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日前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均已通過的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使其正式成為美國法律。這是繼1979年所謂《與臺灣關係法》、2018年所謂《與臺灣交往法》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之後,美國又一次炮製出正式涉臺法律。
荒唐可笑的是,美國政客們耍起了文字小聰明,給這部註定成為鬧劇的法案編造了一個冗長拗口的標題,英文全稱為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恰好為TAIPEI Act,也就讓「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所對應的中文簡稱成了所謂「臺北法案」。
按照美國政客拍腦袋的想法,出臺所謂「臺北法案」,旨在推動美國政府採取切實行動,協助臺灣維護其所謂「國際空間」。說得直白些,無非就是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接連丟掉7個所謂「邦交國」;看到臺灣當局如此慘澹局面,美國不惜直接出手,去幹預影響獨立主權國家的外交政策選擇,避免臺灣「國際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政客從文字上耍小聰明給臺灣當局以「力挺」的錯覺,還是盲目自信耍超級大國的威風去扭曲臺灣剩餘「邦交國」的外交政策取向,都無法改變海峽兩岸局勢發展變化和國際社會民心所向的戰略大趨勢。尤其令人震驚而不可思議的是,強推「臺北法案」的實質是美臺勾結起來在國際社會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其肆意踐踏的不僅是中美之間三個聯合公報和中美關係基礎,更是各國主權平等的基本國際法。
關於「臺北法案」出臺的時機和背景,有兩個維度值得關注:
首先,「臺北法案」是美國《與臺灣交往法》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戰略的延續,美國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工具,把臺灣推到對抗祖國大陸的前臺,不惜犧牲臺灣人民千秋萬代的幸福平安。臺灣或許暫時成為美國布局「印太」的棋子,但在關鍵時刻就會成為棄子。
其次,「臺北法案」從去年就開始醞釀,卻趕在當前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嚴峻挑戰的形勢下推出。國際社會高度呼喚團結合作戰疫,中美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有責任、有義務發揮關鍵作用,但此時此刻美國棋行險招、渾水摸魚、逆勢而動,一方面反映出美國黔驢技窮、慌不擇法的焦慮和窘態,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美國某些政客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對手的頑固思維。
任他風吹雨打 我自巋然不動。「臺北法案」的出臺,說到底是中國崛起道路上所必然要面對的、來自美國的對中國戰略定力和戰術對策的考驗之一。我們堅信,海峽兩岸長期戰略態勢的演進和國際社會人心向背的大勢,最終必然讓「臺北法案」這齣鬧劇慘澹收場。
(編輯:王輝)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