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已經五年了,最近上映的由J·K·羅琳編劇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又點燃了觀眾對魔法的熱情。特別是其中天賦異稟的神奇動物們,讓不少觀眾嚷嚷著想養一隻,比如肚皮容量堪比哆啦A夢的斂財狂魔「嗅嗅」(Niffler)、纖細靈巧又粘人的「護樹羅鍋」,從純銀蛋殼裡出生的「鳥蛇」(Occamy)……
神奇動物不只存在於魔法世界中,語言學家們雖然是「麻雞」(No-maj)或「麻瓜」(Muggle)(指不會魔法的人),但是也擁有自己的神奇動物。這些神奇動物雖不能呼風喚雨、起死回生、上天入地,但卻能幫助語言學家們完成一項重要任務:驗證人類神奇語言能力的存在。
人從出生到死亡,說出寫出的單詞數以億計。可是嬰兒剛出生時,還只會用哭笑表達自己的感受;四五個月時,則開始咿咿呀呀;七八個月的嬰兒,不少已經能說出「媽媽」「爸爸」這樣的簡單疊詞;三四歲時,就已經有不少能夠伶牙俐齒的「小大人」,比如《爸爸去哪兒》第一季裡不到四歲的王詩齡、第四季裡三歲的阿拉蕾,小嘴吧嗒吧嗒起來,表達能力讓成年人都羨慕。
這種神奇的語言能力在哪裡?怎麼檢驗和驗證這種能力的存在?這就要召喚語言學家的神奇動物們了。
如果說電影裡的紐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是魔法神奇動物之父,那麼心理語言學家格裡森(Jean Berko Gleason)就是語言學神奇動物之母。1958年,她設計了一系列試驗,給說英語的三歲小朋友們提供新造的「假詞」,並給出圖片和語境,讓小朋友自己對詞進行單數複數的變形,或者現在時進行時過去時的變位變化。
就是在這次著名的試驗中,語言學家的神奇動物們悉數亮相。其中最著名的,是形狀近似水珠的藍色小鳥,小嘴尖尖,肚皮滾圓,名叫Wug。因為名氣太大,試驗都以它的名字命名,叫做Wug測試(Wug Test)。用Wug檢驗語言能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看圖完成一道填空題。
圖上只有一隻Wug,下方文字是:This is a WUG(這是一隻Wug)。
接下來的圖則有兩隻Wug,文字是:Now there is another one. There are two of them. There are two___.
(這裡又有一隻。這裡有兩隻。這裡有兩隻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