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凌洲業話,ID:lingzhouyehu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點擊標題下方「凌洲業話」藍色字體、添加關注
老話兒說「一場春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下了一夜的秋雨讓今天的溫度再次走低。早晨起來和朋友打著傘走在大街上,一邊兒體驗著「涼爽」一邊聊著:「今兒這天兒可以涮鍋子了,咱北京人的『秋補』不是講究吃羊肉嗎?」正說著,一抬頭兒、路邊就是家賣生羊肉的店,沒走多遠兒又一家清真飯館兒。「您瞧見了嗎?聊什麼就見什麼。」朋友說:「您說北京怎麼這麼多賣羊肉的呢?聽說過去賣肉的都叫『槓子』是嗎?」我說:「這您可別瞎說,尤其到人家店裡更別這麼問,因為很多店都是回民開的,過去賣豬肉的才叫槓子呢!人家聽了會不高興的。」
老北京人為什麼愛吃羊肉呢?這個傳統可以說由來已久。北京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其中尤以漢回滿蒙居多。都知道元朝的都城就是北京,不過要說吃羊肉的傳統是蒙古人帶來的,倒也未必,恐怕要早得多。咱拿北京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地牛街來說,唐朝末年就有穆斯林民眾在此居住,宋遼時期就已經形成村落。殘唐五代時後唐有個大將叫石敬瑭,他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打那會兒北京地區就開始了漢族與遊牧民族混居的情況。遊牧民族大多喜食牛羊肉,到了元朝蒙古人多了,涮羊肉就是那時誕生並流行的。不過元朝沒待多少年,就讓朱元璋取代了。北京的回民多,主要是從明朝開始的,當時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號稱七十二家回王。遷都北京後,這些回族的將相大臣在北京定居,繁衍生息,加上親戚朋友來投靠,北京的回族人就越來越多。
那麼回民就不是喜食牛羊肉的問題了,人家根本就不吃豬肉。尤其對於吃羊肉來說,人家懂吃、會吃,能夠加工得鮮美可口,於是就帶得很多漢民也開始吃羊肉。加上北京地理偏北,氣候不比南方的溫暖溼潤,秋冬之際乾燥寒冷、而且多風,羊肉不得趁熱吃嗎?多暖和呀?羊肉還有溫補的效果,可以幫助禦寒;而且北京離產羊的牧區還算近,往來運輸也比較方便,因此就流行開了。到了清朝,滿清政府與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的關係還都不錯,其實旗人也愛吃羊肉,雖然他們的祭祀活動比較多,豬肉才是主要的祭品,而且儀式過後要分而食之。但那會兒的白煮肉實在不好吃(如今的各種白肉都是經過改良的),遠不如羊肉鮮美,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的時候,就放棄了豬肉、請大家吃涮羊肉。
也就是說,北京人愛吃羊肉的傳統,形成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回族是個特別講究乾淨的民族,對於牛羊的宰殺、處理、以及加工上來說,可稱專業。於是不少漢民吃羊肉,也到回民那裡去買。到了清朝,羊肉的加工食品已經頗為豐富,受眾又多,於是很多回民就看準了這個商機,開始做起了牛羊肉的生意。牛街的牛羊肉和小吃這麼有名兒,不就號稱以「兩把刀、八股繩兒」起家嗎?這兩把刀裡就有一把是割牛羊肉的刀。當然人家做生意不只是賣生肉,也包括開飯館兒,北京的清真老字號太多了:不光是著名的東來順,原來西、南、北都有「來順」,加上又一順、同和軒、烤肉宛、烤肉季等等吧,倒不是說這些老字號都是清朝開的,咱就說這意思,反正是不少。清真美食甚至可以說佔據老北京美食的半壁江山,說「京城無美食、全靠窮講究」的那些人,大概都是孤陋寡聞的,您甭管這些美食的誕生地是不是北京,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了,難道還不算老北京嗎?
至於出售生肉的店呢?老北京肉行兒基本都叫肉鋪或肉店,唯獨羊肉例外,大的叫「莊」,乍一聽以為是飯莊,其實出售鮮羊肉。比如早年間西單丁字路口、報子街東口外就有一家恆瑞羊肉莊,在當初赫赫有名。恆瑞之所以出名兒,還有點兒名人效應起了作用,因為著名京劇大師馬連良就住報子街。馬先生就是回民,聽說最愛吃孜然羊肉,講究到什麼程度?過油之前要往裡加梨片,增加清香。馬先生就是恆瑞的老主顧,有了大蔓兒的光顧,自然對提升知名度有幫助!不過咱沒親眼得見,都算「傳說」。
規模小的羊肉鋪,老北京有種獨特的稱呼,叫「羊肉床子」。大概是因為這種門臉兒裡不是櫃檯,而是跟單人床高矮大小都相仿的大木案子,臺面三四寸厚,四條腿兒支著,由此老北京人才不叫羊肉鋪或羊肉店,叫開了羊肉床子。當然了,羊肉床子是俗稱,就跟豬肉槓子一個道理,也會有自己的字號。在過去,羊肉床子幾乎百分之百都是穆斯林開的,每天清晨宰殺,白天售賣,殺羊的時候還要到清真寺請大阿訇來主持誦經。聽說回族的阿訇並不是某一「職務」的專稱,也分好幾級呢!不是佛教寺廟裡主持方丈那個意思。當然了,咱也不是回民,不懂,道聽途說而已,說錯勿怪。老北京人管大阿訇叫灑海(不知道別的地區是不是也這麼稱呼),但這個灑不能念灑,念篩。有時候您聽評書,特別是出家人會自稱「篩家」,但您看小說,寫出來是「洒家」,所以電影電視劇裡有自稱洒家的、也有說篩家的,也不知道哪個對。
過去北京城內外有很多清真寺,大大小小起碼幾十家,規模較大、也有名氣的要數牛街、東四、崇外和永壽,號稱老北京四大清真寺,當年牛街清真寺的老灑海在全北京、乃至全國都很有聲望。這些羊肉床子以乾淨、衛生、新鮮著稱,大多開在通衢大街上,每隔兩三條街就得有一家,極少開在胡同裡的,除非這條胡同特繁華。不過呢,牛羊肉都賣的、哪怕牛肉多羊肉少的鋪子,也叫羊肉床子;而且羊肉床子也常會代賣加工好的熟食,很多還出售羊肉餡兒的大包子。另外還有一個現象:除非在牛街這樣的回民聚集地,那是沒有豬肉鋪;在更多的漢回混居的地方,豬肉槓子和羊肉床子則都會有,但是,兩家決不會臉兒對臉兒開,哪怕羊肉床子(或豬肉槓子)對面兒的鋪子空著,另一家也不會去賃,斜對過兒都成,對門兒不允許。關於這個習俗,其中還有段兒傳說,據說是因為羊肉床子與豬肉槓子鬧過一場風波。以後有時間吧,咱也可以聊聊這事兒,頗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