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膽通過「臺北法案」,有膽解開槍套嗎?

2020-12-22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說實話,在筆者看來,「臺北法案」是一個挺無聊的話題,不過是美國諸多無聊行為再添一筆而已,倘若川普拒絕籤署此法案,或中國大陸予以具體的反制措施,那才算條有份量的時事。415名眾議員,知道臺北在地球上正確位置的,恐怕居於少數。此法案徒具象徵意義,作用只有噁心中國,而且與「臺北」也沒啥關係。

在外交層面,會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終究會建交,不為「臺北法案」所牽制。在經濟層面,美臺是否籤署FTA在法案中只有建議性質,川普會做沒什麼甜頭的交易嗎?不會。

美國務院在眾議院通過法案後強調,「行政和國會為獨立運作的部門,各自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互相不能代表對方發言或控制彼此」。

也是,誰會承認狼狽為奸呢?

想像一個畫面,美國牛仔握住腰際的手槍,拇指扣在板機上對著中國說:「我要打臺灣牌囉!我要打臺灣牌囉!」但槍套扣帶始終是扣緊的。美國投來老調重彈的聲明,中國只需處變不驚地回應即可。

就像許多狗吠型政治動作,「臺北法案」值得關心的部分只有——然後呢?

此前提過,美國對外政策幾個相關部門的重要性順序,國會在最末端,因此美方在國會層面做足反中姿態,挑戰中國核心議題,在戰術上純屬挑釁,下士對上士,旨在挖坑讓你跳。從去年香港事件的過程,已可看出端倪,中國避免「出兵鎮壓」跌入陷阱,美國最終也只能摸摸鼻子悻然鬆手。「還有臺灣牌可玩,繼續挖坑」,應該是這票外交利益團體的心聲。

根據哈佛國際關係教授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Walt)的說法,他稱之為「外交政策共同體」的牛仔小圈圈,基本上就是「社交動物」,特徵為「從眾」。在利益、意識形態與精英虛榮心的驅使下,幾乎無可能有人膽敢提出緊縮的外交政策,只會讓擴張型的自由主義霸權一路走到黑。(注1)

從這兩年美國處理臺灣問題的手段看來,這小圈圈對付中國的社交共識就是「手摸槍套,但不解開槍套扣」。

現在即便一般民眾都看得出來,美國若不從外部設定假想敵,國內政治似乎就玩不太動,沃爾特提醒的則是,因美國而起的世界性混亂,攸關這小圈圈的就業,身份行情,與那份處於全球雲端的虛榮感,價值優越感,外加權力興奮感。從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人看來,這是典型清教徒式的「粗暴善意」。而中國既然被鎖定了,就得時時應對一波波扭曲的美式正義。

換言之,這類的挑釁會層出不窮,兩岸人民都應視為新常態,淡然處之,別看到牛仔的手摸了槍套就大驚小怪,要盯著槍套扣。

然後,我們再來看「臺北問題」。

「反中示範區」與思想戰爭

保持淡定,並不是說要在臺灣問題上放鬆,相反地,大陸應認真考慮臺灣問題,畢竟這是家門口的危機,牽涉到中日韓一盤棋以及陸港關係。

現下的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運用的戰術,用「簡單粗暴」四個字形容足矣,逮到任何機會都必然操作「反中」,以及圖謀在參與國際社會的軸線上,墊高「事實獨立」的基礎,因此在新冠疫情上企圖發「國難財」,是當然之理。

然而,這次的「簡單粗暴」與陳水扁時代是不同的。陳水扁的作為純屬莽行,而蔡英文發動的是思想戰爭,儘可能地將不贊成「臺獨」的那批臺灣人民也思想武裝,一併組成「愛國者飛彈」。

從蔡英文的角度思考,思想武裝的好處是,所有唯物的,都得臣服唯心的,即便經濟持續空洞化,在國際社會邊緣化,空汙加劇,電費倍增,腦袋「被武裝」的人民能在一定程度上,免疫於物質條件上的日漸貧乏。

鎖定了主要思想敵人後,民主價值的是非真假就不重要了,民主會被策略性重新鍛造成實質反民主的思想武器,先是防衛性民主,然後就是侵略性民主,就像美國的價值輸出模式。

大陸雖然不會受臺灣價值輸出的影響,但香港那批政治小學生會點頭如搗蒜,反覆「社區感染」。接下來四年,臺灣就是將自己打造成「反中示範區」。對美國而言,東亞的「自由燈塔」成本極低,甚至還能提升軍售獲利,是一個讓中國陷入泥淖的絕佳黑坑。

故而,當大陸強調兩岸「物理」上的差距時,臺灣在強調「非物理」上的差距,對抗已真實存在。

另外,這次疫情,也是日、韓當局的政治考卷。臺灣火速隔絕大陸的做法,與日韓成了對比,也使日韓當局執政黨遭到內部反中政治勢力的圍剿,這些勢力手上晾著的正是「臺灣反中有助防疫」的粗野邏輯。

換言之,臺灣即便無力聯合日韓內部的反中勢力搞事,卻也有激勵的示範效果。因為他們吃定中國大陸在來自內外的嚴峻挑戰下無暇他顧。好不容易,川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日韓推向中國,卻因一場疫情致使臺灣一時成為兩國內部反華勢力的「模範生」。

現在,即便你不在臺灣,都能隱約聽到島內一片歌功頌德的喧譁,以及香港、日本、韓國部分網民對臺灣不明就理的欽羨阿諛。

從這個角度再看「臺北法案」,就會發現即便中美關係有所緩和,臺灣問題也會愈來愈棘手。重點不在於那些臺灣微型「邦交國」會不會斷,而在於臺灣會不會成為周邊國家內部反中思想的模板。而美國,肯定樂觀其成。

喊出「親美反共」的國民黨

本文寫作當天,國民黨主席補選,親美派江啟臣當選。就在選舉前日,朱立倫公開呼籲國民黨應走「親美反共」路線。

國民黨已是尾巴黨,不綠不舒爽。所謂「反共不反中」是綠營的說法,朱立倫拿香跟拜再上層樓,連「不反中」都不願提,索性加碼主張「親美反共」。朱一再否認自己是「美國網民」,但其言行完全貼合「美國網民」的特徵。

吳敦義代表的本土派倒臺,日後的國民黨就是親美派得勢,必然將更勤快地去蹭美國外交政策共同體的社交小圈圈。此黨目前狀況就是「但求苟活」,韓國瑜亦然,目前實力雖尚不能完全忽略之,但一個月去關心此黨一次,可能都屬浪費時間。可以肯定的是,國民黨舔美姿態不會比民進黨好看,「美國PM2.5」將完全遮蔽臺灣天空。

蔡英文先拜老蔣「反共」路線,國民黨跟後頭再拜,一拜再拜,大陸應知美臺無論怎麼政黨輪替,結果都是大同小異,應研究一套全新的對策。

重要的不是「臺北法案」,而是大陸的因應

我對大陸內部問題不會比一般大陸民眾了解更多,沒什麼資格說臺灣問題比內地其他問題更應受重視,只是,有一種主流說法不甚苟同——大陸應先解決更重大的內部問題,再解決臺灣問題。

將視角拉開,有個簡單的道理是:窮的時候,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沒錢;富了以後,形形色的問題就接踵而至,小至個人,大至國家社會都一樣。

關於解決問題,窮人的膽量比富人大,因為沒多少東西可失去的,因此大可服膺簡單粗暴的邏輯達到目的。相對地,富了以後,面對問題很自然就投鼠忌器,凡事顧忌。這大概是所有「反中」勢力有恃無恐的主因——就賭中國不敢輕易出手。

可以說,富了以後,就失去了簡單粗暴的膽識,而新問題卻是層出不窮地出現,沒有解決乾淨的一天。臺灣問題再延宕下去,成本只會逐年升高,最後怎麼處理都重傷自身。去年的香港事件,足堪引以為鑑。

臺灣人民需要看到的是真相,大陸人民需要看到的是進展,只有真相能破解不實的思想武裝,只有進展能有效疏導民怨。

總之,一些勢力為了讓美國社交「有事可做」,有特權可驕其妻妾,有故事可炫耀子孫,就使兩岸人民同受其害,每念及此就挺不爽的。

注1: 參考「以善意鋪成的地獄」(The hell of good intentions) —— 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Walt)

相關焦點

  • 美國通過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外交部回應來了!
    有記者就美方籤署通過「2019年臺北法案」相關內容提問。新華社資料圖耿爽表示,美方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粗暴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 美國的「臺北法案」既荒唐又可笑!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全票通過所謂的「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又稱「臺北法案」(以下簡稱「臺北法案」),意在表達美國政府支持臺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以及誰跟臺灣親近,華盛頓就考慮增加同它的經濟、安全和外交交流,反之,華盛頓就考慮減少同它的交流等等
  • 東方時評丨「臺北法案」,美國的「外交恐怖主義」?
    美國國會又出臺了一部涉臺法律「臺北法案」。這是美國繼「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之後出臺的又一部幹涉中國內政、為「臺獨」打氣撐腰涉臺惡法。與「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不同是,「臺北法案」用恐嚇的手段威脅與臺灣「斷交」後與中國建交的小國,企圖用「外交恐怖主義」為臺灣「固邦」。  「臺北法案」全稱「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旨在支持臺灣維繫「邦交」強化「對外關係」,內容包括美國政府應鼓勵世界各國發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與非正式夥伴關係,支持臺灣參加國際組織或者在國際組織中充當觀察員。
  • 美國通過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外交部:堅決反對
    有記者就美方籤署通過「2019年臺北法案」相關內容提問。耿爽表示,美方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粗暴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 「臺北法案」的甜頭,蔡英文能等到美國的「理賠」嗎?
    「臺北法案」並不是個什麼新鮮玩意,早在2018年9月,由美國反華議員賈納德、盧比奧等4人共同提出。當時的背景是由於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2016年以來一連失去巴拿馬、多米尼加等多個「邦交國」,陷「斷交潮」,但該法案當年未能排入議程。2019年5月,賈納德等再次拋出該法案並於10月29日在參議院通過。前幾天美國眾議院也通過「臺北法案」。
  • 美國通過「臺北法案」,學者:若越界,「臺獨」將灰飛煙滅
    據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了所謂2019年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促進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
  • 為推動美國通過「臺北法案」,臺當局曾進行巨額「捐獻」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白雲怡】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臺灣當局為推動美國國會通過「臺北法案」,在幕後進行了巨額「捐獻」,包括大量武器採購回扣以及編列預算設置數百萬免稅額度。今年3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生效《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協助臺灣鞏固「邦交」、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臺雙邊經貿關係。對此,中國外交部及國臺辦都曾予以公開批評,反對美國以任何形式幹涉中國內政、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 美國新通過「臺北法案」,蔡英文當局能撈到什麼好處?
    圖片來源:網絡美國眾議院在3月4日以全票415票,通過了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俗稱為「臺北法案」,同一天,「美國在臺協會」理事莫健也到臺灣地區活動,先後會見了蔡英文和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遊錫堃。
  • 「臺北法案」對臺灣究竟有何意義
    華廣網3月9日訊:「臺北法案」對臺灣究竟有何意義    作者:陳建偉    華盛頓時間3月4日,美國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了「臺北法案」,這項「法案」距離完成立法程序還有待送入國會參議院進行表決
  • 「臺北法案」將把臺灣困死在美國戰略棋局
    在賈德納等人遊說下,該法案於同年9月25日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排入審議議程表,獲得委員口頭表決通過,並排入參議院議程表決法案。10月29日參議院以口頭表決、「一致同意」方式通過「臺北法案」。    二是眾議院層面。
  • 港臺腔:「臺北法案」?美國又來坑臺灣了
    來源:海外網美國聯邦參議院10月30日通過「臺北法案」。該法案是美國因應臺灣的「斷交潮」所設,主要內容大抵可概括為:其他國家不準跟臺灣不好,否則將面臨美國威脅。這裡頭的邏輯實在奇葩:美國自己都跟中國大陸建交,為何不許其他國家建交?
  • 港臺腔:推「臺北法案」 美國又驅臺灣當馬前卒
    來源:海外網美國眾議院3月4日通過「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消息一出,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稱疫情發生以來,大陸「一再伺機打壓並限縮臺灣國際空間」,將臺灣排除在世衛組織等之外,美國這是送溫暖來了。那邊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此舉表明「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臺北法案」始作俑者、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也叫囂,為支持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美國「應使用一切手段」。
  • 「臺北法案」是美國給臺灣灌的迷魂湯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以期望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民進黨當局立即表示「感謝」美國的支持。但是究其實質,這不過是美國給臺灣灌的一劑迷魂湯而已。從法案文本來看,裡面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詞語,顯示美國並無意真心幫助臺灣。該案最重要的條文是第4條和第5條,主要內容分別是美國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和維持一定數量的「邦交國」。然而,在文本中,「視情況而定」、「根據美國的國家利益」、「符合美國的外交政策」等用語大量存在,而且是美國支持臺灣「擴大國際參與」的限定語。
  • 有名無實的「臺北法案」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就美國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籤署成法發表聲明指出,美方有關法案無視一個中國原則,毫無道理地阻撓其他國家同中國建交、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最終只會損害美自身利益。川普籤署「臺北法案」之後,臺灣當局馬上「跪舔謝恩」,一副「奴才」嘴臉。如果臺灣當局認為有了美國的打氣撐腰,可以從參加國際組織上有突破,可以藉助美國的影響擠進如世衛組織、民航組織甚至是聯合國,終將是美夢一場空。眾所周知,國際組織都是由主權國家參與的,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的國際組織,都是臺灣堅持「九二共識」,大陸作出的合理合理安排的結果。
  • 美國「臺北法案」真對臺灣好?名嘴爆:魔鬼藏在細節裡
    美國眾議院4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臺北法案」,參議院昨11日也一致同意通過這項法案。待法案完成立法程序,將送交美國政府籤署後生效。但法案真的如臺當局宣傳一般,對臺灣百利無一害嗎?島內資深媒體人黃暐瀚看完後發現,「臺北法案」也同時限制了臺灣以「主權獨立國家」,在國際舞臺活動的機會跟資格。黃暐瀚13日凌晨在臉書發文,「但不要忘記去觀察,這個對臺的善意,其實完全來自美國的利益,是為了『美國優先』,而不是『臺灣優先』」。
  • 歐巴馬強推控槍新政 得州州長不買帳:有膽來拿
    面對質疑,歐巴馬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出臺的控槍措施符合「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以及民眾合法擁有槍枝的權利」,作出這一決定完全「在自己(身為總統)的法律權限之內」。 閆潔(新華社專稿)  反應  得州州長:歐巴馬有膽來拿  面對白宮推出的控槍新政,美國一些州並不買帳。
  • 曾曉栩:美國的「臺北法案」救不了蔡英文
    標榜與美國關係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的蔡英文,「外交」成績慘不忍睹,美國的國會「友臺」議員坐不住了。2019年10月29日美國參議院無異議通過了「2019年臺灣邦交國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案」(簡稱「2019臺北法案」),「臺北法案」如最終獲川普籤署成為法律,意味著「臺灣的『外交關係』將被納入美國國內法保障」。
  • 美國《臺北法案》中文全譯本(附評論)
    在全球防疫工作的緊張時期,繼美國參議院3月11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後,美國總統川普於當地時間3月26日正式籤署了這項法案。
  • 縮水的「臺北法案」有多大作用?專家:對中國不會構成實質性影響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球時報記者 高穎】2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旨在支持臺灣維繫「邦交」、強化「對外關係」的所謂「臺北法案」。法案的一項突出內容是,要求美國政府考慮降低與「採取重大行動傷害臺灣的國家」的關係,反之進行獎勵。自上月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接連與臺「斷交」後,美國會這一立法進程明顯加速,當地時間30日,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也通過眾議院版本的「臺北法案」。
  • 望海樓:「臺北法案」?美國又灌臺灣「迷魂湯」
    來源:海外網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將在與參議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總統籤署。聞此消息,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之餘,竟再度妄言「臺美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