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2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他的學生,平均每年背誦400首古詩詞;調皮的孩子,在他班裡變得安靜;甚至有自閉症傾向的學生,也在他的吟誦課堂中打開心扉;他的兩名學生,在小學五年級已經寫文章激辯三國。班裡每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生日那天收到一首他寫的「生日詩」。
他就是浦明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語文老師戴建榮。在過去14年中,他探索出「吟唱」的古詩詞教學法,為小學生搭建起了通往我國古詩詞的橋梁。
制定古詩學習「三年規劃」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在浦明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的一次校會上,戴建榮老師通過話筒帶領全校學生一起吟唱屈原的《橘頌》。童聲古調,抑揚頓挫,響徹校園。
每個雙周一和單周二的早上,戴建榮都會為全校學生領唱古詩詞,每次半個小時。
戴建榮是三年級的班主任。在他所在班級的教室裡,除了全校教室後都有的大書櫥外,還有畢業學生留下來的一個小書櫥;他自己的詩詞書籍,也都放在教室裡,供學生借閱。書櫥上,陶瓷盆裡種著文竹、吊蘭、仙人掌等花草。教室兩側的牆上,還掛著學生的字畫。
「古人寫詩、讀詩,不像我們今天這麼朗誦,他們都是唱出來的。吟唱,才能體會出其中的意韻。」戴建榮老師說話時激情洋溢,鏡片後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說到興致處,還會隨口吟唱出一兩句古詩,「吟唱更能激發孩子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熟讀成誦,只有背熟了才能吟唱出來。」戴建榮為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制定了學習古詩詞的「三年規劃」。三年級時大量背誦唐詩宋詞,四年級背誦短小古文、《大學》、《老子》和《中庸》,五年級背誦《莊子》和《論語》,並開始閱讀小說。
如今,戴建榮的「三年規劃」,已經被學校擴展至覆蓋全年級。
吟詩班要「開後門」才能進
在戴建榮看來,吟唱古詩詞,對孩子們具有「春風化雨」般的神奇作用。
學生孫儒林(化名),曾經是一名自閉症學生,有時候會在班上突然大喊大叫。他並不是戴建榮班上的學生,但在三年級時,他常常跑到戴老師教室的門口「偷聽」他吟唱古詩詞。剛開始,戴老師並未在意。直到有一天,孫儒林的班主任告訴戴老師,孫儒林變了,變得安靜了。
戴建榮開始關注這名學生,並教他一起學習吟唱古詩詞。在五年級時一次全校表演中,戴建榮特意安排孫儒林領唱。從那以後,孫儒林打開了久閉的心扉,逐漸變得開朗了,甚至還當上了班主任的小助手。
在另一次全校性的大會上,孫儒林上臺表演吟唱。表演結束後,他仍站在臺上不願離去。班主任提醒他可以回到座位,他仍然站著,良久才對著話筒說:「我想感謝一個人,他就是戴老師。」短短一句感恩的話,令臺下的戴建榮老師禁不住熱淚盈眶。
戴老師的古詩詞吟唱興趣班,最開始名額只有20個,但現在已經有35名學生,還有很多家長和班主任為自己的孩子「走後門」,這其中不乏「問題」學生。
學生讀詩後撰文論三國
「我不在乎學生這個學期末的考試分數,我更關心的是他們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後的成績。」在三年級新學期第一次家長會上,戴建榮這樣告訴家長。
小學生能讀懂《橘頌》嗎?面對懷疑,戴建榮說,小學生自然無法理解《橘頌》的全部涵義,但在背熟之後的吟唱中,他們會逐漸領會中國古文的美感,並因此受益終身。
健康、個性、文化內涵,是戴建榮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個性,不是倔強或者特立獨行,而是要從小修身養性,梅蘭竹菊,你是哪一種?」
戴建榮的理念,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支持,有的家長甚至在家裡陪著孩子一起背誦吟唱。
在戴建榮老師的電腦裡,有一篇文檔名為《論劍》。其中有四篇短文《嘆諸葛》、《話周瑜》《「小霸王」孫策》和《再說〈三國演義〉》,是他的兩名學生吳宇峰和潘天一寫的。
「這兩名學生,都在吟唱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後,對三國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大量閱讀,然後寫出有自己獨立想法的短文。」戴建榮說,吳宇峰小學畢業後,隨父母去了東北上學,還常常替語文老師上課。「我把他倆寫的文章發給對方,小傢伙互不服氣,然後閱讀,再寫文章爭辯。」
學生生日都能收到生日詩
在剛剛結束的暑假裡,戴建榮老師還寫了15首詩。這些短詩,他分別送給班上在七、八、九這三個月裡過生日的學生。班上每名學生,都能在生日裡收到戴老師的這份特殊禮物,他還會在班上為學生誦讀每一首生日詩。
「化成文字的東西,才能永恆。」戴老師對學生和家長說,贈生日詩,遠比請吃或者買小禮物有意義。戴老師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他過生日的時候,學生也紛紛為他寫生日詩。
在戴建榮的心中,學生們既是學生,也是孩子,更是朋友。在學校的支持下,他常常為班裡孩子在校內出版「作文集」,甚至還為學生林亦舟出版了一本《老林初刻》的個人文集,是林亦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期間寫的作文,有白話文,也有文言文。每篇作文後面,還附有同學、家長或者戴老師的評語。
「為什麼叫老林呢?因為他的文字『少年老成』。」戴建榮說,在班裡,同學之間常常互稱「老李」、「老張」,但有時候卻戲稱他自己為「小戴」,「他們說,我只讓他們背詩,沒見我背過,說我沒有文化,就叫我『小戴』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