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美國通過「臺北法案」,臺當局曾進行巨額「捐獻」

2020-12-22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白雲怡】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臺灣當局為推動美國國會通過「臺北法案」,在幕後進行了巨額「捐獻」,包括大量武器採購回扣以及編列預算設置數百萬免稅額度。

今年3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生效《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協助臺灣鞏固「邦交」、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臺雙邊經貿關係。對此,中國外交部及國臺辦都曾予以公開批評,反對美國以任何形式幹涉中國內政、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臺當局為「臺北法案」進行「捐獻」的方式還包括通過「臺灣經濟發展研究院」、「臺灣綜合經濟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機構以「酬勞」方式向美國國會議員推薦的專家學者支付巨額資金。美臺還指定前白宮首席戰略師班農和臺前「立委」蕭美琴為聯繫人,運作促成該法案通過。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美國一家名叫「2049計劃研究所」的智庫就是臺灣經常性「捐獻」的對象之一。該研究所研究員易思安今年3月就曾發表文章,在美國鼓吹美應在臺灣派駐軍隊,以回報臺灣的長期資助並迎合美國國內挺臺遏華」的大環境。

據臺灣《呷新聞》披露,「2049計劃研究所」成立時,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就是該所創所顧問,雙方關係頗不一般。而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民進黨執政後,臺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及防務部門對該所贊助總額合計35-50萬美元,較之美政府還多。其中2016年臺駐美代表處固定給予該所15萬美元,臺防務部門也固定捐款約13萬美元,臺「國安」體系外圍智庫「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捐助6-7萬美元,數目相當可觀。

更早時,美國《國家》雜誌還曾刊登文章披露臺灣當局在2009年通過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給一家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智庫55萬美元捐款。該智庫學者後來多次在外交刊物上發表文章,敦促美國政府向臺灣出售先進武器並加強美國與臺灣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美國「臺北法案」暴露霸權行徑 臺當局挾洋自重必吞下惡果
    據報導,所謂「臺北法案」要求美政府根據其他國家調整對臺關係情況,相應增加或減少與該國經濟、安全、外交聯繫,並幫助臺灣參與「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民進黨當局遭遇所謂「斷交潮」,是相關國家認清形勢的主動作為,美國蠻橫威脅也無濟於事。同時,美方炮製再多的「挺臺」法案都無法改變臺灣不是一個國家的事實,不可能「幫助」臺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所謂「臺北法案」根本難以撼動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格局,民進黨當局發展所謂「外交關係」、拓展所謂「國際空間」就是痴人說夢。
  • 「臺北法案」是「鏡中花」,臺當局「看得到吃不到」
    美國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近日先後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將送交總統川普籤署後生效。「臺北法案」看似內容豐富,正合臺當局胃口,包括協助臺灣鞏固與所謂「友邦」的關係、支持臺灣參加國際組織以及加強「美臺經貿關係」等,但仔細一看,全部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 美國通過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外交部回應來了!
    延伸閱讀:川普正式籤署「臺北法案」日前經美國聯邦參眾兩院院會通過的「臺北法案」,今天由美國總統川普籤署後正式生效。臺媒報導稱,這也是繼「臺灣旅行法」後,美國再一個以「臺灣」為名的國內法。針對臺北法案相關話題,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表示,有關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 美國新通過「臺北法案」,蔡英文當局能撈到什麼好處?
    圖片來源:網絡美國眾議院在3月4日以全票415票,通過了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俗稱為「臺北法案」,同一天,「美國在臺協會」理事莫健也到臺灣地區活動,先後會見了蔡英文和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遊錫堃。
  • 「臺北法案」將把臺灣困死在美國戰略棋局
    在參議院持續推動「臺北法案」的同時,眾議院中的「親臺」議員特別是「臺灣連線」成員也一直在加緊運作。2019年10月18日,眾議員匡希恆提出了眾議院版本的「臺北法案」(H.R.4754),需要眾議院外委會和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同時通過才能提交院會審議。10月30日也就是參議院表決通過的次日,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口頭表決無異議通過,此後不久眾議院籌款委員會發表聲明,稱放棄對這一法案的審議權。
  • 學者:臺北法案」明裡「挺臺」,實則是「遏華」
    &nbsp&nbsp&nbsp&nbsp華夏經緯網12日發表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楊澤軍文章指出,「臺北法案」表面看是美國「力挺」臺灣,加強臺美關係;實則矛頭直指大陸,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背道而馳,是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又一次粗暴幹涉,彰顯美國在繼續打「臺灣牌」,重在「以臺遏華」,阻撓大陸崛起。
  • 港臺腔:「臺北法案」?美國又來坑臺灣了
    來源:海外網美國聯邦參議院10月30日通過「臺北法案」。該法案是美國因應臺灣的「斷交潮」所設,主要內容大抵可概括為:其他國家不準跟臺灣不好,否則將面臨美國威脅。這裡頭的邏輯實在奇葩:美國自己都跟中國大陸建交,為何不許其他國家建交?
  • 有名無實的「臺北法案」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就美國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籤署成法發表聲明指出,美方有關法案無視一個中國原則,毫無道理地阻撓其他國家同中國建交、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最終只會損害美自身利益。美國「友臺」「系列騙局」深惡痛絕,「籤了又如何?沒用的法案,收了錢幫忙演出。」「可惡可恥,把臺灣當玩具耍,每年強取巨額保護費。」「真是把臺灣人當無知白痴在糊弄。」   的確,不管美國出臺何種內容的法案,只不過是有名無實的空紙一張、名存實亡的廢紙一張,既擋不住世界各國堅持一中的格局,也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
  • 美國通過「臺北法案」,學者:若越界,「臺獨」將灰飛煙滅
    據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了所謂2019年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臺北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促進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
  • 「臺北法案」是美國給臺灣灌的迷魂湯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以期望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民進黨當局立即表示「感謝」美國的支持。但是究其實質,這不過是美國給臺灣灌的一劑迷魂湯而已。從法案文本來看,裡面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詞語,顯示美國並無意真心幫助臺灣。該案最重要的條文是第4條和第5條,主要內容分別是美國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和維持一定數量的「邦交國」。然而,在文本中,「視情況而定」、「根據美國的國家利益」、「符合美國的外交政策」等用語大量存在,而且是美國支持臺灣「擴大國際參與」的限定語。
  • ...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終將吞下惡果——專家評所謂「臺北法案」
    據報導,所謂「臺北法案」要求美政府根據其他國家調整對臺關係情況,相應增加或減少與該國經濟、安全、外交聯繫,並幫助臺灣參與「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民進黨當局遭遇所謂「斷交潮」,是相關國家認清形勢的主動作為,美國蠻橫威脅也無濟於事。同時,美方炮製再多的「挺臺」法案都無法改變臺灣不是一個國家的事實,不可能「幫助」臺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所謂「臺北法案」根本難以撼動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格局,民進黨當局發展所謂「外交關係」、拓展所謂「國際空間」就是痴人說夢。
  • 川普籤署所謂「臺北法案」,島內民眾點明:把臺灣當玩具耍
    海外網3月27日報導,在全球防疫工作的緊張時期,繼美國參議院3月11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27日最新消息顯示川普也已經籤署了這項法案。對此,島內網友嗤之以鼻:「騙錢老招數,又要利用我們了!」
  • 曾曉栩:美國的「臺北法案」救不了蔡英文
    薩方將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有悖這一原則的行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灣獨立」,積極支持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所作的一切努力。去年8月薩爾瓦多在蔡英文訪問中美洲回到臺北後宣布與臺「斷交」,與中國建交。
  • 望海樓:「臺北法案」?美國又灌臺灣「迷魂湯」
    來源:海外網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據稱意在「強化臺美關係」,內容包括幫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鞏固邦交」「增強臺美經貿關係」等,將在與參議院統一文本後送交美總統籤署。聞此消息,民進黨當局「感激涕零」之餘,竟再度妄言「臺美建交」。
  • 美國又搞出「臺北法案」 名「護臺」實「坑臺」
    日前,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所謂「臺北法案」,建議美國對正在考慮或者已經和臺灣當局解除「外交關係」的國家減少往來。「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在這個問題上,美國自己也不止一次表態過。可如今,對於想與中國建交的其他主權國家,美國卻加以恫嚇、粗暴幹預,大搞政治霸凌。
  • 「臺北」變成「臺灣」?美「臺僑」推動更名,陳以信:言之過早
    文丨快樂天使 審丨瑾涵近年來,民進黨當局不斷與美國加強所謂「臺美友好關係」,大力推動「去中國化」,但大家心裡都清楚,大陸勢必不會允許「臺獨」勢力在島內猖獗。此前,無論是外交部、國臺辦,還是國防部,都已經多次警告民進黨當局與美國政府,不要妄圖挑釁大陸底線,破壞一中原則。
  • 東方時評丨「臺北法案」,美國的「外交恐怖主義」?
    與「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不同是,「臺北法案」用恐嚇的手段威脅與臺灣「斷交」後與中國建交的小國,企圖用「外交恐怖主義」為臺灣「固邦」。  「臺北法案」全稱「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旨在支持臺灣維繫「邦交」強化「對外關係」,內容包括美國政府應鼓勵世界各國發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與非正式夥伴關係,支持臺灣參加國際組織或者在國際組織中充當觀察員。
  • 中國日報網評:「臺北法案」是美國黔驢技窮情狀下的新鬧劇
    3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日前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均已通過的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使其正式成為美國法律。這是繼1979年所謂《與臺灣關係法》、2018年所謂《與臺灣交往法》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之後,美國又一次炮製出正式涉臺法律。
  •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所謂「臺北法案」 島內網友:為拿臺灣錢
    9月25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所謂「臺北法案(TAIPEI Act)」,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揚言,若支持「有損」臺灣的行動,各國將會面臨後果。據「聯合新聞網」報導,美國聯邦參院外委會25日審議了所謂「臺灣邦交國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簡稱「臺北法案」),議員以口頭表決方式通過,法案尚待參、眾兩院通過後,才會送給總統籤署。
  • 港臺腔:疫情之下,美國為何還要操弄「臺北法案」?
    利益敲詐臺北法案不是獨立的臺灣牌。如果放寬歷史視野,所謂「中國威脅論」一直困擾著1979年建交之後的中美關係。以建交同期的「臺灣關係法」為基調和法制框架,美國反華勢力與臺灣政治當局一直試圖推進和提升「臺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