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其實長城的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而且,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長城上。只不過秦朝之前所修建的長城都被稱為「先秦長城」。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艱難。不過,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據《新書·過秦》記載:「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長城的軍事作用之強大。
秦始皇時期所修築的長城,是在燕趙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從此以後,長城,便成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其實,如果把修建長城所用的石頭,來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城牆,那這城牆的長度可以繞地球一圈。由此可見,長城的工程之浩大,絕無僅有。
不過,長城作為一項具有完整防禦體系的工程,而且是把阻止、據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於一體的線式防禦工程建築物。它並不是由單獨的城牆構成的,而是由關隘,城牆,城樓,烽火臺等構成的。
長城作為有效抵禦北方少數民族進犯的有力武器,在歷朝歷代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歷朝的皇帝都會在原來萬裡長城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修築,以發揮長城的作用。可在漫長的歷史中,卻有一位皇帝不屑於修築長城,還認為修建長城並沒有什麼用,這位皇帝,便是清朝的康熙帝。
清朝時,蔡元向曾提出過修築長城,可康熙表示不同意,他的上諭中提到,各朝各代都有修築長城,可是依舊有戰事。而且明朝末年,太祖長驅直入,明軍該莫能當。因此,康熙認為,只有民心悅才能邦本固。而且,修築長城對百姓而言,有害而無益。也正是由於康熙的這個上諭,清代成了中國古代基本上不修長城的一個朝代。
在康熙看來,他寧可去修築一座無形的「民心」長城,而讓有形的磚石長城自行損壞;也不願「興工勞役」,不願「養兵分守」,因此才讓廣大農民休養生息,將錢投入建設,發展生產。由此,康熙沒有修築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