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綠皮書》主要講述了白人保鏢託尼被黑人爵士鋼琴家唐聘用,駕車舉辦巡迴演奏,由此產生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讓廣大受眾難忘的是電影劇情的真實不做作和人性的美好溫暖,大家在為劇情喝彩,我卻更為人物託尼喝彩。
電影通過種族友誼關係,傳達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區分人也不只是膚色"的思想,我們從油膩大叔託尼個人的身上,也可見一斑。
粗看,他是不討喜的,狡猾且一事無成。然而細品,我發現讓我無法輕易忘懷的,是他身上三個閃閃發光的優點,也就是顧家、尊重朋友和樂觀的性格,這幾個大閃光點在生活裡往往起到決定命運的作用,值得我們提煉。
1. 家庭中最寶貴的東西是男人的顧家。
託尼是個年紀將近40歲,沒有任何成就,身材走樣的油膩大叔。就像我們平時看到的穿緊身白T恤、挺著個啤酒肚、滿嘴髒話、抽菸喝酒不間斷的中年男性。但是他很顧家,這讓我眼前一亮。
常聽老婆婆們講人生經驗:要嫁個顧家的男人。什麼是顧家?就是永遠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託尼即使在工作上遇到不順被辭退,或者被人嘲諷一事無成,心情低落的他回家總是一副自在樣,快樂地抱抱孩子,晚上睡覺還要抱著妻子入睡,從來不把壞情緒帶給家人。
著名歌星陳奕迅出了名的顧家,天天把老婆孩子掛在嘴邊。周董為孩子出專輯,他把孩子的照片當專輯封面,在老婆跑馬拉松時騎車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再是一句唱過就忘的歌詞,而是幸福婚姻的註腳。
社會通過錢權把人劃分成各種階級,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貧困潦倒,我們都處在某個階層。
陳奕迅功成名就,託尼一事無成。千萬個家庭也有排名,以幸福程度劃分,而男人顧家的程度基本上決定了幸福程度。
託尼他雖然無錢無勢,屬於典型美國底層普通市民。但是他的家庭關係融洽、幸福感強,這樣的人有支撐,最不容易被生活打垮。
顧家的男人最成熟。那些不顧家的男人,出門在外其實是在逃避家庭矛盾。遇到問題一走了之,問題得不到解決,家庭關係愈發惡劣,最終分崩離析。
所以說,家庭中最寶貴的東西是男人的顧家。
坐擁金錢地位卻鬱鬱寡歡,家徒四壁卻苦中作樂,都是生活常態,家庭關係好壞與否,取決於顧家。
夫妻雙方就像一雙筷子,材料製作再好,少一隻也吃不了飯。
2. 社交裡最寶貴的東西是朋友的尊重。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
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崇高美好的友誼,深切的同情,對別人的成就決不惡意嫉妒,對自己培養一種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意識。
也就是說,朋友之間,以互相尊重為基礎,同情是對朋友的不幸經歷的尊重,不惡意嫉妒是對朋友努力的尊重。基於這些,也能夠使自己更加完整。
《綠皮書》本身重點講述的是兩人的友誼,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次巡演布置會場時,託尼發現主辦方沒有按照合同裡的給唐準備施坦威鋼琴,取而代之的是一臺丟滿垃圾的普通鋼琴,他憤怒地要求更換。
第二天,他在窗外心滿意足的看著朋友唐坐在一架施坦威鋼琴前盡情彈奏。
他站在角落看朋友在舞臺上閃閃發光,沒有心懷嫉妒,而是感到欣慰,雖然對鋼琴曲一竅不通,他也側耳傾聽,這當然是出於尊重唐的才華。
這是很平常真實的情節,每一個真心對待朋友的人都會試圖維護朋友的尊嚴和個人權利,會替朋友生氣,為朋友打抱不平。
尊重在人和人中間牽線搭橋,才能把千山萬水走成幾步,跨越各自的閱歷盲區,成為真正的朋友。
網友們說:"有一種友情,叫做何炅和謝娜",他們之間的友誼似乎令人豔羨,細看其實和我們的交友過程沒什麼不同,無非是互相尊重。
何炅剛認識謝娜的時候,謝娜過得並不好 ,何炅總是力所能及的幫助謝娜,謝娜曾說:如果沒有何老師的話或許就沒有現在的謝娜。
對朋友伸出援手而不是火上澆油,能夠換位思考,是出於對其不幸遭遇的尊重。
人內心裡都是需要朋友的尊重的,沒人願意被嘲弄,而尊重是相互的,結交朋友其實就是以溫暖換溫暖、以尊重換尊重的過程。
唐沒有因為託尼文化素養低而看不起他,也算是託尼的尊重得到回應。
如果有一天你為友情的破裂感到困頓的時候,應該想想你是否忽視了互相尊重。
3. 性格裡最寶貴的東西是樂觀。
曼德拉說:
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我欣賞這種有彈性的生命狀態,快樂地經歷風雨,笑對人生。
樂觀賦予人彈性的生命狀態,避免我們在生活中被挫折等負面因素束縛住雙腳,死死黏在一個地方動彈不得,就像落入泥沼,難以翻身。
生活沒有簡單二字,樂觀卻能將艱難變成簡單。
託尼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一技之長,但是他很樂觀,他打過各種零工。當唐問他會不會開小轎車時,他說:"任何車,房車、冰淇淋車甚至是雪橇車,我都開過。"
保安和很多小身份的職位他都應聘過,他曾對焦慮的唐說:"放心吧,我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就像你為什麼應聘我一樣。"
誰沒有低谷和一蹶不振的時候呢?三毛說:唯有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悲觀像瘟疫,樂觀像甘霖,關鍵時刻,樂觀就是自我拯救的手段。
普通如託尼,生活不易,沒有奮起的勇氣和能力,一直在和困難做拉鋸戰,事業上走走停停,奔波勞累,但是心態放好,一切總會過去。
樂觀是一種自知的自信,是對自我失落時的勸慰。我們周圍不缺少樂觀的人,他們很容易辨認,因為在人群裡他們總是閃閃發光。
他們笑口常開,經常帶給人正能量,我們也因此更喜歡和樂觀的人結交朋友。
希望有樂觀的人常相伴,不如自己變成樂觀的人。
我欣賞託尼,正是因為他那種看待事物樂觀的態度,這讓觀影過程不那麼糾結困頓,因為知道他總會有辦法解決。
生活中也是一樣,樂觀的人給人安全感,他們很快擺脫低迷情緒的控制,快速投入到工作上,解決問題也更高效。
樂觀象徵著豁達開朗,樂觀的人如太陽,所以說一個人性格裡最寶貴的東西是樂觀。
《綠皮書》裡的託尼本身油膩勁十足,把他的缺點拿出來一一細數,也能列出一大堆。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以上幾個優點卻大限度放大了他的魅力,一白遮三醜。
我們都一樣,無非在家庭、社會、自我三者之間來回打轉。
如果說其他奧斯卡提名電影深刻高尚,人物形象獨特、無可替代。那麼《綠皮書》通過對託尼這個人物的塑造,給他配上顧家、交友尊重、樂觀的特點,將沒有大波瀾的公路生活描繪得更輕快、愉悅,普通卻直擊人心。
事實就是這樣,顧家的人更容易擁有美滿的家庭,懂得尊重朋友的人更能夠織起巨大的人脈網,也收穫不少尊重,樂觀的人總能跨過難關。
關於這些,生活中的煩惱大概解決了不少。
文|麥瑟爾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多多留言交流!
創作不易,請多多關注轉發點讚留言支持,你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