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思路堵塞去找馮博,東苑約一波,哪天能以學者回歸川外,開一個講座,文學女神這麼多,您是最美那一個……」近日,網上一首翻唱的歌曲火了,許多高校師生都大呼被感動到了。原來,近日是四川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博導馮亞琳老師的生日,為了感謝她平日裡辛勤付出,德語系一群碩博研究生自創歌詞《文學有點甜》並且錄成了MV送給老師當生日禮物。
《文學有點甜》把網友感動了
△MV截圖
近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網上看到一首MV《文學有點甜》,歌曲一共4分鐘,裡面的演唱者均是來自四川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碩博研究生。
伴隨著輕柔的旋律,MV開始後,引入眼帘的是一群大學生,他們在一起創作歌詞,錄音合唱,還一起遊戲,一起歡笑,背景也都是校園裡生活的縮影。記者看到,他們的歌詞是原創的,將德語文學、文化學和文學作品進行了有趣的串聯,並穿插了同學們在學習這門學科時與老師點點滴滴的小故事。當歌曲唱到最後時,他們抒發了情感,「祝親愛的馮博生日快樂,謝謝文學教我反思生活。」
這首MV得到了川外師生們的留言與轉發,不僅感動了德語系的同學們,甚至連校外的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被感動到了,「真的有點甜!」
「我可能聽了不止十遍吧!」在朋友圈裡,德語系輔導員楊嶺轉發了這個MV,並讚揚這群同學的用心。記者看到,許多同學聽完後都表示,「歌詞寫得很棒,體現了文學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另外也有不少非本專業的同學提到,「雖然這些專業人名和詞語不懂,但能感受到學生對老師真摯的情感,讓人非常感動。」
學生給導師的生日驚喜
△錄音現場
記者聯繫上創作此歌曲的團隊,來自川外德語系2018、2019級碩士生和2019級博士生一共10餘人。團隊代表博士生丁佳寧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歌詞裡提到的「馮博」就是他們所有人的導師馮亞琳,「馮博」是一種尊稱,體現了老師的博學和儒雅。
「馮老師一直以來對學生都特別關心,為我們創造了最好的學術氛圍,提供了最優質的學習資源。」丁佳寧說,12月底是馮老師的生日,大家便希望藉助這個機會,給老師準備一份用心的「禮物」,表達感激之情。
丁佳寧說,11月份時,德語系的碩士生導師鄭萌芽老師建議,可以仿照之前北大哲學系的畢業MV《哲學有點甜》,打造一個川外版的《文學有點甜》,以此慶祝馮老師的生日。大家一致認為這會是一份很有意義的生日禮物,於是就著手準備。
「從籌備到完成,大約用了兩周的時間。」丁佳寧說,從討論方案、寫歌詞、拍攝、錄製、剪輯、調音都是由同學們自己完成的。其中,最難的是對歌詞反覆討論,前後共經歷了10多位同學,修改了五六個版本才最終成型。
歌詞裡面的人名和內容都有出處
△錄音現場
記者了解到,這次創作的歌詞主要來自德語系的學習內容,裡面的人名包括歌德、席勒、海涅、君特·格拉斯,還有最近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彼得·漢德克等德語作家,以及西方著名的文論家或哲學家,包括康德、福柯、盧曼、哈貝馬斯、哈布瓦赫等,還涉及他們部分重要的作品和理論。
「我們考慮的是每一句話都要有出處,要讓圈內人士一聽就知道唱的什麼,能夠對上『暗號』莞爾一笑。」丁佳寧表示,另外還要考慮字數和押韻的問題,再加入平日學習的故事,最終形成了歌詞。
△馮亞琳老師
丁佳寧說,如今來川外給德語專業做講座的老師,大多是馮老師的學生。又因為川外的東苑餐廳環境優雅,馮老師喜歡和大家約在東苑吃飯,探討問題和未來規劃,所以才有了那句,「哪天思路堵塞去找馮博,東苑約一波,哪天能以學者回歸川外,開一個講座。」
丁佳寧還說,許多本專業的同學聽到「我怕集體記憶有冷有熱,你會忘了我」這句歌詞時也會十分動容。是因為「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提出的概念,其中「冷記憶」是僵死的記憶,鮮被觸及,而「熱記憶」非常活躍,有鮮活的生命,「我們希望與馮老師一起度過的文學時光可以珍藏在我們的記憶裡,等到若干年後再相聚,大家依舊可以記憶猶新地共同唱出這首歌。」
「最後一段令人感動,因為那一段是我們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與祝福。」丁佳寧笑著說,馮老師數十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把川外打造成國內德語界的前沿學術陣地,為全國培養和輸送德語人才,是大家最欽佩的老師。大家都希望通過這份努力做出的「禮物」能讓老師感受快樂。
新聞多一點>>
文學有點甜
原曲:有點甜
原詞:汪蘇瀧
作詞:任冰 張雅丹 張玲鳳 劉藝 丁佳寧
一隻寵物狗從人群裡面穿過
重新構建它的生活場所
從山下的禮堂 到山上的療養
日出之前奏響夜的頌歌
藍花散落著 閃耀卻不可捉摸
異化到底能不能被攻克
溝通自我運作 系統自我指涉
別再問是否看過浮士德
還有學業漫遊兩不耽擱威廉邁斯特
君特格拉斯他敲響鐵皮鼓就在但澤
詩學是否有規則 戈特舍德如何說
盧曼講過溝通不可能的
還有哈貝馬斯哈布瓦赫康德和福柯
席勒海涅黑塞布萊希特彼得漢德克
語言到底是工具 還是意義的偶合
羅蘭巴特高呼作者死了
多提問 勤看篇 文學有點甜
這快樂 不會變 文學有點甜
文本一大摞 篇子快把我淹沒
二元對立到底如何打破
媒介不是外殼 跨越時空阻隔
模仿述行扮演不同角色
你用記憶空間 精神分析 布登勃洛克
少年維特煩惱 書信傳遞 每一個聽者
文本積累不夠多 中譯本也沒讀過
還不知如何與理論結合
你說性別建構 人類反思 可藉助他者
我怕集體記憶 有冷有熱 你會忘了我
日常生活每天過 反而從未被言說
千萬別問文學能幹什麼
哪天思路堵塞去找馮博 東苑約一波
哪天能以學者回歸川外 開一個講座
文學女神這麼多 您是最美那一個
博文樓前有話想對您說
謝謝老師和您相遇真的幸福特別多
抱歉老師上次問題不多是我還淺薄
文學之路引領我 傳道授業還解惑
祝親愛的馮博生日快樂
謝謝文學教我反思生活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