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說實話,在筆者看來,「臺北法案」是一個挺無聊的話題,不過是美國諸多無聊行為再添一筆而已,倘若川普拒絕籤署此法案,或中國大陸予以具體的反制措施,那才算條有份量的時事。415名眾議員,知道臺北在地球上正確位置的,恐怕居於少數。此法案徒具象徵意義,作用只有噁心中國,而且與「臺北」也沒啥關係。
在外交層面,會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終究會建交,不為「臺北法案」所牽制。在經濟層面,美臺是否籤署FTA在法案中只有建議性質,川普會做沒什麼甜頭的交易嗎?不會。
美國務院在眾議院通過法案後強調,「行政和國會為獨立運作的部門,各自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互相不能代表對方發言或控制彼此」。
也是,誰會承認狼狽為奸呢?
想像一個畫面,美國牛仔握住腰際的手槍,拇指扣在板機上對著中國說:「我要打臺灣牌囉!我要打臺灣牌囉!」但槍套扣帶始終是扣緊的。美國投來老調重彈的聲明,中國只需處變不驚地回應即可。
就像許多狗吠型政治動作,「臺北法案」值得關心的部分只有——然後呢?
此前提過,美國對外政策幾個相關部門的重要性順序,國會在最末端,因此美方在國會層面做足反中姿態,挑戰中國核心議題,在戰術上純屬挑釁,下士對上士,旨在挖坑讓你跳。從去年香港事件的過程,已可看出端倪,中國避免「出兵鎮壓」跌入陷阱,美國最終也只能摸摸鼻子悻然鬆手。「還有臺灣牌可玩,繼續挖坑」,應該是這票外交利益團體的心聲。
根據哈佛國際關係教授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Walt)的說法,他稱之為「外交政策共同體」的牛仔小圈圈,基本上就是「社交動物」,特徵為「從眾」。在利益、意識形態與精英虛榮心的驅使下,幾乎無可能有人膽敢提出緊縮的外交政策,只會讓擴張型的自由主義霸權一路走到黑。(注1)
從這兩年美國處理臺灣問題的手段看來,這小圈圈對付中國的社交共識就是「手摸槍套,但不解開槍套扣」。
現在即便一般民眾都看得出來,美國若不從外部設定假想敵,國內政治似乎就玩不太動,沃爾特提醒的則是,因美國而起的世界性混亂,攸關這小圈圈的就業,身份行情,與那份處於全球雲端的虛榮感,價值優越感,外加權力興奮感。從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人看來,這是典型清教徒式的「粗暴善意」。而中國既然被鎖定了,就得時時應對一波波扭曲的美式正義。
換言之,這類的挑釁會層出不窮,兩岸人民都應視為新常態,淡然處之,別看到牛仔的手摸了槍套就大驚小怪,要盯著槍套扣。
然後,我們再來看「臺北問題」。
「反中示範區」與思想戰爭
保持淡定,並不是說要在臺灣問題上放鬆,相反地,大陸應認真考慮臺灣問題,畢竟這是家門口的危機,牽涉到中日韓一盤棋以及陸港關係。
現下的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運用的戰術,用「簡單粗暴」四個字形容足矣,逮到任何機會都必然操作「反中」,以及圖謀在參與國際社會的軸線上,墊高「事實獨立」的基礎,因此在新冠疫情上企圖發「國難財」,是當然之理。
然而,這次的「簡單粗暴」與陳水扁時代是不同的。陳水扁的作為純屬莽行,而蔡英文發動的是思想戰爭,儘可能地將不贊成「臺獨」的那批臺灣人民也思想武裝,一併組成「愛國者飛彈」。
從蔡英文的角度思考,思想武裝的好處是,所有唯物的,都得臣服唯心的,即便經濟持續空洞化,在國際社會邊緣化,空汙加劇,電費倍增,腦袋「被武裝」的人民能在一定程度上,免疫於物質條件上的日漸貧乏。
鎖定了主要思想敵人後,民主價值的是非真假就不重要了,民主會被策略性重新鍛造成實質反民主的思想武器,先是防衛性民主,然後就是侵略性民主,就像美國的價值輸出模式。
大陸雖然不會受臺灣價值輸出的影響,但香港那批政治小學生會點頭如搗蒜,反覆「社區感染」。接下來四年,臺灣就是將自己打造成「反中示範區」。對美國而言,東亞的「自由燈塔」成本極低,甚至還能提升軍售獲利,是一個讓中國陷入泥淖的絕佳黑坑。
故而,當大陸強調兩岸「物理」上的差距時,臺灣在強調「非物理」上的差距,對抗已真實存在。
另外,這次疫情,也是日、韓當局的政治考卷。臺灣火速隔絕大陸的做法,與日韓成了對比,也使日韓當局執政黨遭到內部反中政治勢力的圍剿,這些勢力手上晾著的正是「臺灣反中有助防疫」的粗野邏輯。
換言之,臺灣即便無力聯合日韓內部的反中勢力搞事,卻也有激勵的示範效果。因為他們吃定中國大陸在來自內外的嚴峻挑戰下無暇他顧。好不容易,川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日韓推向中國,卻因一場疫情致使臺灣一時成為兩國內部反華勢力的「模範生」。
現在,即便你不在臺灣,都能隱約聽到島內一片歌功頌德的喧譁,以及香港、日本、韓國部分網民對臺灣不明就理的欽羨阿諛。
從這個角度再看「臺北法案」,就會發現即便中美關係有所緩和,臺灣問題也會愈來愈棘手。重點不在於那些臺灣微型「邦交國」會不會斷,而在於臺灣會不會成為周邊國家內部反中思想的模板。而美國,肯定樂觀其成。
喊出「親美反共」的國民黨
本文寫作當天,國民黨主席補選,親美派江啟臣當選。就在選舉前日,朱立倫公開呼籲國民黨應走「親美反共」路線。
國民黨已是尾巴黨,不綠不舒爽。所謂「反共不反中」是綠營的說法,朱立倫拿香跟拜再上層樓,連「不反中」都不願提,索性加碼主張「親美反共」。朱一再否認自己是「美國網民」,但其言行完全貼合「美國網民」的特徵。
吳敦義代表的本土派倒臺,日後的國民黨就是親美派得勢,必然將更勤快地去蹭美國外交政策共同體的社交小圈圈。此黨目前狀況就是「但求苟活」,韓國瑜亦然,目前實力雖尚不能完全忽略之,但一個月去關心此黨一次,可能都屬浪費時間。可以肯定的是,國民黨舔美姿態不會比民進黨好看,「美國PM2.5」將完全遮蔽臺灣天空。
蔡英文先拜老蔣「反共」路線,國民黨跟後頭再拜,一拜再拜,大陸應知美臺無論怎麼政黨輪替,結果都是大同小異,應研究一套全新的對策。
重要的不是「臺北法案」,而是大陸的因應
我對大陸內部問題不會比一般大陸民眾了解更多,沒什麼資格說臺灣問題比內地其他問題更應受重視,只是,有一種主流說法不甚苟同——大陸應先解決更重大的內部問題,再解決臺灣問題。
將視角拉開,有個簡單的道理是:窮的時候,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沒錢;富了以後,形形色的問題就接踵而至,小至個人,大至國家社會都一樣。
關於解決問題,窮人的膽量比富人大,因為沒多少東西可失去的,因此大可服膺簡單粗暴的邏輯達到目的。相對地,富了以後,面對問題很自然就投鼠忌器,凡事顧忌。這大概是所有「反中」勢力有恃無恐的主因——就賭中國不敢輕易出手。
可以說,富了以後,就失去了簡單粗暴的膽識,而新問題卻是層出不窮地出現,沒有解決乾淨的一天。臺灣問題再延宕下去,成本只會逐年升高,最後怎麼處理都重傷自身。去年的香港事件,足堪引以為鑑。
臺灣人民需要看到的是真相,大陸人民需要看到的是進展,只有真相能破解不實的思想武裝,只有進展能有效疏導民怨。
總之,一些勢力為了讓美國社交「有事可做」,有特權可驕其妻妾,有故事可炫耀子孫,就使兩岸人民同受其害,每念及此就挺不爽的。
注1: 參考「以善意鋪成的地獄」(The hell of good intentions) —— 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W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