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條關於女兵的新聞火了。
一條是,5月2日,曾當過海軍陸戰隊偵察兵的宋璽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時刻。習主席在北大視察時,她作為唯一學生代表發言,分享了她的從軍生涯。主席讚揚她如同《紅海行動》中的女隊員。
另一條是,一個「90後」女生入伍到了部隊,由「準空姐」變成「女漢子」,帶領女子炮班,完成了某新型遠程火箭炮的高原首射任務。她臉上的高原紅,她健碩的體魄,成了奮鬥的印記,成了最美的青春色。
如果足夠細心,這些天我們還能發現不少有關新時代女軍人的報導。有在首屆「聯勤杯」遊泳比賽中一舉斬獲四個冠軍的陳燚,有既能在格鬥中把男兵撂倒、又能在舞臺上甩起水袖的維和女兵於培傑,有在手部骨折的情況下依然強烈要求參加軍事比武的女兵劉婧……
巾幗不讓鬚眉功,紅袖挽弓競風流。「婦女能頂半邊天。希望在強軍徵程上培養出更多女中豪傑。」這是習主席對女軍人的盛讚,更飽含了對新時代女兵的殷殷囑託。
一直以來,總有個別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女性參軍入伍,他們說什麼「戰爭讓女人走開」、以為女性入伍是「當花瓶」做裝飾、狹隘地認為軍隊是「純粹男人的世界」。然而當戰爭真的來臨,女軍人又什麼時候能置身事外?
去年央視曾獨家報導了敘利亞戰爭中一支特殊的狙擊手部隊,這支部隊由800名清一色的女兵組成。她們在太陽下訓練,暴曬一天不喝水不休息,具有極強的耐力。在這支隊伍中,23歲的阿雅參加過3次戰場上的狙擊任務,打死過5名武裝分子。
在敘利亞,還有很多這樣的女兵。她們操作著機槍、火箭筒、坦克、裝甲車、大炮等武器裝備,每天都與敵人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殘酷戰鬥,在戰爭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古往今來,戰爭從未讓女人走開。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樣式的演變,女軍人的特有品質在未來戰爭中優勢凸顯:細膩的性格,更能保持信息化武器系統操作的穩定性;細緻的觀察力,便於及早發現、辨別和捕捉目標;足夠的耐心,能夠克服工作中的單調和枯燥……正如一位外國軍事專家所說:「男人在螢光屏前,並不比女人強。」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美軍超過88%的工作可由女性承擔;俄軍僅指揮專業,就有超過170種崗位對女性開放。在全民皆兵的以色列,女性年滿18周歲必須服兵役;加拿大從2001年開始,就規定所有軍種都可以有女軍人服役。
我軍自誕生之日起,戰鬥隊伍中就活躍著女性的身影。無論是趙一曼、江竹筠等英烈,還是「婦女獨立師」「紅色娘子軍」等群體,無數女軍人為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勳。新中國成立後,女運輸機飛行員、女坦克手、女子陸戰隊、女子特警隊、女殲擊機飛行員、艦艇女舵手等不斷湧現,一朵朵鏗鏘玫瑰綻放出奪目光彩。
進入新時代,我軍全面提高備戰打贏能力,一幕幕練兵備戰的壯闊場景震撼人心,越來越多的女軍人從醫療、後勤、通信等保障崗位向戰鬥一線崗位邁進。
前幾天,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誰能想到,這群玩飛彈的女兵一年前還是話務員和衛生員……》:陸軍第71集團軍某防空旅的一群女兵,曾經是軍營裡的「百靈鳥」和「白衣天使」,如今她們編入一線戰鬥班排,從後臺「服務員」變身一線「戰鬥員」,與男兵競技比拼毫不遜色。
受客觀因素影響,女性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戰鬥員,往往會比男性吃更多苦頭、克服更大阻力、作出更多犧牲。女軍人的戰鬥力從哪裡來?只能從更嚴格的摔打磨礪中來。
改革強軍徵程中,這樣的聚焦練兵備戰打仗、摔打磨礪轉型重塑的場景,正在座座軍營上演。宋璽所在的海軍陸戰隊女子偵察隊,一個個嬌小女生練成了名副其實的兩棲「霸王花」,書寫著自己的「彪悍」人生。火箭軍「女子飛彈發射連」,一枚枚飛彈如利劍般直刺蒼穹準確摧毀目標,巾幗神兵託舉大國長劍……
「軍隊是一個戰鬥隊,是為打仗而存在的」。在人民軍隊,無論什麼性別、處在什麼崗位,目標都是為了打贏。中國女軍人,生來為戰勝。
我們相信,在浩蕩的強軍徵途上,越來越多的「花木蘭」定會描繪出人民軍隊更加絢麗的「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