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發的思考

2021-01-10 渭南青年網

又是一年高考時。十年寒窗,高考對許多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通過個人努力改寫命運的重要時機,但有些人卻通過違法操作甚至犯罪行為,冒名頂替將他人多年求學考取的升學機會暗中竊取。

近期,關於苟晶「反映連續兩年被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山東省紀委監委、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等部門單位與當地有關單位一起對調查核實的結果進行了通報,根據調查情況,依規依紀依法對有關人員作出了處理,涉嫌犯罪問題的已由偵查機關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

近年來,媒體報導披露的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屢見不鮮。在巨大利益引誘下,該類事件一直沒有停止過,冒名頂替是如何操作的?又會觸犯哪些法律條文?冒名頂替者又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結合以往的案例,冒名頂替上大學一般都要經歷獲取受害者身份信息、更改頂替者戶籍信息、獲取受害者的檔案、攔截受害者通知書等環節。這其中,核心在於偽造或變造頂替者身份信息,屬於偽造、變造國家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明顯違法,後續過程中避免不了的還有有關人員的行賄受賄、濫用職權瀆職等。具體都涉嫌什麼罪名呢?

1、 《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的偽造、變造、買賣身份證件罪。

2、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濫用職權罪。

3、 《刑法》第四百一十八條的招收學生徇私舞弊罪。

刑法修正案九中對於替考有「代替考試罪」,但是對越過考試,更直接、更嚴重的冒名頂替上大學卻無相應罪名。民法對此也無針對性規定,一般認為,冒名頂替上大學是侵犯姓名權、受教育權。從以往的案例看,被頂替者有通過民事訴訟索賠的,但由於法律對受教育權被侵害如何賠償沒有具體的規定,因此這種情況常常會遇到受害者自身損失難以量化的問題,導致相關案件的審理顯得複雜。

高考招生不僅關乎個人前途,也關乎國家發展,必須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對於「冒名頂替上大學」行為,一方面相關單位應該依法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追根溯源,加強制度管理,堅決堵住暗箱操作的漏洞;另一方面司法機關應該對其中涉及的犯罪行為嚴厲打擊,淨化社會風氣,讓法律為「高考」保駕護航。(馮豔玲)

相關焦點

  • 仝卓事件、山東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與「零容忍」報導
    6月,傳媒界接連發布了舉國驚詫的高等教育界的仝卓事件、山東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民意訴求高度集中——對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一定要零容忍!媒體報導拔出蘿蔔帶泥的「仝卓事件」華商報6月13日A04版頭條《通報三連錘!仝卓事件內幕揭開》: (2020年)「5月22日,仝卓曾在直播中分享自己當年考學的壓力,聊起當年復讀時『往屆生變應屆生』的經歷。」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引發熱議專家呼籲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引發熱議專家呼籲對個案背後違規鏈條深挖到底● 進入公眾視野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其實只是冒名頂替上大學違法運作的冰山一角。然而,「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新聞事件卻頻頻出現。近日,一則消息在網絡刷屏:國家擬修法,將冒名頂替上大學行為認定為犯罪。
  • 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證明了高考的公平
    最近曝光的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引起了網民的熱議,一致對冒名頂替者進行譴責,要求嚴懲,這是完全正確的。對冒名頂替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正面的東西,那就是高考制度是公平公正的。   首先,高考考試過程無法作假。冒名頂替沒有發生在高考的考試環節,說明高考對是否本人參加考試,檢查是非常嚴格的,用他人冒名頂替本人參加考試幾乎是不可能的。
  • 徹查「冒名頂替上大學」利益鏈
    來源:光明日報據報導,近日,山東冠縣的陳女士在報考成人高考時查證發現,自己16年前被冒名頂替入讀山東理工大學,該事件隨即引發社會熱議。6月10日,山東省教育廳發布通報稱,已責成冠縣有關方面成立聯合調查組開展全面調查,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 「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中的那些法律問題
    但是,近日網絡披露及熱議的「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發各屆關注,特別是牽動著每位考生和家長的心。作為法律人在關注事件發展的同時,先後有多位朋友通過微信詢問律師同一問題: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中,涉嫌哪些違法犯罪?在此,律師謹作整理,算是對各位朋友的疑問作一回答。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被認定為犯罪
    根據草案,冒名頂替上大學行為擬被認定為犯罪。據報導,一些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部門、地方和社會公眾提出,社會上發生的冒名頂替上大學等事件,嚴重損害他人利益,破壞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正義底線,應當專門規定為犯罪。
  • 山東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涉事高校承認入學審核不嚴
    山東冠縣女子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追蹤涉校回應:承認入學審核不嚴2004年,山東省聊城市冠縣高三學生陳春秀被人冒名頂替上了大學,16年後事情被媒體曝光,引發社會關注。日前,涉事高校山東理工大學接受了總臺央視記者的採訪。
  • 又是「冒名頂替上大學」!當年的漏洞如今補上了嗎?
    可在信息填報時她才發現,「陳秋媛」已經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過,並順利畢業,只是學信網上的「陳秋媛」,照片欄上是另外一個陌生女孩的頭像。此事經過媒體報導後,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公示稱,「經過資料收集、學院聯絡核查和學校審核,我校2004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陳某某系冒名頂替入學,經學校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我校將按程序註銷陳某某學信網學歷信息。」公示期為6月3日至6月8日。6月11日,山東冠縣人民政府通報稱,頂替者陳某某,系該縣某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目前已被停職,事件涉及詳細信息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冒名頂替事件又現 假人上高中大學考律師證(圖)
    「羅彩霞事件」剛剛平息,冒名頂替事件又在黑龍江拜泉縣出現:如果不是今年1月的一次偶然,也許永遠不會知道多年前的真相: 1995年9月,鄒豔玲進入拜泉縣興農鎮中學讀初中,1997年(讀初二)鄒豔玲中途輟學,而冒名頂替她的同校同學王慧傑那一年已經讀初三,並參加了中考,但她沒有考取縣一級高中。
  • 談談冒名頂替上大學
    今天王驍《驍話一下》談山東省的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說得挺不錯,不只是山東,各地冒名頂替上大學是跟當年的信息管理混亂有很大關係,太容易暗箱操作了,也不太容易改回來了,2010年後,中國政府的基層治理能力、對人口的控制因為數據的完善而更強大,現在冒名頂替的難度是很大了。我認為高考冒名頂替不止是偷走了別人的一生,更是劣幣驅逐良幣,讓國家人才流失的一個可恥行徑。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高考生千萬注意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事件回顧今年6月,山東「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在信息填報時她才發現,「陳秋媛」已經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過,並順利畢業,只是學信網上的「陳秋媛」,照片欄上是另外一個陌生女孩的頭像。原來,在16年前,她被另外一個「陳秋媛」冒名頂替上了大學。出身於貧困農家、以為自己落榜的陳秋媛命運從此發生改變,收拾行囊,踏上了漫長的打工生涯。
  • 中紀委評"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嚴查違紀違法
    嚴查「冒名頂替」背後的違紀違法行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蘭琳宗受到輿論關注的「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有了新進展。6月11日,山東冠縣通報稱縣紀委監委、縣公安局、縣教育和體育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此事開展調查,「頂替者陳某某,系我縣某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目前已被停職,事件涉及詳細信息正在進一步調查中」。此前,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理工大學都表示將全面調查核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一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背後就是一個被人為改變的人生。
  • 冒名頂替上大學,必須查到一個個具體的責任人
    山東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又有新進展:涉事高校承認入學審核不嚴,當事人承認頂替別人上學的事實。但,再次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感嘆:「真會甩鍋!」頂替者用卑劣的手段,竊取了一個女孩的大學夢,讓這個出身貧困的農家女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錯過了另一種人生,另一種可能。人世間有大大小小的悲劇,但公平正義永遠不會缺席。前不久,仝卓自曝偽造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事件公布調查結果。牽涉其中的人員列得清清楚楚,違規操作過程描述得明明白白,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調查結果」。
  • 中紀委評「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嚴查違紀違法
    本文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嚴查「冒名頂替」背後的違紀違法行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蘭琳宗受到輿論關注的「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有了新進展。6月11日,山東冠縣通報稱縣紀委監委、縣公安局、縣教育和體育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此事開展調查,「頂替者陳某某,系我縣某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目前已被停職,事件涉及詳細信息正在進一步調查中」。此前,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理工大學都表示將全面調查核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一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背後就是一個被人為改變的人生。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在全國普查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幾點建議
    最近,山東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已發酵得相當火熱。不出意外,陳春秀同學將會重獲錄取通知書,得以重圓她的大學夢。然而,大學可以要回來,貽誤的青春和大好的學習時光,又怎能彌補呢?!聯想到,還有很多落榜學子,從來不知道被冒名頂替了,就被蓄意篡改了人生軌跡。不是很可恨嗎?!難怪大家都憤憤不平了,在閒不住的網上小社會裡,已經繼而討論起,要在全國普遍清查冒名頂替者。大家群策群力,好不熱心。我也來貢獻一二,小小建議,加把柴火。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 專家籲深挖徹查違規操作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引發熱議專家呼籲對個案背後違規鏈條深挖到底● 高考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選拔性統一考試,是我國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工具。任何在高考中徇私舞弊的做法,都是對教育公平的侮辱與挑釁● 進入公眾視野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其實只是冒名頂替上大學違法運作的冰山一角。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 專家呼籲深挖徹查違規操作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引發熱議專家呼籲對個案背後違規鏈條深挖到底● 進入公眾視野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其實只是冒名頂替上大學違法運作的冰山一角。然而,「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新聞事件卻頻頻出現。近日,一則消息在網絡刷屏:國家擬修法,將冒名頂替上大學行為認定為犯罪。
  •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 專家:對背後違規鏈條深挖到底
    然而,「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新聞事件卻頻頻出現。近日,一則消息在網絡刷屏:國家擬修法,將冒名頂替上大學行為認定為犯罪。「冒名頂替上大學」於社會、於個人都造成了嚴重的法益侵犯,需要運用刑法客觀評價,發揮教育、強制作用。對於此前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應嚴查,以此剷除違法運作利益鏈,維護公平與正義。冒名頂替事件頻發引發社會廣泛關切1990年,齊玉苓參加統一招生考試,分數超過委培生錄取線,被山東省濟寧商校錄取。
  • 冒名頂替上大學觸犯哪些法律?聽聽律師怎麼說!
    最近,接連曝出的兩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引發輿論關注。先是山東聊城冠縣農家女陳春秀在報考成人高考時發現,她16年前被人冒名頂替入讀山東理工大學;後是山東聊城王麗麗反映其於1996年以王麗這個名字報考聊城農業學校,未收到錄取通知書誤認為未被錄取,後調查發現被人冒用了身份信息。
  • 【態度】高考冒名頂替事件檢討:上了別人的學,就要還法律的債
    近日,山東「242人冒名頂替取得學歷」事件引發輿論譁然,農家女陳春秀、王麗麗等人被冒名入學的遭遇更是令人扼腕。呼喚真相的同時,公眾更為關注的是,冒名頂替事件的推動者和受益者到底該當何罪,《刑法》又如何守住挑戰社會公平的底線,被冒名上學的當事人是否有權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