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是全國法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法學家》秉承「尚理明德,情系社稷,篤信法意,揮灑正義」的宗旨,以嚴謹、求實、開放、公正的姿態,首推具有原創思想、關注現實的作品,高度重視有關重大主題、具有重大價值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推崇厚積薄發的研究力作,力求反映我國法學研究的學科前沿問題,推動法學繁榮發展。
《法學家》的前身,是創辦於1986年的《學員之家》(法律版),出版5期後更名為《法律學習與研究》雜誌,它曾經擁有數以十萬計的讀者,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和自身的鮮明特色。1992年起該刊改由國家教育委員會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編輯;經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批准,自1993年第1期起改名為《法學家》。它是一個依託於中國人民大學的法學家群體,面向國內外法學界,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的法學刊物。
為努力使《法學家》成為一座溝通中外法律文化的重要橋梁,成為一個面向國內外、匯集全世界法學家學術智慧的多彩園地和展示最新法學研究成果、反映最新法制變革的重要窗口,自2012年起,《法學家》編輯出版英文版。
目前,英文版第1卷至第5卷已經在海外公開出版發行。我們真誠地希望,《法學家》雜誌的每一步成長都能夠繼續得到廣大作者、讀者的持久關注和支持,能夠得到大家的信賴和熱愛。 Email:faxuejiaruc@vip.163.com
《法學家》投稿指南
1. 徵稿範圍
本刊秉承「尚理明德,情系社稷,篤信法意,揮灑正義」的宗旨,以嚴謹、求實、開放、公正的姿態,首推具有原創思想、關注現實的精品之作,高度重視有關重大主題、具有重大價值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鼓勵厚積薄發的研究,力求反映我國法學研究的學科前沿問題,推動法學繁榮發展。 本刊堅持學術上的形式規範與實質規範的統一,重視問題意識強、文獻綜述紮實、觀點論證充分、資料引證得當、語言表達精準的論文;要求來稿遵守本刊注釋體例,文中的標點符號、數字、文字等使用請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2.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項
(1)投稿請登錄本刊官網。文題、摘要(限300字以內)、關鍵詞(限5個以內)均需中英文對照,並提供作者的姓名、單位、職務或職稱、學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論文如果獲得有關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需提供基金名稱及編號(亦需中英文對照)。
(2)稿件具體格式、體例請參考近期出版的本刊雜誌。
3. 投稿約定
(1)原稿必須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發表的論文。本刊反對一稿多投、重複內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種重複投稿。一旦發現上述情況,稿件將按退稿處理。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後將不被錄用。
(2)本刊用稿實行匿名評審制度,稿件採用後編輯部會及時與作者聯繫。作者寄出稿件後三個月未獲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稿件處理情況及用稿規範可登陸本刊網站官網查詢。
(3)文責自負,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技術性、文字性修改 , 在徵得作者同意後可以進行實質內容的修改。
(4)論文發表後,版權即屬於編輯部所有(包括上網的版權)。
(5)稿件一經刊用,即向作者酌致稿費,本刊不收審稿費及版面費,也不接受以發稿為目的的任何其他贊助。
4. 注釋及參考文獻體例 來稿注釋及參考文獻請遵循以下體例:
一、文中注釋一律採用腳註,全文連續注碼,樣式為:①②③等;主要參考文獻列於正文之後。
二、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引用非原始資料時,請註明「轉引自」。
三、引用同一文獻在首次後樣式為「同注x」,非直接引用為「參見注x」,並根據需要標註頁碼。
四、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出作者姓名。
五、請規範數字用法,凡用阿拉伯數字並無不妥的就不用漢字表示數字;非直接引用法條的序號請用阿拉伯數字(包括正文)。
六、注釋及參考文獻範例:
1.著作、教材類: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頁。②韓大元:《亞洲立憲主義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278頁。③胡鴻烈、鍾期榮:《香港的婚姻與繼承法》,香港南天書業公司1957年版,第115頁。④佟柔主編:《中國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頁。
2.論文類:① 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法學》2014 年第4期,第25頁。②王利明:「隱私權的新發展」,《人大法律評論》(2009年卷),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14頁。③[美]斯圖爾特麥考利:「新老法律現實主義:『今非昔比』」,範愉譯,《政法論壇》2006年第4期,第67頁。
3.文集類:①王軼:「訴訟時效制度三論」,載崔建遠主編:《民法九人行》(第7卷),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98頁。
4.譯著類:① [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54頁。
5.報紙類:① 史際春:「以法治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載《人民日報》2016 年11月2 日。
6.古籍類:① [清]方大湜:《平平言》,清光緒十八年(1892)資州官廨刊本,卷三。
7.辭書類:①《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
8.網絡資料類:① 鄭成思:「『入世』、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民商法的現代化」,載中國法學網+具體網址,2007年4月29日訪問。
9.英文類:①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revise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43. ② See Tom Ginsburg, 「East Asian Co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Albert H.Y. Chen, ed., Constitutionalism in Asi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39. ③Richard A. Posner, 「The Decline of Law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 1962-1987」, Harvard Law Review, Vol.100, No.4 (1987), pp.761-780.(期刊名稱不要縮寫)
10.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種:西文體例比照英文,日文體例比照中文。
七、凡擬刊用的文章,作者接到編輯部通知後,須提交引注出處之複印或掃描件,以資核實,以示嚴謹。
5. 稿件流程
(1)投稿:網絡遠程投稿,請登錄本刊網站;投稿成功後email回執。
(2)審稿:匿名評審。 欲對投稿事宜進一步了解者, 可向編輯部詢問。
來源:法學家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