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跟各位講一講A先生與B先生的故事。兩位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上班族,你可以對比一下,看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
沒耐性:總是三分鐘熱度的A先生
A先生對於網絡的發展動向非常敏感,他精力旺盛,充滿挑戰精神。2006年開始流行個人博客的時候,A先生也跟上了這股潮流。他以自己的專業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為主題發行博客,最開始的時候每天都發,持續了一個星期,後來因為工作繁忙而加班,於是改為隔日發行,接下來又變成了一星期發一次,最後覺得太麻煩了,乾脆就放棄了。
同樣地,A先生又跟上了2010年社交網絡的風潮,很早就註冊了多個平臺的社交帳號,比如人人網、豆瓣網等,聯繫了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的同學、朋友,總共增加了將近200位聯絡人,不過過了不久,他又覺得膩了,也不再登錄那些網站了。
到了2014年,A先生又加入了大家熱衷的「公眾號」,他認為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比博客快,影響力大,應該有動力堅持下去。結果,跟以前一樣,他發布文章的次數逐漸減少,三個星期後就不大更新了,最後幾乎再也看不到他的文章了。
能持續:持之以恆的B先生
而A先生的同事B先生,在2006年時,也和A先生一樣,工作之餘匯整「時間管理技巧」,並發布博文,由於事先就意識到每天發布的話信息量太大,所以他將目標設定為一周發布三次。雖然第一個月只有3個人訪問,但是卻收到了讀者感謝的留言。有恆心的B先生,一年總共發布160篇博文,一年過後,他獲得了讀者的好評,甚至有「粉絲」上門請教,而B先生對讀者的提問總能仔細地回答。
到了第三年,有讀者為了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委託B先生做他的個人諮詢顧問,當時,公司允許員工在外面經營副業,因此B先生開始電話兼職做諮詢工作,每個月可以收到300元的諮詢費。這時,B先生初次嘗到獨立接案的喜悅。
第五年,某商業雜誌向B先生發出邀請,就時間管理這一主題採訪B先生。雖然採訪只有小小的篇幅,也沒有登出受訪者的照片,不過能登上雜誌媒體,已經是他意外的收穫了採訪的效果慢慢「發酵」後,B先生接到的個人委託諮詢案也增加了。再加上客戶口口相傳,即便每月的諮詢費提高到500,也能吸引十多個客戶。B先生利用博客介紹諮詢案件與客戶的諮詢過程,內容深得讀者好評,讀者的人數漲到了兩萬左右。
到了第七年,某家大出版社的編輯前來約稿,希望能把B先生的博文整理成書籍出版,因為幾年下來,博文的總發行量有1000多篇,所以書的內容十分充實。對於B先生而言,出版書籍曾經是他的夢想,所以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三個月後,B先生的書陳列在了書店的書架上。
從那時起,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運作的很順利。有讀者委託諮詢的,也有公司委託B先生舉辦演講的,另外B先生也開設了自己的個人公眾號,公眾號的粉絲一躍增加到十萬,這時也出現了企業的廣告委託。甚至,有三家出版社主動提出,希望B先生出第二本書。當時B先生以公司太忙為由拒絕了,但是後來他覺得這是他的才能和價值所在,因此B先生辭掉了公司的工作,自行創業。獨立創業的收入遠遠高於以前上班的收入。
小小的行動,產生「加倍回報」 的結果
持續7年,發布博文,B先生的收穫為:
1. 個人品牌(時間管理專家)
2. 10萬+的讀者
3. 時間管理的知識、技能、經驗
4. 每月10位個人諮詢客戶(5000元/月)
5. 企業演講
6. 廣告收入
7. 出版個人書籍
8. 創立自己公司
B先生的案例,雖然是幾個真實案例綜合而成的故事,但是實際上因為個人堅持而獲得成功的案例真的不勝枚舉。
另一方面,A先生又是如何呢?開始做一件事,不久就放棄,如此周而復始,過了7年後什麼也沒留下來,既沒有累計個人信用,也沒有累積到實用的知識技巧。
從這兩個案例可以學到一點,那就是習慣所產生的效果,會以「複利」而產生驚人的結果。就算是小小的行動,一旦重複積累,成果就會以「等比級數」倍增。還有小小的行動最初可能成效很慢,但是到了某個時期就會產生「爆炸性」的效果。問題在於大多數人都等不到那個時候,就自行放棄了。
馬雲曾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是後天很美好。然而絕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晚上。」這句話正說明了「習慣」的力量!
如刷牙般輕鬆,這就是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不依靠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續的事情引導到如每天刷牙般輕鬆的狀態」。總之,保持行動自動地進行,這就是「習慣」。
各位讀者,應該沒有人對每天刷牙感到痛苦吧。而習慣也不僅限於刷牙這件事,運動、整理、寫日記、早睡早起等,只要養成習慣,任何事都可以順其自然的持續下去而感覺不到絲毫壓力。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很多習慣,下面列出了一位上班族一天中所做的習慣性行為。
一整天無意識地重複的習慣案例:
早上6:30起床
7:00吃早餐
悠閒地看半個小時電視
7:30出門,依照固定的通勤路線
在地鐵上刷朋友圈,刷公眾號
8:20抵達公司
立刻檢查電子郵件並回信
12:00到熟悉的餐廳吃飯
18:00下班,回家的路上玩手遊
回家途中買快餐,回家後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
21:00洗漱
洗漱完畢,給朋友打電話30分鐘
然後邊看書,邊聽音樂
12:00上床睡覺
當然這個上班族每天的行動多少會有所差異,不過他幾乎每天都依循著這些已經「習慣化」的模式度過一天。同樣的,我們在工作和各種生活場合,也都會採取已經成為習慣的行動,我們就是「習慣的生物」。
世界知名的自我啟發大師博恩.崔西在他的《焦點》一書中,說過「你的所有行動幾乎全部,或至少95%,是由你本人的習慣所決定的。」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寢,習慣控制著你的言行和對旁人的反應。而那些成功的人,都培養了較好的習慣.....
那麼,為什麼人會產生習慣?
原因是我們有意識的行為,其實是有限的。眾所周知,我們的意識分為表意識和無意識。我們的表意識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例如,我們沒辦法一邊念英文,一邊念數學,也無法一邊認真工作,一邊看娛樂節目。但我們可以一邊思考,一邊騎車,也能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就是因為這些動作就算沒有特別有意識地去做,也會記得手腳的動作順序而做出行動。
從以上例子看出,習慣就是把重複的行動化為無意識地行動。對於重複的行動,我們不使用表意識,而是將它以無意識地狀態體現出來,這就是習慣。
在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對於大腦而言,沒有所謂的好習慣和壞習慣的分別。大腦只是在一定時期內重複某項行動,所以如果運用好習慣,你會像B先生一樣,獲得更加充實和美好的人生。
那麼,為什麼我們無法把自己想持續做的事情轉化為習慣,而總是三分鐘熱度呢?
簡單來說,那是因為人類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的特點。以體溫為例,人類的正常體溫為36.5度,身體平常一直維持在正常體溫狀態。不管是氣溫高到攝氏40度,還是低到攝氏零度的寒冬,我們的身體都不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仍然維持在正常的體溫。
另外,以性格為例,如果你的性格不斷改變,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比如,早上遇到非常善於社交的人,受到對方的影響,你就變得非常健談。接著遇到容易憂慮的人,你也變得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又遇到一個非常強勢的人,你又變得具有攻擊性。試問,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會變成人樣的人呢?
所以,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狀態,如果不能維持在固定狀態的話,就會被各種變化所影響。對於人類而言,保持在固定的狀態會感覺比較舒適,變化則會被視為是威脅。正因為身體對「培養新習慣」的變化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大多數人對於新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而無法勤奮的持續,最後就容易導致失敗。這種現象被稱為「習慣引力」。
多長時間,能戰勝習慣引力呢?
前面提過,習慣引力的兩個具體表現就是「抵抗新變化、維持現狀」,那麼想要戰勝這種抵抗,需要多久呢?答案是,習慣的種類不同,習慣引力作用的強度不一樣,那戰勝抵抗所需時間也就不同。根據研究,把人類所有的習慣根據「習慣引力」所產生的抵抗強度分為以下三種:
程度一: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即每天規律的行為,例如,讀書、寫日記、整理等。這些行為習慣根據工作或生活環境不同,比較有彈性,所以對人類而言,培養行為習慣難度不大。
培養習慣的時間大約需要一個月。
程度二:身體習慣
身體習慣是與我們身體節奏相關的習慣,例如,減肥、運動、早睡早起、戒菸等。相較於行為習慣,培養身體習慣帶來的變化對人的影響較大。
培養習慣的時間大約需要三個月。
程度三:思考習慣
思考習慣是與我們思考能力相關的習慣。例如,邏輯思考能力、創意能力、正面思考能力等。思考習慣與性格有關,所以對於變化的抵抗也是最強烈。
培養習慣的時間大約需要六個月。
綜上所述,配合不同的變化程度,培養習慣所需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培養行為習慣的三個階段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將宇宙飛船發射的過程形容為:「火箭升空的最初幾分鐘、幾公裡內所消耗的能量遠多於後來幾天、幾十萬公裡旅程中所耗費的能量。」而「習慣培養的過程」就類似火箭發射的過程。
發射火箭時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穿破大氣層。穿過大氣層需要巨大的能量,這是因為火箭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不過,一旦火箭進入太空,脫離了地心引力的影響,只需很少的能量就能夠前進。把這個現象套用在培養習慣上,地心引力就是「習慣引力」,只要有機可乘,「習慣引力」就會讓人停止前進。
因此,突破大氣層之前的過程就如同培養習慣的過程,太空就像是已經習慣後的狀態。也就是說,一旦習慣形成後,只需極少精力就能讓習慣持續進行。
根據訪問眾多習慣的成功者和失敗者後發現,如同火箭穿過大氣層一樣,我們的習慣養成之前會經歷三個階段。其中150個人中,各個階段失敗佔比如下:
階段一 反抗期(第1-7天):馬上就想放棄,42%的人在此階段失敗
階段二 不穩定期(第8-21天):被預定事項或他人影響,40%的人在此階段失敗
階段三 倦怠期(第22-30天):逐漸感到厭煩,18%的人在此階段失敗
我們常說「三分鐘熱度」,可以說從一開始到第7天是最大的難關,如果能進一步突破不穩定期,對於習慣的養成就已經成功了八成左右了。
堅持下去,就會出現奇蹟
假設一:假設每天閱讀30分鐘,持續三年後,效果會如何?
結論:你能夠獲得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
說明:如果每天持續閱讀30分鐘,一個月則為900分鐘,等於15個小時。假設讀完一本書需要3小時,一個月就能看5本,三年就是180本。如果你持續鑽研某個專業領域(業務、會計、營銷等)的話,就能夠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
另外,有效的利用每天所學知識改善工作效率,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每天只花30分鐘,培養專業領域的閱讀習慣,你覺得收穫如何呢?
假設二:假設每天練習英文聽力15分鐘,持續一個月後,效果會如何?
結論:可以不用通過字幕就看懂自己喜歡的外國電影。
說明:若利用電影提高英語水平的話,每天可看3分鐘的電影片段進行練習,大約花15分鐘的時間看字幕聽內容、復誦對白,這樣一來。3分鐘的劇情就可以不藉助字幕而看懂,若是短一點的電影,一個月就可以看完一部。一個月後,可以不通過字幕看懂一部外國電影,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還有許許多多因為培養好的習慣而獲得成功的案例,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總結
如前所述,培養行為習慣分為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每個階段的對策各有不同,我們只有掌握培養習慣的正確方法,才能輕鬆度過培養習慣的三大階段,告別「三分鐘熱度」。
了解了習慣的幾個階段和培養好習慣的好處後,下一期,我們就來講講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哪些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