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2020-08-06 夢嫻君

文/夢嫻君

當我們聽說某人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心裡多少都會有點羨慕嫉妒恨。為什麼別人就可以做到,而我們卻那麼難!

為了生計,而被生活所逼,我們大多都活出了自己不想要的樣子。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都有一種積極成長的取向,也就是我們都擁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潛能。

但因為我們在和身邊重要他人的聯繫中產生了「價值的條件化」,阻礙了我們的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價值的條件化是求助者中心療法的重要概念,價值條件化是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並不是建立在個體自身的有機評價的基礎之上,這是個體產生錯誤知覺的原因。

小時候,我們的父母總是根據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他們的價值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懷和尊重,也就是說父母或重要其他人給予我們的關懷和尊重的條件是要符合他們的價值標準。

長久以往,我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者老師,老闆等的關懷和尊重,我們很容易把他們的價值標準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而慢慢忽略自身的有機評價(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這樣往往導致不能真實的反應我們的現實傾向,因為產生錯誤的知覺。阻礙了自我實現的傾向。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因為粗心而做錯了一道題,只考了98分。那個兇巴巴的數學老師當場遞給我試卷的時候,直接扇了我一大巴掌,還說是我老爸要她這樣幹的。

我當時憤怒極了,特別恨這個老師,也恨我老爸。

但是我從小接受的價值標準卻是不能恨老師和父母,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我好,想讓我學習的更好。這樣父母和老師就會繼續給到我關懷和尊重。但我卻壓抑了自我的真實感受。

這樣的經歷多了,往往有一種感覺像是戴著面具生活一樣,感到非常不真實,痛苦.......有時候內心的衝突和矛盾,還會讓自己感覺到特別的緊張和恐慌,焦慮,越來越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如果我們能夠去掉價值的條件化對我們的作用,而選擇更多的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充分利用我們內在有機體的評價過程,我們就會慢慢恢復真實的自己,活的真實,活出自己一直想要的樣子來,成為我們自己,並走到自我實現的路上。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著名國際搖滾明星邁克.傑克遜的一生可以說是完成了自我實現的目標。他的音樂天賦無人能夠超越,談起他為什麼擁有這麼高超的音樂才能,他回答說:自己只是上帝的通道。

他這裡說的上帝的通道,其實就是我們內在有機體的評價過程,他一直信任自己真實的感受。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股神巴菲特說他的父親給過他一個寶貴的教誨,深入他的骨髓。這個教誨就是:尊重你的感覺,你的感覺越是別具一格,別人越喜歡對你說三道四。而這時候,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覺。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他將變得越來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開始拋棄那些用來應付生活的虛假和偽裝,面具或角色。他力圖想發現某種更本質,更接近於真實的東西。

羅傑斯 《成為一個人是什麼意思》


我們只有內在的自我和諧了,再也沒有衝突和矛盾。

我們的思想就會變得更開放,我們將不會再去歪曲事實,不再壓抑內在的真實感覺,我們就越來越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

我們內在的體驗進一步會加強我們更相信自己的內在感受和評價,而不是別人強加的價值的條件化。我們也願意使自己成為一個變化的過程,使生命邁向成長,邁向自我實現。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是為了活出想要的樣子,完成自我實現
    文/夢嫻君當我們聽說某人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心裡都會有點羨慕嫉妒恨。憑什麼別人就可以做到,而我們卻那麼難!為了生計,而被生活所逼,我們大多都活出了自己不想要的樣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都有一種積極成長的取向,也就是我們都擁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潛能。但因為我們在和身邊重要他人的聯繫中產生了「價值的條件化」,阻礙了我們的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一個人真正活出自我,是多麼不容易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生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怎樣才能活出真實的自我?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很困惑,知名心理暢銷書作家武志紅,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弗洛伊德關於愛的理論圍繞著對「自我理想」的需求,他認為,人之所以會愛上另一個人是因為只有當個體被別人愛慕時才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形象,所以愛是為了自我實現[1]。分析:愛情是生理和心理機制的產物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裡,他通常將人的行為都歸結於本能,即無意識的欲望。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弗洛伊德關於愛的理論圍繞著對「自我理想」的需求,他認為,人之所以會愛上另一個人是因為只有當個體被別人愛慕時才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形象,所以愛是為了自我實現[1]。
  • 《千與千尋》:堅定初衷,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曾堅定地說,我們不會成為我們所憎恨的外表,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在自己最討厭的外表上。也可以看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無奈,只要我們在增長的道路上搖擺不定,就會偏離原來預期的軌道,最終的增長也會偏離我們原來的預期,在《千與千尋》電影中,我們經歷千尋,我們明白,成長的意義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堅定的初衷,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女性如何活出自我?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與此同時,這也和我們自身的經力以及所選擇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每一個女性都想要活出自我,但是由於她們本身所生活的環境有所差異,一些特殊且不可逆的因素限制了他們對於自我生活的追求。每個女人都想要去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發現那些真正能夠活出自我的女人,她們都非常懂得「自我實現預言效應」。
  • 健玲:NLP課程心靈重塑,願你活出生命本來的樣子
    而這門學科就是---NLP課程,也是讓你讓你活生命本來的樣子而人,應當是生活中綻放自己的天賦特質,生命中活出生命的喜悅和自由,旅途中享受生命的每時每刻。現實卻不是這樣,壓抑、痛苦、煩惱、矛盾、疲憊、悲傷……充斥著整個生活和生命,在生命和生活中沒有享受,反倒是一種折磨。限制我們、影響我們不能活出自己,不能活出生命本來的樣子的有四個因素:「信念、關係、語言、能量」。
  • 《抓落葉》:人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因為人生的失控都是從生活的小事開始的,他為了討好哥哥故意輸掉比賽;為了聽父母的話做穩定的會計工作;聽從上司的話給公司帳目做手腳,這些到最後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大概都是從他放棄傾聽自我內心真實的聲音開始。人生就像落葉一樣隨波逐流,艾略特也就被生活推著走。
  • 生命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聖經》上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積極正向的思考,能使我們在信心中活出生命的盼望。 積極的重要性 選擇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環境,造就出的世界也迥然不同! 積極期待法則 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在校園裡進行了一項實驗:有三位老師被告知,他們是全校最優秀的教師,為了獎勵他們,於是校長決定將全校最聰明的三班學生,交由他們來任教。學年結束時發現,這三個班級學生的成績,比全校平均分數高出20%~30%。事實上,實驗中的三位老師和班級學生,只是從袋子中隨機抽出的名單而已。
  • 自我實現、量子心理學、生態自我:與萬物相連,與自己的和解
    你潛意識,則會在更深一個層面去引導你,讓你剝去人格面具的外衣,活出最真實的自我。舉個例子,你的潛意識裡,如果渴望的是相濡以沫,攜手同行的婚姻關係,那麼,縱使你因為受過情傷,嘴上說著我不要,心中會時不時地冒出一個聲音,問你說,「咱要不試試吧?說不定這個人就是你的Mr. Right呢?」
  • 被詆毀被誤解的她,最終活出自己完成自我救贖
    這麼聽起來可能有些官方和拗口,其實說簡單點,不過是一個女孩從努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那個「她」到逐漸認清、去努力活成自己內心期望的自己的成長心路歷程。 並且努力遮掩自己的飲食失調,在人前表現出健康正常的樣子。
  • 自我實現、量子心理學、生態自我:與萬物相連,與自己的和解
    你潛意識,則會在更深一個層面去引導你,讓你剝去人格面具的外衣,活出最真實的自我。自我實現:你為什麼總是不滿足?,通俗地來講,是指一個人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的過程。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文/學乃身之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小時候為了討好父親,習慣做鬼臉,結果落下後遺症,一緊張就會做鬼臉,導致自己很多場合尷尬不已;長大工作後,不敢為自己利益爭辯,委曲求全,失去工作;戀愛後,更是沒有自我,愛得卑微,最後過完了自己無聊的一生。當然,這和她從小被忽視的生活經歷有過,但作為成人的我們,要明白敢於活出攻擊性,敢於為自己發聲,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 人生苦短我們要努力活出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文/瑩瑩聊生活 喜歡請關注、評論所謂活出自我,並不是說完全遵循自己的意願去活,是要把生命當做一種體驗,當做藝術活動。讓自己活得讓別人認可。這能夠做到嗎?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其實有很多的人做到了,雖然仍然只是整個人類中的極少數。
  • 人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換句話說就是,人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那是否意味著,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會得到呢,如果是這麼簡單,還用糾結痛苦焦慮嗎,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人的痛苦都來源於求而不得。這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可能並不被你的意識和覺知所了解,你想要得到的只是意識層面的願望,甚至你都不知道你內在的更深的動機是什麼,潛意識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
  • 一個人就一個人:努力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但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我們常常為了更加合群,為了能夠被人接納,而放棄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獨立。一個人就一個人:努力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關於一個人的三個想法。大概,這世界上習慣記錄文字的人都有一個特點,便是想要留下點什麼,哪怕我們都知道,其實最終,我們什麼都不留不住,陪伴自己的依舊是自己,盡頭的盡頭,我依舊是我。「獨立有很多種呈現方式,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向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自己解決,自己承擔。」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弗蘭克爾的代表作,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迄今為止,這本書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
  • 徹底放下對孩子的期待與控制,讓他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今天的分享,就是一位媽媽在參加完鬱金香家長成長大課堂後的感悟,曾經的她,對女兒充滿了焦慮與擔憂,而如今,她已經徹底放下了對女兒的期待與控制,允許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自己要求的樣子,不再焦慮和不安,全然接納與釋放。 她是如何完成這一轉變的?也許你能從文章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 楊麗萍回應無兒無女:女人就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遇到這種情況,愚者責備他人,智者審視自我。你看待問題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希望我們都能做智者,認真審視自我,空閒時「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楊麗萍本人就是一個實例。她一生愛舞,為了跳舞,可以留長長的指甲;為了跳舞,可以少吃飯,保持好身材;為了跳舞,可以一輩子無兒無女。
  • 徹底放下對孩子控制,讓他活成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我要求的樣子
    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了一種照鏡子的關係,相互促進相互成長,母親和孩子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我們每一個父母與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誰而活,而是為了自己為了發現更好的自己來體驗這美好的一生,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它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父母要給孩子樹立生命的榜樣活出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