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父母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根本,是教會他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有教養,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線。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養。
有一次去逛童裝店,看到一對父母帶著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孩子。
爸爸坐在沙發上玩手機,媽媽在挑選衣服,孩子在店裡四處亂跑。
媽媽時不時的看一下孩子,確認孩子在視線範圍內就繼續挑選衣服了。
大家都挺無奈的,只能刻意避免那孩子。
誰知道,突然那孩子在店裡面直接撒尿了。
店長趕緊拿來拖把:「哎喲,這齣門左拐就是廁所了,怎麼尿在店裡呢。」
這時候,孩子的父母毫不在意的說道:「小孩子有尿憋不住很正常嘛,你拖一下就好了。」
說著就把孩子抱走了,店長看著拖把,又看了看離開的一家三口,嘴裡嘟囔著:「這都是一家什麼人啊!」
目睹這一幕的我,忍住想果然孩子沒教養的背後一定有個沒教養的父母。
小孩子還小,沒有學會憋尿,尚可理解。但是作為家長,看到孩子尿在別人店裡,是否應該說一聲「對不起」?是否應該自己處理好,以免給別人造成麻煩?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行為都在潛意識的模仿父母的行為。
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教育孩子。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其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叫人難以忘記: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我的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父母的修養,就預示著孩子以後的教養。
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孩子身上藏著父母最真實的品行。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但不加以指責,反而是縱容孩子的行為,那孩子一生可能就不懂得何為規則、何為尊重!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是教會孩子承擔責任,而是幫孩子出頭、逃避,那孩子一生可能都無法分辨善惡美醜。
如果父母素質低下、蠻橫無理,換來的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面目猙獰。
教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家庭父母身上耳濡目染,融入到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正如楊絳所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家風對於孩子的影響,便是如此。
教養是什麼?
教養是懂得尊重別人;
得到別人的幫助能主動說謝謝;
遞給別人東西的時候,儘量用雙手而不是隨手甩過去;
說話時,不大聲嚷嚷,不尖酸刻薄。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3歲小男孩端坐的樣子意外走紅。
那麼小小的一隻,不多佔座位端端正正的坐著,小手放在膝蓋上,緊緊的靠在媽媽身邊,即使媽媽在玩手機沒有理他,也自己安安靜靜的坐著,不吵不鬧。
不少人看到這張照片之後,紛紛感慨:這才是有教養!
有教養的孩子真的很美!
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哪些行為讓你覺得對方很高級很有教養?」
其中的高贊回答是這樣的:這些固然很好,可我不想要,你不會勸。那些你不喜歡,但我心儀,你絕不會出言掃興。
如何培養孩子有教養?
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
教養不是天生的,是孩子出生之後從周圍環境,父母的身上耳濡目染學到的。
父母要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體力行的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在父母身上體會到了尊重,自然而然也會懂得尊重他人。
有教養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從而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與責任感成長,會懂得包容和理解他人,會眼裡有光,心底有愛。
多讀書,幫助孩子打開眼界
尼採有句名言:一個人的認知邊界,就是他的世界盡頭。
教養和一個人的財富程度並非是正相關的關係,而是與一個人的認知、眼界緊密相連的。
父母要懂得幫助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小小天地。這樣孩子對這個世界會形成自己的認知。
好的教育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飛的高不高,而一個人的教養則決定了一個人飛的遠不遠。
願為人父母都能以身作則,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