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會修建長城,為何清朝時期卻沒有修建?

2020-12-18 小靜評歷史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會修建長城,為何清朝時期卻沒有修建?

萬裡長城自秦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標識,早年秦漢王朝修長城是為了防備匈奴,明朝修長城則是為了防備蒙古。久而久之,長城不僅作為一個軍事設施,更成為一個特有的文化現象,還是把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隔離的分界線。

自清王朝的康熙時期開始,萬裡長城開始徹底失去兩千年來的軍事意義。康熙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歷代的漢族大一統王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防備塞外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並沒有徹底解除邊患。

於是,在對待塞外民族問題上,康熙帝總結前人的歷史經驗,實行將蒙古併入華夏文明圈的政策,創造性的將前朝用萬裡長城防備蒙古的思路改變為把蒙古作為大清帝國北部的萬裡長城。

一方面優待蒙古,時常聯姻,封賞不斷。一方面又嚴格控制蒙古諸王公和部族的力量。皇帝還時不時的去看一下這幫蒙古王公,檢驗一下忠心,活絡一下感情,順便起到督策作用,防止有人做大。

通過冊封和會盟,將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完全併入大清帝國版圖,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對於一心圖謀搞分裂的準噶爾蒙古,康熙帝及其後繼者雍正、乾隆則以堅決的軍事行動予以毀滅性打擊。當然,這離不開喀爾喀蒙古人的大力支持。

解決蒙古問題後,清王朝的北部國境線及華夏文明圈的最北環就推進到了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巴爾喀什湖一線,保證了清朝北段200多年的和平局面。可以說,清朝的時候,蒙古是被捏在手裡玩。既然如此,何必要耗費巨資,吃力不討好的去修長城。此外,修長城勞民傷財,在古代修這麼一個大工程不亞於當代修三峽,甚至更宏偉。財政人力都是負擔。

因為清朝時期,通過各種手段將盤踞在外蒙和新疆、蒙古人逐一收服,草原上再也沒有能與中央政府對抗的草原武裝了,修長城自然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性了。

清軍成長於東北關外,不像漢族政權覺得長城以外的地方就是荒蠻之地了,所以漢族政權強大的時候基本也不會去和遊牧民族爭奪那些草原地盤,都是引進人口或者長距離奔襲擊潰對方然後再退回長城內,如果本著搶奪領土的目的,漢朝時代外蒙和西伯利亞就都是我們的了。

滿人不一樣,他們也算遊牧民族起家,能夠適應的生活環境比漢人要惡劣得多,外蒙新疆這些漢人不願意去的地方滿人可以,而且和遊牧民族的隔閡還少,所以也沒修長城去保護中原的意願。

以上幾點原因綜合起來,就導致了清朝時期沒有修建長城。你們對此還有別的看法嗎?歡迎討論分享。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怒批秦始皇修建長城:不僅勞民傷財,還一無是處!
    早在西周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而且,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長城上。只不過秦朝之前所修建的長城都被稱為「先秦長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 中國歷史上沒有修建長城的朝代只有三個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歷朝歷代都曾修建長城,如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秦國、趙國、燕國的邊境線上都曾修建過密密麻麻的長城,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北方匈奴實力已經大大增強,於是秦始皇就將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連接了起來,就成了我們常說的萬裡長城。
  • 明朝三次大規模,前後50多次來修建長城,為的是什麼?
    01引言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軍事工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到了秦始皇時期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建改造,尤其是明朝對長城的改造比較大,前前後後,一共對長城的修建工作多達50多次,並且一直存留到了今天。02初步改造明代是除了秦朝以外,對長城修建最為多的一個朝代。朱元璋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將元朝打敗,終於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
  • 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造價放在如今值多少錢?簡直難以置信!
    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造價放在如今值多少錢?簡直難以置信!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朝詩人張英的詩句。萬裡長城是在秦朝時期修建的,而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古時候,沒有先進的機械,所以基本都是靠人力。
  • 中國修建的長城真的有用嗎?西方學者一針見血:害慘了歐洲國家
    修築長城的作用一開始人們也紛紛好奇,為何歷代的皇帝都會出資修築長城?後來經過歷史文獻的調查才得知是各國為了防禦而建立的。眾所周知,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長城都是經過重新翻修的,真正古老的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壞。在那個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只能歷朝歷代去進行維護和修繕,自秦朝滅亡後,可以說每個朝代都適當地修建了長城,而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正是明朝所修建的長城遺蹟。
  • 歷代皇帝修繕長城,為何康熙要將長城拆了?目的是什麼?
    歷代皇帝修繕長城,為何康熙要將長城拆了?目的是什麼?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從戰國時期中原內部的王朝已經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外族少數民族的入侵。而等到清朝時期,更是將以前各個國家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統一性的對北方匈奴的防禦體系。而等到後來的朝代之後,更是不斷的加固於長城。但是等到康熙上位之後,卻提倡要將長城給拆了。為什麼之前的一些朝代都在想盡辦法要修繕長城,而等到康熙當上皇上之後卻要將長城給拆了?畢竟長城也是一個十分浩大的軍事工程,如果真的將其拆了肯定也會勞民傷財,所以後來也就象徵性的拆掉了幾個關口。
  • 康熙:我朝不修長城 那麼東北版的長城柳條邊是怎麼回事?
    清朝是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也是少數民族建立起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說到清朝就不得不提康熙帝,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康熙三十年,清朝鎮守古北口的總兵蔡元,向朝廷請行修築長城。康熙皇帝予以拒絕: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 為何秦始皇不北伐匈奴反而耗費大量人力去修建長城?原因只有一個
    為何秦始皇不北伐匈奴反而耗費大量人力去修建長城?原因只有一個有句話叫做「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又被稱為萬裡長城,它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 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 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外來侵略,為何有人說害了歐洲?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也是中國古建築的代表。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就開始修建長城,準確的來說是繼續修建,因為早在燕國,趙國就開始修建長城,秦始皇只是將他們修建的連接起來。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外來侵略,為何有人說害了歐洲?
  • 印度效仿我國修建長城,百年時間修建36公裡,來看看有幾分相像
    印度在各方面都想跟中國做比較,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已經開始了,就比如他們為了趕超中國,在古時候修建了一條長城,大家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幾分相像呢?說起中國的文化傳承不得不提的就是秦朝時期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他的功過後世也是褒貶不一,不過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工程奇蹟,比如說秦始皇陵、萬裡長城等等,其實最早的時候,萬裡長城出現在周朝時期,後來經過多次修繕,一直到秦始皇時期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 皇帝東巡、公文傳遞、官員調任都走這條路——清朝修建大御路縮短...
    走到盛京城西的永安橋旁,28歲的清朝皇帝康熙停下了腳步。遠處,盛京城已依稀可見。這座由其祖先選址並營建的陪都此刻春意盎然,籠罩在一片淺綠之中。  300多年後的今天,這座當年康熙、乾隆、嘉慶等多位清朝皇帝走過的石拱橋依然矗立原處,只不過橋下的河水早已乾涸,春日的柳絮鋪滿了河床,白茫茫一片。而作為連通北京到瀋陽、清朝皇帝們多次往返的「大御路」,則被歲月衝刷得幾無痕跡,只留下了文獻資料裡的文字印記。
  • 紫禁城等於100個足球場,歷史上誰修建的?皇帝看不上的人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皇帝是最重要的,那麼對於皇帝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呢?小博看來只有一件事,不是什麼美女或者金錢,而是皇權的穩定,與皇權穩定最有關係的只有皇位的更迭和皇帝的都城,今天小博先和大家說說這個皇帝的都城。
  • 長城用了近2000年,為何到了清朝就失去了作用?清朝沒啥邊患問題
    大禹反其道為之,不再修建高高的堤壩,而是將堵改成了疏,最終緩解了多年的水患,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日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堵不如疏。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未必就是最好的辦法,順勢而為,或許才有奇效。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一直沒有解決的北方邊患問題,到了清朝能夠很好地解決了。
  • 古代沒有水泥,那長城是如何修建的?不用水泥,怎麼砌牆?
    水泥是在公元18世紀的時候由英國人發明的,水泥進入中國以後,被稱為「洋灰」,1889年,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近代化的水泥廠,就叫做「啟新洋灰廠」。那麼在水泥發明之前,中國人用什麼來建造房子呢?沒有使用水泥的修建的萬裡長城為什麼用推土機也難以推到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修建城牆的建造材料。
  • 長城不是秦始皇修建的嗎?《大秦賦》第28集蒙驁為何會提到長城
    齊國長城修築時間同樣很長,大約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先後歷時170餘年。《齊記》有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正義》引《括地誌》則載,「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歷太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川,即西南兗州博城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考《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則齊有長城久矣。」
  • 中國萬裡長城延續千年,英國也有120公裡「長城」,保護羅馬400年
    中國有萬裡長城,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修建,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讓蒙恬在六國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裡」的規模,雄偉盤踞於崇山峻岭之間。無論哪個朝代修建的長城,都有相當一部分跟400毫米等雨線重合。
  • 修建萬裡長城,歷時近2000多年,20多個諸侯國家參與才建設完工
    萬裡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的防禦性工程。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開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延續不斷地修築了近2000多年。到了戰國時期衛國、趙國、燕國等都在自己的國界上修築了長城,用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
  • 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人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多的共同點到了清朝這裡就不再靈驗。《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清朝卻還沒有分裂,就已經宣告滅亡。不過,金一南教授認為,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期間的12位帝皇,他們中並沒有一個是昏君。
  • 印度效仿中國修建長城,百年時間修了36公裡,來看看有幾分相像
    印度一直在中國看成是自己的競爭對手,無論什麼方面都要跟中國比較,我國的長城被全世界公認為是建築的奇蹟,印度那邊也不服輸,自己造了一個「世界第二」的長城,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座「長城」吧!印度的「長城」其實就是昆巴哈爾堡,雖然這座建築十分地精美,遠遠望去好像一隻睡臥的棕熊,但是與我們猶如盤踞的龍的長城還是有些距離的。但從歷史悠久程度來看的話,昆巴哈爾堡迄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八達嶺長城,是明朝時期朱元璋修建的,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完成了這項創舉。
  • 長城為何千年不倒?因為秦始皇用了一種東西修建,至今無法模仿
    歷史上很多詩人都曾寫下讚美這一偉大工程的詩句,同時也感嘆過建築萬裡長城時中國人民為其付出的心血,同時也批判了秦始皇的殘暴不仁。秦始皇有功亦有過,萬裡長城的建立歷經兩千年依然巍然聳立,秦始皇憑藉什麼來支撐萬裡長城永不倒的呢?長城開始建造的朝代不是秦朝,實際上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在建造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