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遊:「外八廟」的修建,都是當時清朝帝王政治活動的產物
梵宇大觀「外八廟」
承德避暑山莊的北面和東面,依次排列著十二座廟宇,像眾星捧月一樣,拱衛著避暑山莊,這就是有名的「外八廟」。它們和避暑山莊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初,其中的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被列入國家最高級別「4A」級旅遊景區這十二座廟宇是從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陸續修建起來的,前後經歷了67年。在山莊以北的山丘地帶有八座,自西而東的順序是羅漢堂、廣安寺(又稱戒臺)、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廟(俗名小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又稱新宮)、普寧寺(俗稱大佛寺)、普佑寺、廣緣寺。在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遠廟(俗稱伊廟)、普樂寺(俗成圓亭子)、溥善寺(俗稱後寺)、溥仁寺{俗稱前寺)。這些廟宇共佔地將近43萬平方米。
本來是十二座廟宇,為什麼稱為「外八廟」呢?它的來歷是這樣的:普佑寺是普寧寺的附屬廟,普樂寺、廣安寺、羅漢堂三座廟宇平時不駐喇嘛,直屬內務府綠營守護。其餘八座,隸屬於清廷直屬的理藩院管理,住有喇嘛,喇嘛的銀兩由理藩院撥發。因承德地處京師(一說古北口)以外,故稱「外八廟」。相沿成習,「外八廟」就成了這十二座廟宇的代稱。
「外八廟」的修建,都是當時清朝帝王政治活動的產物。每座廟宇,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記述著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廟內現存的碑刻和文物,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了清朝初年即康乾盛世時各族人民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情況,展現了我國各民族統、鞏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這些廟宇,都是喇嘛廟。清初,定喇嘛教為國教,對少數民族實行「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這些寺廟主要是團結蒙、藏王公貴族的活動場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達到了「備邊防,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收到了「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效果。因此,可以說,這些廟宇,是清代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象徵,也是抵禦外辱、戰勝民族分裂的歷史見證。
「外八廟」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們像一顆顆明珠,在塞外熠熠生輝,獨放異彩。這些廟宇,融匯了漢、滿、蒙藏民族的宗教建築藝術之長,集我國古代廟宇建築精華於一地,閃耀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光輝。這些廟宇的興建,把宗教特色和園林格局協調起來,把宗教和政治融合起來,形成了風格各異,總體又相互協調的龐大寺廟群,是中國罕見的梵宇大觀。
外八廟」的建築,裝飾華貴,外觀精美,富麗堂皇,氣勢雄偉,與避暑山莊古樸淡雅的宮殿建築形成鮮明對比。普樂寺的主體建築旭光閣,是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建造的,閣頂天花藻井龍鳳呈祥的圖案,雕工精細,造型精美,至今仍光彩奪目,具有很高的藝術值。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是班禪六世居住時講經的地方,吉祥法喜殿,是班禪六世的住處。這兩座殿的殿頂上覆蓋著黃色鎦金銅瓦,瓦片成魚鱗狀,殿簷前是如意鎦金滴水,魚鱗鎦金瓦和如意鎦金滴水共用頭等金葉15429兩8錢5分4釐。四條殿脊上,各匍匐著兩條金龍,在藍天白雲襯託下,金光閃爍,大有凌雲騰空之勢。這八條金龍,每條金龍都重一噸以上。
普寧寺內的主殿大乘之閣,內供一尊高達23.511米的木質觀世音菩薩像,全身重108.44噸。這尊大佛有42隻手,每隻手都拿著一件法器。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顯示了我國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普陀宗乘之廟,佔地22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有大小建築60多處。它是仿照西藏布達拉宮修建的,主體建築大紅臺,位於寺廟的後部,通高43米,四周群樓環抱,殿頂也用鎦金銅瓦鋪成,莊重肅穆,氣勢非凡。
這裡的座座廟宇,各具特色,涉足遊覽,漢式寺廟的凝重、端莊,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勝概,新疆伊犁廟的身影,都可盡收眼底。
皇家獵苑塞罕壩
塞罕壩(蒙漢混合語,意為美麗的高嶺)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南部是地勢較低的燕山山脈,山巒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東北部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塞罕壩景區面積842平方公裡,浩瀚的林區15.6萬公頃,草原8萬公頃,其面積之大,旅遊資源之全,居全國森林公園之首位。這裡原是清朝設置的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北巡時,在現今圍場縣一帶的地方設置了木蘭圍場。當時圍場的總面積有1萬多平方公裡,周環650多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