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閱我們?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
*「教師博雅」——首個為教師服務,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人文素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啟迪新知新思、傳播優秀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
---✄-
在浦明師範附小東城校區的早晨,時常會傳來一陣唱歌一般的讀詩聲。一位斯文秀氣的男老師,來回踱步,敲打著手中的響板,帶領著同學們抑揚頓挫地吟誦著古代的名篇。稚氣而又優雅的調子,響徹清晨的校園。
他的兩位愛徒,在小學時,就已激揚文字;論戰三國。開學第一周和14個同學打架的皮大王,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文靜儒雅;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在他的面前打開心門。
這位老師,就是浦明師範附小的語文老師戴建榮。十幾年前的一天,戴老師與上海吳語吟誦專家陸襄的一次相遇,讓他深深地記住了這樣一種優雅而又古老的傳統誦讀方式。從此,這朗朗古音,就在他的課堂上,迴蕩了整整14年。
(戴老師在帶領同學們吟誦)
在每次吟誦課上課鈴響之前,戴老師的班級裡總會有一位手持響板的小同學,帶領著大家吟誦詩篇,等待上課。吟誦,似乎已經成為這個班級的一種習慣。那抑揚頓挫的古音,似乎也已經瀰漫在班級的空氣中。一旦響板的節奏響起,朗朗的吟誦聲就會像清澈的小溪一般開始流淌。幾十個一臉稚氣,又一臉認真的孩子,目不斜視,搖頭晃腦,仿佛時光倒流到了過去,來到了一間私塾課堂。
戴老師說:「讀書有三要,一要讀通順;二要讀出節奏;三要讀出情感。」當人們第一次聽到吟誦時,往往會被它音樂般的韻律感所吸引。作者賦予詩篇的情感,被吟誦者用或激昂,或寧靜,或悲壯的聲調吟出。一首詩篇吟罷時,就像聽完了一首歌一樣讓聽眾如痴如醉。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詩詞大多都可以唱出。有格律者依格律而吟誦,若無格律者,根據上中下的基調來吟誦,也能富有極佳的韻味。在過去,吟誦,如同寫字斷句一般,是一個文人的基本技能。要熟記或者理解詩歌的含義,吟誦是一種絕佳的方式。
如今,在私塾教育已然消亡的當下,吟誦這樣一種漢語文化圈內的傳統誦讀方式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戴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學不可以已」。14年前和陸襄先生的那次相遇,讓他以吟誦為橋梁,認真思索,結合實際,總結出了一整套古詩詞教學方法。今天,戴建榮老師的「三年規劃」和「五年規劃」已經拓展到了全校。
(戴老師最重要的教具----響板)
(敲打著響板,渾然忘我的小同學)
「古人在讀詩時,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朗誦,而是唱出來的。只有吟唱才能體會到這首詩其中的情感。」戴老師邊說,邊敲打起手中的響板,帶領同學們吟唱起了曹操的名著《短歌行》。
在響板的伴奏下,戴老師和同學們時而低聲沉吟,時而慷慨悲歌。似乎此時此刻,能與那位2000多年前的一代梟雄,心意相通。
「古代文人雅士吟誦詩歌,一般都有樂器伴奏,我不懂樂器,所以就找了這麼一個響板來打節拍。」戴老師笑著說。一種來自西班牙民間的樂器,被一個有心的中國語文老師帶到了古詩文吟誦的課堂上,多麼有趣的故事。
戴老師說,許多詩篇,小學生很難完整的理解其中的涵義。但吟誦,卻能幫助小學生們感受詩人的情感。這對於理解詩歌的內涵至關重要。當響板響起時,富有節奏的「噠,噠」聲,讓同學們不由自主的跟隨著韻律而吟誦,進而較快地熟記詩歌,感受到詩歌的美感。而熟記詩歌,又可以讓吟誦變得更加遊刃有餘。
不知道在未來的十幾年後,在戴老師課堂上受到古詩詞薰陶,並且受用終身的同學們,還會不會記得那個已經被戴老師的手磨出一道光澤的小響板。
(正在跟隨戴老師一起吟誦的小同學)
在課堂上,同學們時常會吟誦一些古代的長篇古體詩和古文。除了《短歌行》外,李白的《將進酒》也曾是同學們吟唱的篇目。這些思想內容深沉,藝術內涵深刻豐富的詩歌,就連高中生都不能輕易地消化,為何要讓小學生們熟記吟誦?
戴老師解釋道:「人在小的時候,尤其在3歲到11歲時,是背誦黃金時期,也是一個人一生的語言儲備期。」
「在這段時間裡,孩子所學習的東西會給他們留下深深的烙印。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學做什麼,以後就會做什麼;孩子學說什麼話,以後就會說什麼話。」戴老師笑著說道,「你看狼人,不就是小時候被狼叼走,長大以後變成了狼的樣子?」
「在現在這個最黃金的時期,我想在他們的腦海裡留下中國古典文化中最經典的文字。在將來,他們會進一步系統地學習中國的文化,到了那個時候,這些如今吟誦熟背的篇目,他們會重新開始學習。而此刻在童年時期打下的良好基礎,又會進一步地促進他們的學習。」
「也許這些進入到他們腦海的文字,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孩子們自己參透,也有可能在老師的講解下他們才會理解;但不管是用那種方式,孩子們都會因為小時候的勤學苦背而受益終身。」
(戴老師正在課堂上吟誦)
在戴老師的教室裡,有個不太起眼的小角落,那裡放著一個小小的書櫃。裡面放著許多戴老師自己的詩歌書籍。
戴老師說:「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古代詩歌的創作,是以吟唱為手段的。筆墨對於詩歌來說,不過是一種記錄的方法。」
「我們的學生基本都是中國人,哪怕有外籍同學,也是來這裡學習中國文化的。而在中國,詩詞的吟唱,從孔子的時期就開始了。」
「所以,從某一個方面來說,吟唱也是後人,尤其是孩子學習中國文化的最佳手段。畢竟我們的前輩,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吟下了許多優秀作品。而我們作為後人,以同樣的方法吟誦著前輩們的藝術結晶時,也許更能體會到那些偉大詩人們在創作時內心的激蕩。」
戴老師文靜儒雅的雙眸變得激情洋溢,他扶了扶眼鏡,繼續說道:「只有吟誦,才能體會到古人那種『一吟雙淚流』的強烈情感。如果只是單單的背誦,哪怕有老師將詩歌的含義清清楚楚地講解出來,對於孩子們來說,仍然缺少了理解詩歌最重要的一環-理解情感,真正的感同深受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 同學寫給戴老師的生日詩)
(戴老師寫給同學的生日詩歌)
除了是一位教學上的能手,在戴老師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與學生融洽和睦的關係。
在戴老師的辦公桌上,有一摞畫著可愛的簡筆畫的畫紙。上面寫著一篇篇筆法略顯稚嫩,但情真意切的小詩。
戴老師說過,只有文字,才能永恆。每當班級裡的同學過生日時,戴老師從來不送蛋糕和禮物,而是將自己的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化作幾行優美的小詩,送給學生們。
對於學生們來說,戴老師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的朋友。當戴老師將這一份份特殊的禮物送給同學們的時候,同學們也紛紛為戴老師寫生日詩。從吟誦古體詩,到寫現代詩相互祝福,架起這段師生情的,卻並非單單文字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老師對學生的呵護,和學生對老師的愛戴。
戴老師拿起那一摞厚厚的畫紙,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每一位同學,他都能微笑著回憶起他們之間的趣事。
他曾動情地說道:「身為人師,置身於萬紫千紅的花園中,我會傾情守望——守望園中每一朵茁壯成長的花兒盡情綻放。」
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大人,自然也有著獨特的個性。曾經,在戴老師的課堂的後門外,總會出現一個怯生生的身影,躲在那兒偷聽戴老師的吟唱課。他是一個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在情緒失控的時候,總是會在班級裡大吵大鬧,讓他的班主任頗為擔心和頭疼。被戴老師的吟唱吸引住之後,他時常溜出自己的班級,躲到後門當「旁聽生「。
逐漸,這個孩子的班主任發現,以往那個自閉,孤獨,時常大吵大鬧的他不見了。轉而出現的是一個文靜,鎮定的少年。當班主任把這件事告訴戴老師時,戴老師也略感驚訝,並開始關注這個「旁聽生」。
在往後的日子裡,戴老師帶他一起學習吟誦,一起談天說地。孩子逐漸變得樂觀開朗了起來。在浦東新區詩歌吟誦比賽中,戴老師安排他來擔任吟唱的領唱。從此以後,這個孩子便向同學和老師敞開了心扉,融入了集體!
「還有更厲害的呢。」聊到這個孩子的時候,戴老師笑著打開電腦。一個模樣秀氣的男孩出現在屏幕上。「這個孩子,剛開學的時候,第一周就在班級裡打了14個同學,後來的他的媽媽讓我來管。現在詩不離口,他的媽媽高興壞了。」言語之間,滿是欣慰和自豪。
(一位同學的母親給戴老師的信)
不光如此,作為一位父親,戴老師更是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著問題。許多家長,都曾和他書信往來,探討孩子的將來。儘自己的所能,告訴家長們自己能為孩子做些什麼。許多家長都和戴老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更有不少家長,在孩子畢業多年後,仍與戴老師保持書信往來。
(「激辯三國」論戰中的學長吳宇峰在浦明師範附小時的照片)
(「激辯三國」論戰中的學弟潘天一在浦明師範附小時的照片)
「天下混沌,你睜開了睿智的雙眼,擁有了穿越時空的智慧。你等了27年,終於,你看到了一雙閃爍著真誠的眼眸,在那對眸子裡,你看到了你的抱負,也看到了命運的開始。」
…………
江山如畫,劍指中原少年狂;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人生如夢,金盔兜鍪映赤壁;
人道是,不許英雄見白頭。
「公瑾,有朝一日,我們定當提兵駐馬,立於洛陽城頭!」
「我誓與伯符共存亡,成大業。」
…………
也許你無法想像,這兩段成熟有力的文字,出自於兩個當時還正在念小學的少年。潘天一,和大他三屆的學長吳宇峰,這對在浦明師範附小曾經共同求學過五年,卻從未謀面的小校友,沒想到會因為一篇《誡子書》的緣起,以書信的方式,成為了一對另類的知己。
戴老師在課堂的教學中,時常突破書本的限制,將古代的歷史,古代的文化融匯其中,讓同學們在學習知識之餘,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每當同學在吟誦詩歌或者上課時提出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戴老師總會趁此機會,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和精彩。
當某一天,他在講解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誡子書》時,引申出了《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掀起了班級上的一股「三國熱」。一位有心的同學,在苦讀《三國》後,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成了一篇《嘆諸葛》,他就是吳宇峰。
而後,吳宇峰小學畢業,跟隨著他的父母回到了東北繼續完成他的學業。
時間就這麼過了三年,又是《誡子書》,又是一陣「三國熱」。有所不同的是,這次的孩子們同時也知道了一篇《嘆諸葛》,和他們的學長吳宇峰。
在不久後的某一天,戴老師又收到了一篇漂亮的短文《話周瑜》,署名是他班上的學生----潘天一。
戴老師想起了那個頗有些才氣,回到了東北後還常常替他的語文老師上課的愛徒。當戴老師將這篇文章發給吳宇峰時,這對素未謀面的校友,從此便開始了一場跨越空間的論戰。
不久後吳宇峰的一篇《小霸王孫策》,讓學弟潘天一又是一陣苦讀苦思,寫就一篇《再說<三國演義>》回敬學長。
所有人都知道,在這一場小小的文鬥中,收穫的是兩個熱愛中國古典文化,並且學有所思,學有所成的少年。而播下這兩顆種子,並且幫助他們茁壯成長的,就是在他們背後默默耕耘的戴老師。
如今,戴建榮老師已經獲得了 「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研究》小學語文課堂說課比賽一等獎,講課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經典詩文研討會經典詩文大賽一等獎。得到了教育界和吟誦界的一致好評。但戴老師仍舊像對待他喜歡伺弄的花花草草一般,默默地播下未來的種子,靜靜地耕耘出他心愛的學生,那充滿希望的未來。
王加振 圖/文
此文版權歸「教師博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教師博雅
(微信訂閱號:jiaoshiboya)
小雅導讀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本期「教師博雅」
(訂閱號:jiaoshib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