讓自己滿意的答卷,卻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 《千與千尋》:堅定初衷,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曾堅定地說,我們不會成為我們所憎恨的外表,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在自己最討厭的外表上。也可以看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無奈,只要我們在增長的道路上搖擺不定,就會偏離原來預期的軌道,最終的增長也會偏離我們原來的預期,在《千與千尋》電影中,我們經歷千尋,我們明白,成長的意義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堅定的初衷,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豆瓣高分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思考金智英怎樣實現自我救贖歷程
    然而在現實與內心極端不等的持續衝突下,女主患上了精神分裂疾病,即使如此,堅強的女主依然沒有放棄鬥爭,力排困難,最終戰勝了疾病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完成自我救贖的感人故事。女主在公婆與老公、女兒共享天倫之際,拖著疲憊的身體做各種家務活,等到好不容易忙完了家務活,準備和老公回娘家的時候,大姑一家人的到來讓金智英的內心處於崩潰的邊緣,在婆婆的使喚下,金智英打算重新系上圍裙,做點心招待大姑一家人之時,金智英的反抗開始了,她的內心分裂成了自己的母親,並以母親的口氣對著婆婆說:「親家母,在節日裡看到女兒開心是吧,我也想看自己的女兒。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逃離體制化的束縛,方能實現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人看到了夢想和追求,有人被其中的友誼和堅持所打動,也有人感悟到了自由和希望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逃離體制化的束縛,從而實現自我精神救贖,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條主線。可詹青雲沒有因此而自我墮落,因媽媽一句善意的謊言,最終通過努力,贏得了年級第一。她接受採訪提到這段經歷的時候說:「所以我的人生預期非常低,後來人生給我的這些機遇,我都覺得是額外的獎勵。」後來她考到香港中文大學,學的是政治經濟學。
  • 女性如何活出自我?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電影中無論是《羅馬假日》中的純真公主還是《鋼琴課中》的啞少婦,我們所看到的是女性的覺醒和自立,她們不畏懼困難,敢於面對一切,真正的為自己而活。對於「女性」角色的設定,不僅僅再是卑微的、庸俗的家庭主婦,任人宰割的奴僕,在越來越多的屏幕前,我們所看到的是勇敢的、智慧的女性角色,她們敢於掌握自己的命運。
  • 影視推薦:《七磅》,威爾·史密斯的淚目電影,好人的自我救贖
    哈嘍,各位漂亮、帥氣的讀者朋友,我是你們最喜歡也是最愛你們的小編麻花,今天來跟各位聊聊影視推薦:《七磅》,威爾·史密斯的淚目電影,好人的自我救贖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不管是什麼人,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好人有好報」,惡人犯了錯,他們會不以為然
  • 愛上謊言的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她找到了小出一直在尋找的童年玩具。這也是川原第一次深入小出的內心世界,觸摸到還帶著孩子氣的天真與浪漫的小出。她和海原匠挨個打聽有關小出的消息,終於了解了當年發生的事。川原到底愛不愛小出?我覺得一開始川原對小出的感情只不過是喜歡和佔有欲,並非愛。川原只是迷戀小出對她的愛。對最初的川原而言,小出就像是一道溫暖的光,為她物質富足卻缺愛的世界帶來被愛的感覺。她一向看重自己的事業,在小出出事前常常很晚回家,為此兩人有過矛盾。
  • 電影《隨風飄散》今日上映 展現藏族女性逆風生長與自我救贖
    由藏族新銳導演旦真旺甲執導,著名編劇蘆葦擔綱監製,索朗旺姆、更登彭措、旺卓措、才讓卓瑪等眾多優秀藏族演員聯袂主演的一部藏語電影,影片講述了單身母親桑丹(索朗旺姆 飾)與叛逆女兒格拉(才讓卓瑪 飾)在經歷被欺凌、被誤解、被唾罵後依舊堅強善良、充滿希望的生活,她們最終衝破傳統的枷鎖,從依附到自力更生,開始勇敢做自己,追求屬於自己幸福的溫暖勵志故事,於今日全國公映。
  • 《不完美的她》女性的自我救贖,放棄並不意味著重生
    3月27日晚間,由周迅、趙雅芝、惠英紅等一眾女星大咖聯盟演繹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接棒上線,該劇改編自日劇《mother》,劇情以獨立女性的感情及視覺角度,講述了一個感人心脾的女性自我救贖的故事。在劇情發展上,《不完美的她》沿襲了近期眾多翻拍劇的暖心套路,不過分的改編劇情的發展,以演員的自我修養去推動劇情的快速展開,不讓觀眾在細節上追求影視劇的不完美,反從女性、女權視角,發覺我們生活中的家庭關係的不和諧,並加以修正。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對人性自由的探索,及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
    《黃金時代》被誤解了的書,它教會我們人性的反思,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黃金時代》裡陳清揚說,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王二天性就樂觀,陳清揚也一樣,她樂觀、特立獨行,本不是「破鞋」的她,被人稱作是「破鞋」,這樣的事對她來說是可氣的。因此,為了證明自己是「破鞋」,她與王二開啟了一場關於愛與人性本真的較量。陳清揚說,在她眼裡,破鞋很善良,樂於助人而且最不樂意讓人失望。因此她對破鞋還有一點欽佩。
  • 情感解讀《朗讀者》:始於情慾的忘年情,是愛和尊嚴的自我救贖
    一、 電影忘年情裡兩人的自我救贖1、 一段對於追求愛情的救贖麥可在一見面時就對漢娜充滿了愛欲和激情,隨後很快地他把這樣的情慾變為了追求和愛情,這是一種良好的過渡和愛情升華,是對自己原來沉溺於欲望的愛情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