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不太有「鞭笞感」的地方都有這麼一種人:老油條。
越是客觀環境沒有強有力的約束或缺乏足夠的激勵,越容易時不時產生出做事拖沓、容易爛尾、似乎不在乎他人肯定與否的一些人,就是我們開篇提到的,俗稱「老油條」。
人力資源諮詢顧問Helen這次被邀至MN公司,深入處理「老油條」問題。
也許對於行業龍頭MN來說,龐大的組織機構、實力坐擁的行業地位、以及多年沉澱下的企業文化,都讓MN既在客觀上具備了滋生「老油條」的條件,卻同時又在主觀上產生了改造「老油條」的欲望。
坦白說,MN並不需要每個員工都時刻保持精神高度緊張活得戰戰兢兢,它所推崇的也是舒坦的企業文化;但出於企業利潤、客戶體驗、員工成長等角度,「老油條」是必須要接受改造的:誰的所得來之輕易呢?
成熟的顧問從不急於下結論,「推倒重來」往往是他們迫不得已的最後一步,畢竟,無論動的是組織架構還是企業文化,都是傷筋動骨的事。
因此,Helen並不著急對MN下手改造。他最想要知道的是,這些「老油條」們都是怎樣煉成的?他們,能進行自我救贖麼?
經過員工問卷調查、360度訪談,Helen驚喜地發現,很多同事或上級眼中的「老油條」並不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故意混日子的人;相反的是,這些人往往都心生委屈:
明明是非常想把事情辦好,可總是久久出不來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好不容易交出一份至少能讓自己滿意的答卷,卻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最奇怪的是,這部分人,幾乎沒有人質疑過他們的能力。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Helen把並非真心想要混日子、態度消極,卻把個人職場形象活成「做事拖拉、辦事總要他人收手尾、幾乎對外界評價無動於衷」的這部分員工稱為「假油條」;並在MN潤物細無聲般地開展了一場假油條的自我救贖。
救贖1.不為純粹的完美忽視了職場任務的時效性
丸子是MN最年輕的「假油條」。用她上司的話來說就是:名校畢業的小年輕,為何寫份會議紀要都能寫得我等不及要親自下手?
這個不好印象的來由還要追溯到丸子剛入職時的第一篇會議紀要。
丸子清晰記得,那場會議開始前,上司就告訴她會上她要做好筆錄,回頭出會議紀要。
丸子的速記能力槓槓的,大學時候打辯論賽煉成的獨家速記技能,讓她幾乎能把整場對話記錄下來,而且脈絡異常清晰,隨時翻看筆記都能將重點於腦海重演。
接到任務的丸子非常認真,嫻熟的速記技能將會上各位的發言記得滿滿的。會議一結束,就立馬對著筆記本復原了這次會議。
丸子其實也明白,會議紀要無須把所有人的每句話都原封不動地寫出來,但一心追求完美的丸子,一遍又一遍地改著自己的會議紀要,總覺得這裡不夠完整那裡表達不夠準確。
結果,一篇應該當天發出的會議紀要,丸子隔了整整兩天才交到上司手上;而早在會議次日一早,上司便親自下手寫了份並發出了。
上司想著丸子是新員工,可能對這項任務不太吃得消,出於好意沒有催丸子;也正因如此,丸子沒有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相反還期待著上司會因為這份自認完美會議紀要對她有所表揚。
這邊廂,小姑娘的熱切期盼泡了湯,還以為自己做得不夠,一次次為了更加完美越拖越慢,在上司直接指出「你做得太慢」後心態即崩、反彈成了如今「愛咋咋地」;那邊廂,上司對小姑娘的耐性也逐漸消磨殆盡,認為她是「小油條」。
其實,職場中的任務都是有時效性的,而絕大部分成果的作用發揮都依賴於時機,一旦錯過,任務本身完成得是否完美已不再重要,甚至會適得其反地拖了後腿,更不可能獲得讚美。
我們不能為了純粹的完美讓成果本身錯過了發揮作用的時機。
救贖2.不為單方面追求極致而高估自己的能力精力心力
湯圓是MN出了名的「爛尾王」,總愛開空頭支票,大家都怕極了被安排和他在同一個項目中。同事們背後笑說:這傢伙天天給人畫大餅,卻沒有一次不爛尾的;他說的話,聽完笑笑就好,不用當真。
那麼,讓湯圓「一戰成名」的經典事件是什麼呢?
話說MN曾和對手AB公司競標一份廣告項目,該項目的評標條件之一便是「創意」。
湯圓作為設計部門的一員,自然是少不了對該項目的擔當――即便不一定為核心成員,也是要提出可行性建議的。
恰逢當時MN公司領導層有所換血,新領導對該項目志在必得,湯圓也是熱情滿滿想要好好表現一番。
有音樂功底的湯圓自告奮勇:我認為有創意的廣告必須要有其專屬的背景音樂,我自薦為本次廣告作曲吧!
團隊有成員委婉地說:其實創作音樂需要花費較大的時間和心力,而且不見得是不可替代的創意元素;也許我們可以把重心先放在廣告的主要框架構建上?
然而湯圓堅持認為自己可以做到。新領導尋思著你要做就做吧,有固然好,沒有的話也無所謂了,反正主要分工也安排好了。
結果不出大家所料,這份廣告沒等到湯圓的創意音樂,湯圓當初的自告奮勇甚至被解讀成「故意扛下不必要且不可能的任務」,實打實的老油條。
在訪談中,Helen還專門向湯圓問起了這件事,湯圓半尷尬地說到:其實我是真心想要追求最佳的廣告創意,一開始也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可惜最後被各種事情耽誤了。
當Helen追問為何不懸崖勒馬回頭與同事們一起完成其他部分呢?湯圓認為只有有了這段旋律廣告才完美。為了追求完美,湯圓錯把精力放在了「錦上添花」的那朵花上。
且不論沒有「錦」光有「花」有何用,如果那份核心工作總被其他同事擔起,那麼自然而然會落下一個「不擔當」的壞印象;如果獨自一人從頭扛至尾,又容易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精力心力導致事情爛尾。
我們最先要做的不是追求極致,而是評估好自己能力精力和心力,找到和工作任務的契合點,將自身最大效能用在任務的核心之處。
救贖3.不因求一步到位而低估了事情本身更新迭代所帶來的可能性
包子的例子說出了很多及時覺悟的「假油條」心聲。
前幾年經濟大環境不好,公司壓縮了年會的開支。
從前MN的年會總是活動豐富,節目精彩,獎品豐盛,如今預算只有往年1/3,負責年會的工會小夥伴為難了:不如直接將僅剩的資金折算給大家發下去吧;硬著頭皮搞也不是不行,取消一些環節是必須的,獎品就不發了吧……
一時之間,關於年會取消、或效果大不如前的消息傳遍了MN,大家都覺得這是個燙手山芋,尤其公司活動的滿意度影響著工會員工的績效,今年誰負責誰倒黴。
可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可能是未曾見識過MN年會曾經的風光場面,包子此時迎難而上把任務接下來了。
一開始,包子只動員了和她一起新進公司的兩個小夥伴和她一起籌辦此次年會,一個負責多媒體技術,一個負責處理後勤雜事,包子自己則要從策劃,到主持,到節目準備都事事親躬。
最讓人頭疼的部分是沒有錢請人來表演了。包子想了想,速戰速決把心思放在動員各部門同事自己出節目上。
一開始不少人對此舉嗤之以鼻,「讓我們自己上」不是鬧笑話麼?
但包子的熱情和認真感染了部分有想法、願意嘗試的同事,一位同事答應上臺獨唱了;包子想著趁熱打鐵,當觀察到一位同事願意表演又不太敢獨自上臺,包子自告奮勇和該同事對唱一曲;有了前兩個節目做底,平日裡有結伴去跳舞的同事們商量後決定上臺跳個簡單的健美操;平時幽默風趣的同事願意組隊上臺表演小品;……一個個節目就這樣慢慢出來了。
包子又想,只有我一個主持不大好,戲份太多容易成獨角戲,於是包子又極力動員另一位她所看好的同事一起來當主持;當對方提出最近太忙怕準備不足時,包子表示可以把主持稿準備好。
就這樣,主持也就位了。
至於活動獎品,由於晚會活動出自員工本身節省了一大筆錢,而且員工參與度的極大提高加強了大家對本次年會的支持和理解。
年會結束後,同事們給包子及她的團隊成員打分,不僅沒有比往年低,甚至在「參與度」、「趣味性」這兩個緯度上創下了歷年得分最高!
Helen發現,在對MN員工進行360度打分時,同事們給包子的「老油條」屬性打分是最低的,出現了80%的0分出現;進而對員工進行訪談發現,大家都對包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見一步走一步的能力表示非常讚賞。
問起原先早年間有負責公司年會經驗的那幾個小夥伴為何當時沒能臨危受命,毫無例外都提到了「條件不成熟不好做」,甚至好幾人表示「真的以為迫不得已要取消了」。
恰好,這幾位小夥伴都因為這次年會,被不少同事將其與「老油條」不同程度地聯繫在一起。
我們往往容易因為各種條件不成熟,被逼著在「要麼不做,要麼做一件不完美的事」中做選擇。
一次次的知難而退臨陣逃脫會讓「老油條」的形象板上釘釘;實際上我們往往低估了一個不完美的交付通過迭代所達到的結果高度。
一項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當初不可預料的情況,也許好也許壞,邊做邊完善更有可能慢慢迭代出完美結果。
「假油條」們的形成,
有可能是常錯過了必須提交成果的時間截點,讓人總感覺辦事不爽快;
有可能是從對讚揚過於熱切期盼的「玻璃心」活成了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厚臉皮」;
有可能是總虎頭蛇尾開大了頭卻收不了場,讓人感覺沒有交待;
還有可能只是因為懼怕不盡人意的結果而早早退場。
不管是哪一種,他們的內心也許都住著一份不合適的「完美主義」。完美心理會引發焦慮,不但耽誤了事情,還讓人忽視了事情本身發展對最終結果的促成作用。長久以往,對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必定是負面的。
如果你發現了自己或者身邊有人正有意無意地成為了「假油條」,或在成為「假油條」的路上,請你告訴TA:
想好了再做≠想完美了再做,
先完成,再完美!
葉小魚跑跑跑:《文案變現》《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作者,在這個帳號上,由她和她的文案訓練營的小夥伴為大家寫作。歡迎關注帳號,了解更多職場成長乾貨。本文作者:小潔,葉小魚文案訓練營第六期優秀學員,一個對語言邏輯有著謎之著迷的小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