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國老百姓自古以來的共識,吃飯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吃的方面,絕大部分的人非常捨得花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節奏的加快,在家就餐的次數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外面的飯店吃飯,近年來各地方的年夜飯都出現了預定火爆的情況。
為了服務好老百姓的頭等大事—吃飯,一大批的餐飲巨頭誕生了,近年來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海底撈,這家從四川起家的火鍋企業在短時間內躍居中國餐飲集團的第三位,僅次於百勝中國和金拱門,其中百勝中國是運營肯德基和必勝客的主體,金拱門是運營麥當勞的主體。
作為唯一一家具備在中國大陸和國家餐飲巨頭掰手腕的企業,海底撈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265.55億元,同比增長56.5%,淨利潤23.44億元,同比增42.44%。放眼國內其他傳統的上市餐飲企業,都和海底撈相差太遠。
毫無疑問,海底撈的發展非常迅猛也非常成功,儘管它的老闆已經入籍新加坡,但是海底撈的主要經營地依然是中國大陸,近年來很多的人研究海底撈的成功秘訣,無一不是說優質的服務:有求必應,無微不至,噓寒問暖,小恩小惠。
優質的服務當然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國內大大小小的餐飲企業,要做到對顧客的優質服務並不難,並且有很多的飯店、酒店也確實在這麼做,可為何它們趕不上海底撈呢?
在90年代海底撈成立之初,在國內的餐飲行業中並不突出,它的爆發式增長也不取決於所謂的「帝王式」服務,而是伴隨著年輕女性精緻的需求而崛起。簡單點說:海底撈滿足了大家精緻的需求。
首先,海底撈的口味挺一般,並不突出,但是它比一般的火鍋店更貴,菜品更貴正好可以讓人區別於到一般的飯店就餐,給人一種更高檔的感覺,心裡的感覺是不是更優越了。
其次,海底撈的小恩惠也能滿足人們的假精緻,從擦鞋到做指甲,都能給人一種更為光鮮亮麗的感覺。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從一開始海底撈就通過特殊營銷手段,鼓動大家刷微信朋友圈、微博,形成了一種高大上的錯覺。
很多人把到海底撈吃火鍋當成是小資生活以及精緻生活的一種方式,有的人可能經濟並不寬裕,但是還是願意多花一點錢到海底撈,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能夠過上吃海底撈的生活。
所以說,海底撈的成功不單單是優質的服務,更為關鍵的是能夠滿足很多人裝那個什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