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一場黑與白的自我救贖(下)

2020-12-22 俗語話齋

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個標準的南方種植園別墅裡,他雖然表面被優待,光鮮亮麗的在舞臺上表演完後,得到了一份主人「蓄謀已久」的大餐——專屬黑奴的炸雞。

只因為當時的白人認為,只要你是黑人,就應該喜歡炸雞這種低賤的食品,哪怕你是一個音樂家。在謝利不動聲色的拒絕後,莊園主人卻並沒有善罷甘休。當謝利提出需要使用洗手間時被拒絕,莊園主人將他指向院子裡一個簡易棚子搭建的黑人廁所……

而回到破爛的汽車旅館的謝利,只因為拒絕了其他黑人粗俗無聊的打牌遊戲,而被冷眼相待。他們對這個西裝革履的同胞滿是誤解,嘲笑他「太高貴太神聖」。去白人酒吧,卻又遭到南方白人的暴打……隨著旅途的展開和矛盾的加劇,謝利的情緒也終於聚集到了頂點而爆發。

在他們經過某個「日落之城」時,被無禮的警察羞辱,託尼忍無可忍,出手襲警,兩人被雙雙關押進牢房。謝利迫不得已給總統的弟弟打電話求救。獄中出來以後,非但沒有生出革命同志般的友誼,兩人反而產生了異常激烈的爭吵。從來不願給他人帶來麻煩的謝利對託尼的襲警行為表示憤怒,責怪託尼的意氣用事。

「你打他是因為他說你是半個黑鬼。我一生都在忍耐這種言辭,你甚至少可以忍耐一個晚上!」他終於痛苦地承認了一直以來困擾自己的身份危機——他既不能融入他的黑人同胞,也不能與白人世界和平相處;他成了一個懸在空中的人,從種族血統到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上,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孤獨感與日俱增……

聖誕將至,在阿拉巴馬伯明罕,虛偽的白人老闆為謝利開車門,並特地從亞特蘭大為他把斯坦威鋼琴運送過來,歡迎他前來演奏。表面上對他客客氣氣,稱讚他是藝術家和國家瑰寶,但是給謝利安排的休息室卻是一間狹小的儲藏室。影片的最後,謝利作為演奏的主角人物,因為是黑人不被允許在餐廳用餐,聲稱「這不是在侮辱你,這只是傳統,請你入鄉隨俗」。

一向以自己的優雅去抵抗粗魯侮辱的謝利,這次卻選擇讓自己的「司機下屬」來替自己做出決定。而以往貪財愛佔小便宜的託尼,這次卻沒有勸說謝利繼續堅持表演,而是帶著他憤然離去;哪怕謝利說,你讓我演我就演。哪怕這個決定讓自己損失了一半的酬金……

兩人轉身走向貧苦黑人聚集的橙鳥餐廳。身穿名貴西服的謝利,徒手吃了份炸雞,演奏了一曲他最喜歡的蕭邦的曲目,度過了整個巡演裡最快樂的一個夜晚。

這個時候,兩個性格迥異、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從最初的相互試探和對峙,漸漸到後來相互感染、相互影響,最終變成了更好地自己——有人從粗俗變得文明,而有人從文明的桎梏中解脫重獲自由。

電影結尾,兩人巡演結束後回到紐約,謝利拿著香檳參加託尼家的聖誕聚會,平日裡不願意與黑人聚會的親戚們也張羅著添副碗筷,歡迎這位彬彬有禮的藝術家。

這樣的happy ending很像童話故事的橋段,也許對於那些畢生鬥爭的黑人平權運動家來說,這樣的結局未免顯得太幼稚了。但是作為觀眾,卻願意看到這種苦盡甘來的溫暖畫面。託尼和謝利他們只是在60年代下的非常具備代表性的一個黑人和白人,不能代表所有,可人和人之間的欣賞和尊重,卻無關種族,無關身份,只關乎人類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嚮往。一個種族的自我救贖需要的時間太長,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們還是看到了對於未來的希望,這才是最讓觀眾所不忍批判的。

ps:閱讀前文請查看:《綠皮書》:一場黑與白的自我救贖(上)

相關焦點

  • 電影《綠皮書》中,一黑一白,大相逕庭的兩個人
    by 米沃什《綠皮書》:顏色分辨對我們的蠱惑電影《綠皮書》中,一黑一白,大相逕庭的兩個人,搭伴前往南方,確切說是黑人鋼琴家花銀子僱傭了白人小混混,他們的車拋錨在南方的鄉間小路,黑白男主都有與在田地裡勞作的黑奴對視一撇的默然
  • 豆瓣8.9|《綠皮書》—枷鎖中人性的自我解放和救贖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位黑人鋼琴家和他僱傭的白人司機南下巡演的故事。從我的描述中,敏銳的讀者就能發現本片想反應的核心思想——黑與白,美國存留已久的種族歧視問題。而本片的名字,正是美國種族歧視最嚴重時期所產生的產物。1964年民權法案通過之前,黑人家庭想在全美順利旅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電影《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
    這段旅程何嘗不是一段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也是和解與救贖之旅啊!電影《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等主演的劇情片。②第二個層面,自我的設限。在影片中,不管何時,唐都將精緻的一面展現在我們面前,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言談舉止方面對自我的高標準要求。在面對來自白人的歧視時,依然笑臉相迎,衣著方面永遠高貴得體,嚴格用上層社會的標準要要求自己。
  • 奧斯卡大熱門《綠皮書》|「高級」邊緣人,不夠白,也不夠黑
    海報上,一黑一白加上一輛汽車,不免讓人想到《為黛西小姐開車》或者《觸不可及》。事實上,這確實是一部涉及種族問題的公路片,改編自真實故事,憑藉紮實的劇本和兩位演員的精彩表演,以幽默溫馨的敘事,在不知不覺之中俘獲了觀者的心。目前豆瓣評分8.9,在國內還未上映就收穫極高的口碑。
  •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綠皮書》在題材上選擇了奧斯卡偏愛的類型,內容涉及美國社會關注的話題點。儘管故事簡單,但無論是在情節處理還是人物刻畫方面,始終圍繞著種族歧視這一精神內核展開,於平淡細微處娓娓道來。《綠皮書》的故事發生於1962年的紐約,此時的美國,戰後蕭條、經濟疲軟、種族對立嚴重,在此大環境下生活的白人託尼,甚至需要靠抵押手錶、與人比賽吃漢堡貼補家用。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著作為白人的自我優越感和對黑人的歧視。託尼丟掉酒吧的工作回家時,對太太找來的黑人工人一臉嫌棄。
  • 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電影的名字為什麼叫《綠皮書》?片名《綠皮書》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綠皮書》其實是一本小冊子,是在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特殊產物。3、劇情介紹:一黑一白的南下之旅電影裡主要有兩位男主人公。一位是白人託尼 立普,沒怎麼受過教育,只在各種高級夜總會和俱樂部做保鏢工作,性格簡單粗暴,經常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歧視
    由維果·莫騰森和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綠皮書》,獲得音樂/喜劇類三項大獎,成為大贏家。據悉,《綠皮書》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今年有望引進中國。作為對比,電影的最後,Tony和Doc在聖誕前夕的風雪夜趕回紐約,車再次被警察攔下,在南方待了幾個星期的兩人以為又被「條子」盯上了,結果卻是警官很友善地提醒,他們的車胎爆了。這種時代的迴響,令人不禁想到美國內戰前圍繞廢除奴隸制南北各州的分裂局面。可電影明明講的是1960年代,時光倒像是仍然停留在1860年代。
  • 有多高名字的《綠皮書》
    在我看來,這個《綠皮書》的電影並不是很突出,它的開始也是,至少對於追逐現代和當代的青年快速文化來說。有一天,我突然想去電影院看電影,翻發現《綠皮書》這部電影有很高的分數。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開玩笑地和朋友們一起買了兩張《綠皮書》電影票。但從那天起,這個電影就在我的腦海中烙上了印記的烙印。
  • 一部講述黑白故事的綠皮書
    白與不白。託尼與雪利南下經歷的一切遭遇,皆因膚色而起。音樂博士雪利是黑人,他要去美國南方巡演,僱傭已經下崗正待尋找工作的託尼做他的司機。唱片公司交給託尼一本綠皮書,所謂綠皮書不過就是一本美國南方黑人生存指南。此時南北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年,但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並未消除,平權運動也還沒有開始。
  • 《綠皮書》——雪利博士的人生三色
    《綠皮書》閒敘:前幾天去影院觀看了電影《綠皮書》,一個很尷尬的事就是我一直以為電影的名字叫《綠皮車》,直到看完電影我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叫《綠皮書》。種族歧視問題是美國社會長期以來無法癒合的傷口,但在看《綠皮書》之前只是知道,沒有過正面而又真切地感受到黑色帶給他們的是現實裡肉體與精神上的侮辱、摧殘,他們生存的天空似乎就如自己的膚色一般,只有黑夜沒有白天。
  • 一場「假油條」的自我救贖:驅逐內心「完美主義」
    也許對於行業龍頭MN來說,龐大的組織機構、實力坐擁的行業地位、以及多年沉澱下的企業文化,都讓MN既在客觀上具備了滋生「老油條」的條件,卻同時又在主觀上產生了改造「老油條」的欲望。他們,能進行自我救贖麼?經過員工問卷調查、360度訪談,Helen驚喜地發現,很多同事或上級眼中的「老油條」並不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故意混日子的人;相反的是,這些人往往都心生委屈:明明是非常想把事情辦好,可總是久久出不來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好不容易交出一份至少能讓自己滿意的答卷,卻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 小米CC:一場前途未卜的自我救贖
    面對嚴峻激烈的手機市場競爭,小米展開了一場自我救贖之路。小米CC:走向線下市場的第一步不再被性價比綁架的小米,終於"輕裝上陣",價格也可向4K檔繼續上探。為此,小米品牌梳理了產品線,精簡為三條:商務旗艦MIX系列,高端化的數字系列,以及年輕潮流的CC系列。最大的變化,自然是小米CC新系列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小米收購美圖之後,聯合推出的第一款手機。
  • 《綠皮書》託尼成為一個能夠明辨是非,有尊嚴和原則的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業急需一種題材來維護自己的陣地。在各種不同的題材中,以平權為主題的電影既使得電影創作者的呼聲得到了表達,同時在網絡上也有足夠的話題性和熱度,使得最近兩年成為了平權電影的「大年」。看過了十幾部講述種族問題的影片,唯有美國爵士鋼琴家雪利博士Don Shirley真實事跡改編的《綠皮書》讓我眼前一亮。所謂「綠皮書」,學名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黑人駕駛員通行指南)上面主要記載著在上世紀60年代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時候,一個黑人前往美國南部能夠安全通行的區域和可以投宿的酒店。
  • 從《遠在天邊》到《失物招領》:助人為樂也是人生的一場自我救贖
    影片展現了一場幫助他人並實現自我救贖的探索幸福之旅,同時表達了友誼的意義。無獨有偶,在近10年後,另外一部英文名字也是LOST AND FOUND的動畫短片《失物招領》也上映了,並且奪得了201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一個怪物LOU的引導下如何不再霸凌同學並找回自己所失的勇敢、自信和真正的快樂。
  • 《綠皮書》豆瓣評分8.9,票房破四億,是近期「最值得看的電影」
    最近的電影市場撲朔迷離,本來被大家看好的電影《驚奇隊長》被一部狗血的愛情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打敗,而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票房悄悄破了四億,成了近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綠皮書》講述的黑人鋼琴家為了南下的巡演,僱傭了一個白人混混當司機,在一路南下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事情,黑人鋼琴家跟白人司機在這一路上也經歷了很多的改變,不同的人看這部綠皮書的收穫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考慮到了種族歧視,有些人卻被這部電影的正能量感動,有些人驚嘆於兩位主演的演技,有些人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而隨著影片的熱映,炸雞也成了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看點。
  • 《綠皮書》:這樣一個中年大叔讓人不得不喜歡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綠皮書》主要講述了白人保鏢託尼被黑人爵士鋼琴家唐聘用,駕車舉辦巡迴演奏,由此產生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讓廣大受眾難忘的是電影劇情的真實不做作和人性的美好溫暖,大家在為劇情喝彩,我卻更為人物託尼喝彩。
  • 《自我救贖》將公映 題材拍攝難"怕對號入座"
    據悉,由正義網和雅越文化聯合出品的院線電影《自我救贖》是一部反腐題材電影。故事由一場國企工廠爆炸展開,講述了一個很有朝氣和前途的年輕人,因為父親住院急需用錢和僥倖心理,拿了貪腐上司的「總經理特別獎」,從而被拉下水。  當男主角決心把為父親治病的10萬元「總經理特別獎」歸還時,卻被上司要挾,若不阻止身為檢察官的妻子繼續調查,就要一起進監獄。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而在《綠皮書》中,這種問題展現為人與人的自我認識與追尋。託尼作為一屆「屁民」,秉承著自己的一套生活習慣:大聲說話,滿口髒字,不爽就打,可以在路邊草叢裡小便,吃完的垃圾直接甩出車窗。兩人的車子因為發動機過熱不得不在中途停下來,路邊是一片農場,一群黑人正在烈日下揮舞著鋤頭幹活。身著西裝的雪利走下車來透氣,農場上的黑人們紛紛停下來,用奇怪的眼光看著公路上發生的一切。一邊是衣著襤褸,大汗淋漓的黑人農民,一邊是衣著考究,精緻優雅的黑人藝術家。相同膚色的人群,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命運。
  • 《寄物櫃嬰兒》:一場邊緣人的自我救贖,揭示頹廢文學的溫暖內核
    2.破壞與生存,一場與世界、與自我的對峙在《寄物櫃嬰兒》中,阿菊和阿橋被巧妙的被設定在了兩條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但又因為相同的迷失和追尋在心靈深處時時交錯,最後都衝破了罩住自己的怪圈,與自己,與這個世界達成了溫柔的和解。
  • 馬雲爸爸看了三遍的《綠皮書》講的是什麼?
    91屆奧斯卡最熱門電影《綠皮書》開始火熱登錄國內各大院線。馬雲爸爸接受採訪說,這部電影看了三遍。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部最近火熱的電影。出發前,唐的公司給了託尼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記載了路途黑人能吃飯和居住的地方。因為,那時候,很多的餐廳,旅店是禁止黑人居住的。在和唐的相處過程中,託尼感受到了唐身上的修養和學識,他心中,黑人原本不好的形象開始改變,加上通過那本綠皮書,託尼也切實體會到了黑人遭受到的不公正對待,他心裡的種族歧視觀點開始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