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小孩一崩潰就尖叫,加上剛進幼兒園就讀,分離焦慮伴隨的哭鬧尖叫,讓媽媽頭痛、老師耳膜很痛,羅寶鴻老師提供以下建議,給正有同樣困擾的家長、老師參考。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關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親職作家羅寶鴻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翻譯講師,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舉行過上百場演講、家長講座、及師資訓練課程。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復,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總是能療愈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
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是羅老師的座右銘,期許透過這些分享,能幫助更多父母與家長了解孩子:讓他們更能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更能看到孩子真正的色彩……讓孩子都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著有《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蒙特梭利、薩提爾、阿德勒,看懂孩子內在需求,培養正向、自信、穩定好性格》。
「羅老師好!我的孩子剛滿三歲,去年底二寶出生後,他開始尋求過度關注,在大哭到崩潰時會伴隨非常尖銳的叫聲,前幾天剛上幼兒園就讀小班,在中小混齡班裡他是年紀最小的。
因為從沒跟媽媽分開這麼久,他果不其然地用高頻率的尖叫聲表達情緒,在校時幾乎都崩潰大哭,我能理解老師的辛苦,想詢問羅老師面對孩子尖叫的問題,到底該怎麼改善?也想知道在蒙特梭利幼兒園中,面對尖叫聲異常尖銳的孩子,通常會如何處理呢?我的孩子生氣時還會說一些氣話如:『我要打人、我要把門打破』可以怎麼引導他呢?」
羅老師回復
三歲以前的孩子,確實常常都會崩潰、尖叫,當孩子情緒在沸點時,說實在什麼方式都是沒有用的。
這種時候請父母注意,當下儘量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這種方式雖然有時候會奏效,但原因是受到威脅與驚嚇時,孩子的腦部杏仁核會做出「凍結」的指令,讓孩子呆住。表面上看起來孩子的哭鬧似乎是收斂了,但其實這並非由意志力所使,這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有可能會造成影響。
面對哭鬧尖叫的孩子,父母真的辛苦了,但正向地看,孩子哭的時候很大聲,是很有生命力的孩子!
關於這位媽媽的問題,我的回覆是:
一、孩子會尖叫,是因為內心有很多情緒與想法無法表達所致。所以,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大概到了三歲半、四歲,當漸漸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時,這問題就會改善了。但前提是,大人要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情緒。
二、在蒙特梭利環境裡面,對於尖叫、情緒失控的孩子,老師會把他帶離教室,讓他到一個空曠、戶外的地方,去慢慢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正是我書裡面說的,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大人要記得四句重點:「同理但不處理,不要坐以待斃,轉移他注意力,離開這傷心地」。
專業的幼教老師、園長,會了解尖叫的孩子是出於情緒、而非故意,所以可以制定完善的SOP步驟,來應對孩子這種問題,避免在班上的老師因為孩子哭鬧受到太大的壓力,而對這孩子反感,甚至處罰孩子。
我以前的幼兒園裡有一個制度:對於有哭鬧嚴重的孩子,老師會尋求辦公室行政老師的協助,請老師把孩子帶離教室。行政老師會進教室和善地把孩子帶到操場、或辦公室,給他做點事、玩一下,讓他情緒慢慢緩和下來、恢復後,再帶回教室。我們了解要照顧許多學生的老師,確實無法應付一個一直在哭鬧的孩子。
如果有老師看到這點,也希望可以給園所以上建議,幫助這些有需要的孩子,也讓自己能更安定、有理念地在教室進行教育工作。
三、「孩子慣性地說氣話,好比我要打人,是否有改善的方式呢?」解決這個問題,要「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他們會這樣說,也是因為內心裡的情緒無法適宜地表達出來,以他們「有限公司」的言語,只能在生氣時這麼說。但會說這種話時,通常孩子的情緒是還沒有到沸騰點的,所以成人可以嘗試用對話來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我們可以用安定、同理的態度,用語言說出孩子現前的情緒與想法,來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嗯...你想要打人,是因為你生氣嗎?我知道...」
「你是因為不可以xxx,所以生氣嗎?我知道」
「因為不可以xxx,所以有點傷心是不是?我知道...」
「你有點傷心,希望媽媽/老師抱抱你嗎?...」
孩子會哭會鬧會尖叫,通常都是因為大人「有所堅持」,不允許孩子做某些事吧。
我想提醒的是:對孩子的規範原則,不要因為他的情緒而輕易做出妥協,但注意成人的態度需要「和善且堅定」地執行。
在當下,要記得不給建議、不講道理,因為在孩子情緒的當下大腦會無法理性思考,所以跟他「對話」是沒用的。(我們無法跟不想跟我們對話的人開展對話。)
同時,注意若孩子犯錯,給予孩子承擔的結果必須是「合理、相關、尊重」的。我在第一本、第二本書裡面都有提到使用「兩個選擇」;但在第二本書裡面我有做以上的補充,因為不合理、不相關、不尊重的後果,其實是變相的處罰。
經常處罰孩子,孩子日後可能會因為缺乏歸屬感與價值感,持續地用情緒來攻擊父母,或出現其他不當行為。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