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圓通女快遞員因少個芒果遭到投訴下跪求客戶原諒一事持續發酵。
6月14日,中國郵政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偽造郵政包裹涉嫌欺詐,是對中國郵政權益和聲譽的侵犯。
微博截圖
此前,快遞員聶桂英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為了儘快平息客戶的憤怒,她買來芒果後,從家中找到中國郵政快遞的面單,貼在紙箱上,後來帶上口罩帽子親自為投訴人送上包裹賠償。
中國郵政還在微博中表示:「來自五湖四海的一份份口碑,點滴匯聚的良好聲譽,值得被尊重,不容被侵犯!」
6月15日,東營廣饒稻莊鎮中國郵政快遞代理收發點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證實,投訴人張某曾帶著一個郵政快遞包裹來到該站點詢問,後來發現查詢不到物流信息,且面單樣式不一致。
據齊魯晚報報導,張某此前介紹稱,一個月前發現芒果包裝破損且損失了一個後,自己投訴了圓通,隨後圓通表示將會賠償一箱並按照張姓投訴者的要求找其他快遞公司寄送。過了幾天,他也確實收到了「中國郵政」寄來的芒果,但發現包裝箱子上的膠帶是鄰村生產的。
隨後,當他到中國郵政網點核實時,更是被告知,並非中國郵政發的快遞,且包裝箱上的郵單早就不用了。張某表示,對於芒果的投訴早已經撤銷,自己後來進行的投訴都是針對圓通不誠信,欺騙客戶。
此外,據澎湃新聞報導,13日,聶女士在接受採訪時承認,此前罰款與開除的說法是撒謊。
「顧客投訴我可能有點罰款,但現在還不到發工資的時候,沒發下來,我說罰款和開除是給客戶施加壓力,我才那麼說的,實際上沒有罰款和開除的事兒,我就想博得他的同情。」
聶女士表示,張先生曾經明確表示不再使用圓通快遞,於是她找了張中國郵政的快遞單,貼在賠償芒果的箱子上,再自己送過去,「我戴上口罩,戴上帽子,以為他認不出來」,「當時可能是有一些(做法)不當的地方,但本意不是欺騙,是想儘快平復這件事。」
對此,張先生稱,圓通快遞假裝中國郵政送件欺騙自己,自己因此再投訴,聶女士卻下跪求撤銷投訴,後被警方誤會是「惡意投訴」,損失快遞員尊嚴,事件發酵後,導致他受大眾誤解,影響了正常生活,「以前很多認識的人現在都假裝不認識我,我可能在這個地方已經待不下去了。」
根據此前報導,張先生認為開具證明的民警,執法時言語粗暴、態度強硬,已經向當地公安機關投訴該民警。
>>>延伸閱讀
西更道|又雙叒叕反轉!圓通快遞員為讓客戶撤訴而撒謊?說說反轉新聞那些事兒
齊魯網6月14日訊東營圓通女快遞員遭投訴後下跪,民警親自開具「霸氣」書面證明一事又有了最新進展。據澎湃新聞,圓通快遞員稱,自己謊稱被圓通公司扣工資等,是為給客戶施加壓力撒謊而讓其撤投訴。
快遞員聶某承認,自己為博得同情,謊稱被罰款被扣工資,「是為了給客戶施加壓力,才那麼說的」。圓通快遞廣饒網點負責人也否認罰款、開除的說法,「投訴的事情還未有結果,怎麼可能就有罰款的說法?」
事件就這麼「出乎意料」地發生反轉,原本女快遞員聶某在網上塑造的「悲情形象」一下子180度大轉彎,而網友對此事的態度也由一邊倒的態度轉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本道今天也來談談所謂的「反轉新聞」,在新媒體語境下,反轉新聞為何竟有愈演愈烈之勢?重重迷霧下,到底如何才能把握事實之真相?
何謂「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是指在網際網路傳播場域中,對同一事件的報導出現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的現象,主要特徵是吸引輿論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以及公眾態度的反轉。
換句話說,反轉新聞是由於媒體對事件調查不夠清楚,而事件最初總是有「吸引人」的話題點,從而引爆公眾輿論。待到事件真相浮出水面,與最初的人們以為的真相總是不符甚至相反,導致公眾態度反轉。
在新媒體時代,反轉新聞並不罕見,甚至頻繁發生。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1個月前發生的河南周口男童丟失案?案件伊始,各大媒體、大V們紛紛為其轉發尋人信息,然而沒過多久便被媒體披露此事由男童其母自導自演。由於家庭糾紛,孩子母親便策劃了這一起丟失案件。
此案成為反轉新聞的典例,值得所有媒體從業者反思。案件不僅存在反轉,更重要的在於浪費了社會資源,使得媒體公信力下降。
發生在更早時候的重慶公交車墜江案件同樣也是反轉新聞的案例。墜江發生後,據報導,最初墜江原因為「橋上一輛紅色小轎車逆向行駛,司機為了避讓,衝出橋面」,女司機隨即被網友「噴」,衝上熱搜。而第二天公交車後車行車記錄儀視頻公布卻顯示是公交車突然越過道路中心實線,撞斷大橋護欄後墜入江中。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一審近日作出宣判)
此時輿論開始反轉,有網友爆料稱「公交車司機凌晨5點還在k歌,導致開車時睡著了」。據人民網報導,11月2日,公交車行車記錄儀還原事故發生時的情況,一位女性不斷怒罵公交司機,擊打司機的頭部,司機奮而還手,一陣晃動後視頻結束。
真相出現後,「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反轉之快和網絡暴力之惡劣,令人深思。
新媒體場域下,為何反轉新聞頻現?
本道試圖從三方面分析其原因,釐清反轉新聞前後因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辨別真相與謠言。
其一,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後真相」時代,在公眾情緒面前,事實的真相似乎不再那麼重要。「後真相」意為「個人觀點及情感凌駕於事實之上」,致使假新聞泛濫。
當人們的情緒被媒體或所謂的事實所渲染煽動,那麼隱藏的真相就不再那麼重要。尤其在新媒體時代,各家媒體尤其專業性較差的自媒體紛紛搶發熱點、「時效性」被過度放大,不細究線索邏輯便將新聞推送,成為假新聞泛濫的一大根源。
而當媒體或有關部門將真相查明,必然出現最初事實與真相不符的情況,所謂反轉新聞隨之出現。
第二個原因,本道想談一談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旁落。在20年前,傳統媒體處於黃金時期,而公眾信息來源絕大部分都從媒體中獲得,這也對媒體的專業性提出了較高要求。
隨著網際網路的衝擊,更多的網絡自媒體出現,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多種多樣,這在一定意義上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此外,由於傳統媒體的發布信息速度遠低於網絡媒體,同樣一條新聞報紙只能第二天發布,電視也只能等到新聞節目時才能刊播;而網絡媒體則可以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第一時間發出,受眾也不必等到報紙的發布或者電視廣播節目的播出才能收到新聞。
最後,刻板成見讓公眾為事件及當事人貼上「標籤」。「刻板成見」的概念由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李普曼提出,意為「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
在「芒果證明」事件中,女快遞員聶某下跪一事一經出現在公眾眼球中,便被貼上「悲情」的標籤,而警察的證明更是在公眾心中樹立了「正義無畏」的好形象。然而根據最新事實披露,女快遞員為讓客戶撤訴而撒謊等情況。在一張張「標籤」下,公眾難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實本身。
反轉新聞真可怕,所以能不能解決呢?
本道認為,雖然社會事件繁蕪,不過想要廓清迷霧找到真相也沒有那麼難。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繼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以「客觀性」為基礎,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水準。只有遵守專業的採編流程,深入事件現場進行全面客觀的調查,才能還事實一真相。
政府層面,應當加強對新聞的監管。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絡媒體也應遵守法律法規。同時監管部門應當嚴格按照審核程序,建立相應的事實核查機構,在審核層面加強「把關」。
當今的受眾也絕非「烏合之眾」。不過由於公眾素質參差不齊,其甄別假信息的能力也有高低。這就需要不斷增強公眾的媒介素養,對媒體發布的新聞有獨立的思考和審慎的判斷。
做到這些,所謂的反轉新聞或許真不是事兒。
文/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