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疑似蜱蟲咬傷,山東蓬萊的患者要做數十到上百項檢查,花費數萬元;在河南商城,患者則可能花費幾千元——因尚未分離出病原體,醫院對疑似蜱蟲傳播疾病的治療體現出強烈差異性。而因財力、人力有限,基層防控體系對於疑似蜱蟲傳播疾病的宣傳、防控尚有諸多無能為力,也使得當地疾控部門難以全面掌控…
[進入專題][我來說兩句]9月11日,73歲的崔先生手捧妻子蔡雲芳生前照片。 |
9月13日,曲清香(右)和老伴展示長達兩米的「價值」十多萬元的治療單據。 本報記者 黃玉浩 攝 |
同是疑似蜱蟲咬傷,山東蓬萊的患者要做數十到上百項檢查,花費數萬元;在河南商城,患者則可能花費幾千元———因尚未分離出病原體,醫院對疑似蜱蟲傳播疾病的治療,體現出強烈差異性。
而因財力、人力有限,基層防控體系對於疑似蜱蟲傳播疾病的宣傳、防控尚有諸多無能為力,也使得當地疾控部門難以全面掌控。
對此,有關專家和基層防控人員均呼籲,希望國家儘快將疑似蜱蟲叮咬所致疾病,納入法定報告傳染病中,並由財政進行幫扶。
曲清香是蓬萊市北溝鎮南王緒村農民,以種植葡萄為生,一年收入一萬多元。
今年6月20日,她在葡萄地裡被蜱蟲「咬」了一口。這一口,咬掉了10年的收入。
2米多長的帳單,100多項檢測。
在蓬萊市人民醫院重症室住院25天,共花費11萬3千元治療費,64歲的曲清香這才「蜱口」脫險,保住性命。
曲清香不明白為何要檢測100多個項目。而她所用的多西環素為何在河南可以報銷,在山東則不能。
9月10日,山東省衛生廳通報關於蜱蟲的問題。該省累計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萊市26例,死亡6例。部分病例有明確的蜱蟲叮咬史。
從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通報的情況來看,該病病例出現日益增多的趨勢,且今年通報的死亡病例高於往年。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衛生部門強調該病可防可治,不過在此病的確診治療過程中卻暴露出基層衛生防疫的一些問題,例如如何宣傳預防、如何診療,甚至藥品的報銷範圍等,均待規範統一。
高額診療費與無法確診曲清香通過新農合報銷了2萬5千元,但她和老伴仍為8萬多元的債務發愁。
在蓬萊,遭遇高額診療費的不只曲清香一人。
皂戶於村於佩河,花費10萬元後死亡;北李莊村魯永華,花費5萬元後死亡。
今年7月,銅井村85歲的老太太馬淑玉,也在蓬萊市人民醫院確診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治療14天,花費4萬多元。
檢查做了70多項,用了各種藥。後來每天要補充4個血小板,一個1400元。
家屬決定放棄,回家準備後事。「我們實在沒辦法了,到後期住院一天5000多,當時人已經沒意識了,我們又拿不出錢。」馬淑玉的女兒王桂明說。
放棄治療的馬淑玉,回家後卻逐漸甦醒過來。她吃了外孫買來的維生素營養品後,身體開始康復。
蓬萊灣子口村的蔡雲芳則沒那麼幸運。7月22日,在煙臺毓璜頂醫院住院4天後,蔡雲芳死亡。共花費12418元,其中檢測與化驗費合計4000多元。她也接受了70多項檢測,包括血清、巨細胞、B肝、C肝、梅毒和愛滋病毒檢測(人體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等。
記者採訪中,多名疑似蜱蟲叮咬患者的家屬,對一些醫院動輒幾十項的檢測提出質疑。這些患者的化驗、檢測費佔到治療費一半左右。
當地一名鄉鎮醫院院長介紹,因鄉鎮醫院、縣級醫院無能力治療,蜱蟲咬傷患者只能去蓬萊市人民醫院。他做過調查,每個治癒病人平均花費3萬到4萬,死亡患者花費則在6萬以上。他說,蓬萊山區農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
而記者了解到,在同為蜱蟲重災區的河南商城縣,病患的醫療費用一般在數千元至一萬元左右。
商城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德強說,一般而言,除非有嚴重的併發症,治療疑似無形體病可以控制在幾千元之內。
被質疑「天價診療費」,蓬萊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秦煥玉認為,如此多的檢測是必需的,「因為病人多有高燒不退症狀,我們要先檢測是不是霍亂,是不是非典,是不是禽流感,等等。」
秦煥玉承認這種檢測的花費很大。他說他們也沒辦法。因為分離不出病原體,就無法確診,也沒有特效藥,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研究空白下的治療差異今年夏天,河南商城縣也出現許多被蜱蟲咬傷的病例。當地疾控中心通報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9月中旬,商城縣共發現疑似無形體病例120個。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對記者說,蜱傳疑似無形體病的治療並不複雜,也不昂貴。他曾經在一個鄉鎮衛生院調研時發現兩名患者,「按照我的治療方案,在那個衛生院治好了他們的病,三四天就能下病床。」
商城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德強介紹了他們醫院的診療方案。他們在2008年4月遇到第一個疑似無形體病患者,展開了全院大會診。一個月後,一個醫生在衛生部網站上發現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防治指南」,院裡就列印下發,再次會診學習。
王德強說,現在遇到疑似患者後,院裡都會按照指南上的規定,對病人進行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電解質、膽紅素等項目的檢查,這些項目要求的檢測水平和費用都不算很高,也都在新農合的報銷範圍。
一些危重病人,還會依據其既往病史和現有症狀,加上腦CT、肝臟CT等比較貴的檢查,不過這些同樣可以通過新農合報銷。
對於為什麼沒像商城人民醫院那樣根據衛生部指南進行診療,蓬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治電解釋說,因病原體至今沒分離出來,患者是否由無形體細菌造成的,蓬萊患者是否與河南商城病人患有一樣的病毒,兩地為害的蜱蟲是否為同一種類,目前都是未知。
流行病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黃建始教授認為蓬萊疾控中心的解釋是一種託辭,但這種託辭又是合理的,畢竟還沒有相關研究結論。
2006年安徽發現第一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並出現傳染和病患死亡。由於未分離出病原體,今年衛生部專家將其暫定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今年9月,中國疾控中心在商城縣宣布分離出新型布尼亞病毒。
一名流行病學專家認為,疾病名字會變化,也表示對此疾病還不確定,也就無法讓基層醫院去參照"無形體病指南"進行規範診療。
日前,衛生部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蜱蟲傳播疾病具體致病病原體尚未最後確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舊指南與新病名蔡雲芳去世後,兒子崔洪良在網上搜索了許多關於蜱蟲致病的資料。他搜到了衛生部制定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該病由蜱蟲傳播,症狀和母親的極為相似。
崔洪良還發現,指南中明確指出,治療該病時慎用激素,以免加重病情。而蔡雲芳的用藥清單中有胰島素、地塞米松磷酸鈉等激素類藥。
「為什麼市人民醫院不遵照指南中的警示?」崔洪良感到疑惑。煙臺毓璜頂醫院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請求。
蓬萊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秦煥玉說,他們在治療時也使用過激素用藥。
他解釋說,指南上所說的無形體病是一個確診的病,而現在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一個不確定的病,他們針對患者出現的某些症狀,只能使用激素藥品。
一名流行病學專家也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當把無形體病改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後,基層醫院也就有理由不遵照原來指南的警示了。
無形體病防治指南中要求,做好各級衛生機構的宣傳,這一點也被忽視了。
崔洪良說,他們村以前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無形體,也不知道蓬萊山區常見的蜱蟲叮咬能導致這種病。蓬萊灣子口村的村醫崔大地說,沒有衛生機構來宣傳過。
蓬萊市第二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王姓副院長稱,蓬萊地區早在2007年時就出現過蜱蟲咬傷人的情況,2008年煙臺市和蓬萊市曾向縣級醫院下發過衛生部頒布的無形體病防治指南,「但是大規模出現蜱蟲傷人是從今年開始的,之前沒聽說過有人被咬致死」。
蓬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治電稱,今年6月份,他們接到市人民醫院第一例疑似蜱蟲叮咬案例報告,並對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和流行病學調查,「我們採集了相關樣本送交上級部門,但沒有證據顯示患者是被蜱蟲咬傷患病。」
王治電說,7月份以來,蓬萊市疾控中心配合省、市兩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展開了無形體病調查,「對疑似病症患者進行的檢測發現,無形體檢測均為陰性」。
「病人攜帶的病原體目前是否分離出來,省疾控中心還沒給我們反饋,是否與河南商城是一樣的蜱蟲叮咬攜帶的布尼亞病毒,現在還不可知。」王治電稱,「未確定疫情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宣傳,以免引起更大的恐慌,對群眾也是不負責任的」。
財力、人力亟待加強據商城縣衛生局副局長李賢峰介紹,2008年起,他們對轄區內醫生尤其是村醫,進行了數次培訓,要求儘快發現疑似病例,防止誤診誤治。
即便如此,在今年夏天,當地依舊有村醫等基層衛生系統人員,對疑似病例誤診。
李賢峰也有他的苦衷。
據他介紹,去年商城縣財政收入剛過億元,縣財政支出一年11億元左右,10億元差額全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
該縣去年投入公共衛生1000多萬元,今年縣衛生局機關財政預算800多萬元———包括縣醫院、農合辦、疾控中心等在內,「典型的吃財政飯。」
其中,縣疾控中心有106人,財政預算是140餘萬元。
商城疾控中心主任餘芳說,該中心流行病控制科共有12人,在2003年之前,疾控中心甚至沒有一輛工作用車。只能騎自行車、摩託車去搞流行病調查。
今年5月底,商城被中國疾控中心設為無形體病的監測點,不過商城縣沒有因此獲得上級財政的支持。
今年7月,疾控中心印製了數十萬份「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宣傳頁,還是衛生局特批的費用。
商城縣19個鄉鎮共有22所衛生院,每所衛生院,有一名副院長和兩三名醫護人員負責疾控和計劃免疫等工作。而負責疾控的人員,工資幾乎是最低的,他們要忙於日常的免疫接種以及數十種法定傳染病的防治上報等工作。
蓬萊當地的疾控人員也遭遇相同困境。
「人手根本不夠。」北溝鎮衛生院院長稱,整個衛生院一共18個人,只有兩名防疫人員,十多個村莊幾萬人口,又都住在山區農村,「幾乎每個月都有疫苗接種任務,全院的人都要出去幹,蜱蟲不是法定上報傳染病,我們沒人去專門宣傳」。
蓬萊市疾控中心負責人透露,目前全市45萬人口,15個鄉鎮級的預防接種門診,目前只有30人在門診中做防疫疾控工作,「根據國家要求,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人員應是衛生系統工作人員總數的20%,目前缺口達1/3,防疫工作量巨大,根本無法完成疾控任務」。
針對這次蜱蟲的疫情,蓬萊市疾控中心已向市財政申報資金,用於解決蜱蟲防控的宣傳和防疫的人手問題,希望能購置相關藥物分發給村民,「能否批下來,現在還沒有消息」。
河南商城縣衛生局局長徐迪說,在媒體大規模報導之後,縣裡已批准為鄉鎮衛生院配置一名業務能力強的疾控醫生,編制和工資都獨立出來,由衛生局直接解決。
流行病專家黃建始認為,蜱蟲致病事件也充分說明公共衛生教育的重要性,而目前國內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人還比較少,缺乏資金和制度保障,他呼籲國家在公共衛生領域繼續加大投入。
呼籲納入法定傳染病9月9日,有媒體報導稱蓬萊市一名醫生透露,截至7月14日,他們一家醫院就接收蜱蟲叮咬致死患者11例。
當天,山東省衛生廳疾控處處長宗玲在接受採訪時稱,截至當日省衛生廳還沒有接到一例蜱蟲致死確診病例的報告。
按照無形體病預防指南中的要求,該病需要按照乙、丙類傳染病上報。但在採訪中,無論是河南商城還是山東煙臺,許多應承擔上報功能的鄉鎮衛生院均未按要求上報。
蓬萊疾控中心副主任王治電承認現在關於該病上報還有可完善的地方。「目前中心還無法掌握全部患者的詳細情況,一些死亡病例可能並未被納入官方統計口徑。」王治電說,即使是蜱蟲叮咬致死,目前此病也不是法定報告病種,醫院可以報可以不報,疾控中心無法了解所有病例「是有可能的」。
蓬萊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秦煥玉說,如果病人死亡在醫院,應由所在醫院向同級疾控中心報告,但前提是此病為法定傳染病,醫院才有法定上報義務。
秦煥玉認為當務之急,應儘快研究出病原體,並將該病納入法定報告傳染病。河南商城疾控中心的負責人也表達了相似願望,並且希望國家對該病予以更多重視,由政府財政進行適度幫扶。
王治電介紹,目前蓬萊疾控中心在積極消除蜱蟲帶來的恐慌,並加強防控工作。
據新華社報導,蜱蟲叮咬致病的情況已引起衛生部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專家研究、探索此類疾病的病因。
9月中旬,衛生部派出專家赴河南調查蜱蟲中毒疾控、醫療救治等情況。據介紹,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已分離出「新型布尼亞病毒」。有關專家表示,目前來看這一病毒主要由蜱蟲傳播,是可以治療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眾不必恐慌。
衛生部專家組近日已將「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批准後這個方案就可出臺。
本報記者 黃玉浩 孫旭陽 山東、河南報導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