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味道,用「涮羊肉」代替更為親切。肉要鮮嫩,肥瘦均勻才能入口即化。
如果說紅湯鍋是一朵妖豔的玫瑰花,那老北京涮羊肉就是一朵晶瑩的白蓮花。作為北派代表的老北京火鍋,與四川的麻辣火鍋大相逕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四川火鍋的味道,取決於鍋底料的高下,食材本身的滋味排在後位;而北京的涮鍋,鍋底、食材和蘸醬小料的選擇,一個都不能少。
蘸料
麻醬鹹香
有個段子這樣講:說一個北京人跑到南方去吃火鍋,一進門就問:「老闆,這兒有麻醬嗎? 」老闆答:「有撲克。 」段子笑的雖然是南北方火鍋的差異,但是也足以見得對北京火鍋而言,麻醬蘸料是多麼的重要。從東來順到福全順,從閩江路、江西路數到臺東,北京火鍋店叫得上名字的有許多家,可這每一家的麻醬口感味道都不大相同。
和南方將凝固成團的芝麻醬、花生醬醋蒜等都擺在桌子上的 「自助模式」不同,北京麻醬都是店家用麻醬、香油、麻油、韭黃、腐乳、陳醋、生抽、蒜蓉等原料調配好的獨門秘制。
以東來順為例,韭花醬純自製,經典的糖蒜從種到醃也全是自製,吃著肉就著糖蒜,既消毒解膩又酸甜爽口,就這樣,一方面鍋底講究「清」,最大的發揮出食材原本的鮮味,一方面麻醬鹹而香,掌握著入口前最後一道入味的工序,擋不住鮮,提了滋味,還抹去了肉類本身的腥羶。
食材
手切羊肉
醬料好,那搭配著醬料下鍋入口的,自然也都得是上乘的鮮美食材。最能考驗各家涮鍋水準的,自然就是大家最常吃的——手切羊肉了。肉要鮮嫩,肥瘦均勻才能入口即化,切片的刀工得格外了得,才能讓每片肉都打出薄而不透,熟得又快又有嚼勁的一個「捲兒」來。
按照老北京的說法,光是手切羊肉就能按照部位和切法分出七種來:一頭沉、大片肥、大三叉、小三叉、磨襠、上腦、黃瓜條。手切鮮羊肉口感和味道遠勝於機器切,尤以 「上腦」和「三叉」為上品。一盤手切羊肉,盤子立起來羊肉不掉視為好羊肉。
島城各家老北京涮鍋,主打的食材種類大多也不一樣。例如位於榮華小區的道口香,將老北京銅爐和羊肉湯結合在一起。現殺的羊肉,就在門口擺著,需要現場割下現場切分,簡直不能再新鮮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羊血也非常不錯,涮起來味道很好。江西路上的錦食源銅鍋涮肉,鮮羊肉量多,看著就實在,一片片都切得輕薄而不散,肉質緊密,熟得容易,涮久了也不會老,應了那句形容「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 」東來順火鍋現在在青島的六家店,人氣一直都很旺,店內裝修老北京風味也比較重,羊肉很嫩,輕薄的羊肉卷色澤紅潤細膩還夾著雪花般的白,在碟子裡整齊排列,看著就覺得痛快,真正的「一涮即熟久涮不老」。
肉以外的配菜,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不過即使是地道北京人一般也就是老三樣:凍豆腐、粉絲和白菜。這符合北方人的特點,主要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吃法
講究順序
上面這些都是保證這鍋涮羊肉的味道,而接下來要注意的是吃法。老北京涮鍋,講究的是先毛肚,再涮肉,豆腐粉絲放第三,四放青菜,後煮麵條。這順序不能亂,亂了的話味兒不對,先涮菜就吃不出肉味香了。而涮肉不是煮肉,肉的顏色稍微一變就可以吃了。「筷子夾住羊肉不放,在鍋裡來回反覆晃悠幾次,肉色成粉嫩,局部淡粉,口感為最佳。」酷愛老北京涮鍋的達人小董說,否則時間長了就吃不出羊肉的鮮嫩。
最後,好的涮肉館子,必然還有一手烙芝麻燒餅的絕活,芝麻燒餅要剛出爐的,講究芝麻要多,外皮要脆內裡要軟,一口咬下去就透著香。
另外,各家店裡的火鍋配飲也是吸引人的絕妙一處。最尋常見的,大多就是三種——豆漿、酸梅湯和啤酒。人人都知道吃辣湯鍋的時候,豆漿和牛奶一樣都是可以解辣的,卻又解決了中國人常有的乳糖不耐受的麻煩,還能促進消化,幫助降火,女人、孩子和老人喝起來也總覺得會對人體好一些,可謂是物美價廉,營養豐富。啤酒就不用解釋了,青島小哥們總是豪爽的,幾個好哥們兒喝點小酒,涮著羊肉天南地北的一通聊就足夠暢快。還有用了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熬製的北京酸梅湯明顯就是最常見的「火鍋伴侶」了,酸甜滋味能解膩,冰的爽口,常溫的舒心,可以說是絕對的涮鍋良配了。
涮鍋
銅鍋炭火
北派火鍋主要是吃涮肉,包括老北京火鍋、涮羊肉火鍋、羊蠍子火鍋、羊湯火鍋、山東肥牛火鍋等。老北京火鍋自然是北派火鍋的代表,在北京,實際火鍋不叫火鍋,叫涮羊肉,用的鍋也不是鴛鴦鍋和九宮格,講究的是銅鍋,北京人叫「支鍋子」,而且這鍋是紫銅掛錫,紫銅導熱快,鍋也就開得快,省火省時。火用的是炭火,相對酒精燈,加熱的溫度更高,而與電磁爐相比更加方便控制火源,受熱均勻,與銅鍋搭配,才能達到「涮」的效果。
鍋底
清水一鍋
老北京涮肉從來不講究底料的過於豐富,兩三段蔥白幾個薑片足矣,最多再放幾個紅棗和枸杞,吃的是清湯涮肉的鮮美滋味,而不是吃鍋底的味道。就像東來順青島公司經理高連軍所說,真正的老北京的涮鍋子,絕對不會出現紅湯,「講究就是健康、綠色,嶗山礦泉水加蔥姜海米,把大自然放進鍋裡。 」
有些老北京火鍋店的清湯也並非白水,葷的高湯選用了老母雞、老母鴨、火腿、排骨熬製;素的主料無外乎於口蘑、黃豆、鮮筍等。總之湯色清醇,味道鮮美。如果不想花那份大價錢又想吃好,按美食家唐魯孫先生的說法就是向餐館要一碟滷雞凍,一併下到鍋子裡,那個鮮味就足夠了。至於喜歡清淡口兒的,丟下些白菊花,清香撲鼻,也是難得的。
相關連結
羊蠍子火鍋大快朵頤營養豐富
除了銅鍋涮肉,冬天一到,還有一種深受北方人喜愛的火鍋——羊蠍子火鍋。現在說起羊蠍子,基本都知道是羊脊椎骨,因其形跟蠍子相似,故而俗稱羊蠍子。以前來說沒吃過的人乍一聽還以為是吃毒蠍子。
羊蠍子比之涮肉吃起來就要省事多了,大多端上來的時候基本都已微熱,且調好了味道,待開鍋之後便可夾到盤中,不需要蘸任何小料,直接戴起手套大快朵頤即可。例如徐州路上的穆基特羊蠍子火鍋,不大的門店,卻總是門庭若市,羊蠍子分量很足,每塊都不小,吃起來更是滿足,鍋底味道也調得很好,能減掉羊羶味。羊蠍子火鍋的營養還非常豐富,因為這羊蠍子素有 「補鈣之王」的美譽,在鍋中經過長時間的燜制後,吃下去非常有利於促進鈣的吸收,達到補鈣的功效。
涮羊肉吃了不少這口鍋您知道多少?
郭德綱在他的相聲裡提過不少北京吃食,唯獨提到涮肉時,眉眼間多了兩分鄭重:「老北京的鍋,必須是紫銅掛錫的。 」不明就裡的人自然納悶了:不就是口鍋嗎,怎麼吃不是吃?怎麼就講究了?
涮羊肉最早出現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在內蒙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的遼早期壁畫中,3個契丹人圍火鍋而坐,身旁擺著盛羊肉的鐵桶和盛著配料的盤子。但當時「涮羊肉」只是種吃法,還沒出現如今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涮羊肉的吃法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是蒙古人傳滿人、滿人帶入關這一點是有廣泛共識的。單看這老北京銅鍋的鍋型——蓋上鍋子,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拿掉蓋子,是蒙古騎兵的頭盔,又像如今蒙古姑娘的帽子。
別小看這一口銅鍋,它裡面也藏著五行。銅屬金,炭屬木,清湯為水,炭燃即生火,燃盡後是塵歸塵、土歸土,可不就是一個陰陽調和的「計策」嗎?既然是順應陰陽而生的物件兒,自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對身體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紫銅,從前只供皇家。而從科學的角度看,紫銅熱傳導快,能殺菌,掛錫後更穩定,不易變味。
記者 楊健 圖為本報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