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長江中下遊梅雨下周或駕到 申城下周最高溫多不到30℃
網絡配圖
南方「多澆」、北方「多焦」的初夏氣象地圖,已經好一陣不曾更新主題了。「夾在中間」的上海,送走了天氣宜人的高考時間,又迎來了「勿熱勿落雨」的中考時間。眼看梅雨帶離得越來越近,我們還能享受愜意的初夏多久?
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隨著雨水的增多,申城可能在下周中後期入梅。好在沒有高溫、沒有暴雨、沒有颱風,本市下周天氣的體感舒適度不算糟。
長江中下遊地區
將陸續入梅
正如早先發布的本市2017年汛期總體氣候預測所言,今年入梅略略有點晚。6月17日恰好是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時間,然而,今天的上海並無雨意。放眼四周「鄰居」,上海肯定也不屬於「首批入梅積極分子」——因為江南梅雨總比長江中下遊梅雨來得更早些。
此處,有必要來了解一組新名詞:江南梅雨、長江中下遊梅雨和江淮梅雨——國家氣候中心將梅雨自南向北劃分成這三個區域進行監測,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一市。國家氣候中心依據最新監測資料指出:江南地區已於6月4日正式入梅;並預測:6月下旬,長江中下遊地區和江淮地區將陸續入梅,將較常年略偏晚。上海的梅雨,屬於長江中下遊梅雨。
網絡配圖
3個梅雨區的劃分
已有新標準
長江中下遊梅雨,與江南梅雨、江淮梅雨有何差別?上海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張瑞怡告訴記者,這是梅雨帶主體位置的三種地理區間分布,是梅雨監測區域的劃分,並不對應三種不同「脾氣」的梅雨。新劃分標準中所使用的名字,和我們傳統觀念中的地域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兒。比如,江南究竟在哪兒,多少年來莫衷一是,並沒有公認的劃分標準,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江南」。而在梅雨區的新劃分標準中,「江南梅雨」中的「江南」,指浙江和江西中南部等地。兩者不必混為一談。
與上海同屬「長江中下遊梅雨」區的,還有江蘇中南部、安徽中南部和湖北、湖南;「江淮梅雨」區則包括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梅雨三區」的入梅順序肯定是先南後北,「江南」最先,「長江中下遊」其次,「江淮」最末。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雨帶也會在下周中後期挪步至長江中下遊,本市入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新颱風暫未生成
上海很幸運
剛過去的一周裡,華北東部、黃淮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山東及新疆南疆盆地,又一次接受了「烤驗」,超過35℃的高溫還是小事兒,37℃以上的酷暑也不稀奇。監測數據顯示,15日14時河北秦皇島的最高氣溫達40.8℃,遼寧義縣的最高氣溫達41.3℃,均突破了當地6月中旬的高溫極值。而南方暴雨也還在繼續,降水主要集中於江南南部和華南等地。廣東花都24小時降雨量達到了172毫米。
相比之下,上海是幸運的。繼今年西太平洋2號颱風「苗柏」,玩了一把「快閃」,帶來不少雨之後,目前未見新的颱風生成。初夏時節,颱風的登陸地和影響範圍多在華南,一般不會與上海直接「搭界」。據預報,申城下周最高溫度多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