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又出臺了一部涉臺法律「臺北法案」。這是美國繼「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之後出臺的又一部幹涉中國內政、為「臺獨」打氣撐腰涉臺惡法。與「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不同是,「臺北法案」用恐嚇的手段威脅與臺灣「斷交」後與中國建交的小國,企圖用「外交恐怖主義」為臺灣「固邦」。
「臺北法案」全稱「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旨在支持臺灣維繫「邦交」強化「對外關係」,內容包括美國政府應鼓勵世界各國發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與非正式夥伴關係,支持臺灣參加國際組織或者在國際組織中充當觀察員。
這是逆歷史潮流的法案。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後,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是當今世界各國的主流共識。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與中國建交,只有加勒比海、南太平洋等少數小國還維持著與中國臺灣的「外交關係」。近幾年,又有部分國家與臺灣「斷交」後與大陸建交。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因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己無力維持「邦交」。執行「投美抗中」路線的蔡英文當局把鞏固「邦交」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而美國自己早已與1979年與臺灣「斷交」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現在,美國卻阻止與它作一樣選擇的國家與中國建交,這完全是一種自打耳光的逆歷史潮流的行為。
這是一個宣楊「外交恐怖主義」的法案。法案強調,美國政府應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及全世界各國的正式「外交關係」以及非正式夥伴關係,對於嚴重損害與臺灣關係的國家,要在外交、安全及經濟援助上進行懲罰。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外交恐嚇行為。現在與臺灣維持「邦交」關係的,基本集中在被美國視為後院的加勒比海及南太平洋地區。這些國家規模小、經濟發展滯後、國防能力弱,迫切需要外部援助,美國的制裁大棒可能會是他們的不可承受之重,降低安全、經援對這些小國猶如恐怖主義襲擊。
然而,「臺北法案」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暴露了美國國際霸權地位的下降,暴露了美國平衡臺海兩岸的能力在下降。
恃強凌弱是美國霸權的一貫作風。想當年,中美洲、南太洋這些小國有幾個不唯美國馬首是瞻?近年來,隨著世界多極化特別是中國的發展,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在下降,小國也開始圍繞自已的國家利益,圍繞國際正義獨立做出自己的選擇。去年8月,薩爾瓦多與臺灣「斷交」,美國大動作召回駐薩爾瓦多大使,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揚言制裁,但薩爾瓦多不畏美國施壓,毅然與中國建交。索羅門群島等國與臺灣「斷交」,也都遭到美國施壓,但都沒有能阻擋這些國家與中國建交的決心。「臺北法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的。美國國會通過立法的形式為制裁施壓這些小國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它意圖製造一種寒蟬效應,讓「臺北法案」就象一把劍懸在那裡,使那些想棄臺灣而去的小島必須再三惦量。這並不是說明美國強大了,而證明美國虛弱了,原來一句話一個眼神一筆援助就能辦妥的事,現在不行了,它要花更大的力氣,花更大的成本,可能還辦不到。
「臺北法案」也暴露了美國對臺海事務影響力在下降,美國早已不是臺灣問題的主導者了。川普上臺以來,美國明確將中國列為主要競爭對手,臺灣當然地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在這個氛圍中,作為反華大本營的美國國會成為「反華挺臺」先鋒。他們先是將裡根時代的對臺「六項口頭保證」書面化決議化,繼爾又制訂了「臺灣旅行法」為美臺高層互訪護航,制訂「臺灣保證法」強化美臺軍事安全關係,現在又炮製了「臺北法案」為臺灣「固邦」。但這一系列的法案,也說明美國早已失去了兩岸事務的主導能力,說明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黔驢技窮。有了「臺灣旅行法」,美國敢讓蔡英文去華府嗎?有了「臺灣保證法」,美國軍艦會停高雄基隆等港嗎?有了「臺北法案」,就能護住臺灣「邦交」嗎?也許,美臺再多走一步,兩岸統一的時候就到來了。
所以,「臺北法案」只是美國「外交恐怖主義」的一個手段而已,就如恐怖主義不能使世界屈服一樣,美國的這種「外交大棒」同樣不能阻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代表,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大勢。在中國越來越發展的今天,任何打「臺灣牌」及「挾洋自重」的行為,都註定失敗!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