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修繕長城,為何康熙要將長城拆了?目的是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戰國時期中原內部的王朝已經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外族少數民族的入侵。而等到清朝時期,更是將以前各個國家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統一性的對北方匈奴的防禦體系。而等到後來的朝代之後,更是不斷的加固於長城。但是等到康熙上位之後,卻提倡要將長城給拆了。為什麼之前的一些朝代都在想盡辦法要修繕長城,而等到康熙當上皇上之後卻要將長城給拆了?畢竟長城也是一個十分浩大的軍事工程,如果真的將其拆了肯定也會勞民傷財,所以後來也就象徵性的拆掉了幾個關口。而康熙皇帝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原因還是有很多的,首先清朝的統治者就是來源於關外,長城有一部分意義上就是抵禦向滿族這樣的少數民族入侵中原。而現在他們已經成功的控制了中原土地,所以這樣一個用於抵禦自己的物品留著也並沒有什麼意義了。第二點就是當時清朝統治的領土在長城以外也要擴展了很大的地盤,所以長城的存在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了,已經成為國家內部的圍牆,根本沒有必要再讓其存在著。另外一點就是為了彰顯自己希望滿漢能夠相互接納的一種心理,從而排除民族之間的相互仇視,希望大家能夠融合在一起,於是象徵性的就需要將長城給拆除。
其實北方的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最頭痛的一個問題,即便在戰國時期匈奴的問題已經經常騷擾那些身居北方的國家,而且百姓也經常被搶奪去。而當時比較有效的一個手段就是修築長城,於是各個國家紛紛在邊境線上修建了一段長城,用來抵禦匈奴人,在一定效果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即便當時中原各國每天爭來鬥去,但是大家還是有著一致的敵人就是胡人。等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北方匈奴的問題讓他非常頭痛,後來他就連接了之前幾個國家之間的長城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防禦體系。
當時長城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段時期內也保證了內部民族的安全。但是等到西晉王朝的時候,由於當時各個民族已經遷到中原內地,不斷的生產發展,所以他們也開始在城牆內部發生了動亂。一直等到隋唐時期,才穩固了漢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所以等到唐宋時期,都有過對長城的一段修繕。而等到南宋的時候,由於軍事實力比較落後,所以一直也就被排擠在長江以南,長城也就一直控制在北方民族的手中。一直發展到明朝以後,才再次將北方的遊牧民族趕出了中原地區。而且明朝也在統治穩固之後,就開始加急修繕了長城。
康熙皇帝登上長城的時候,他說長城自從秦朝修築以來,每個王朝都曾經加強修繕,始終沒有抵禦住北方民族進入中原。等到明朝末年我們大清帝國的祖先仍然鐵蹄踏過了長城,統治了中原。所以這樣的一個軍事防禦措施,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大清帝國的軍隊打入明朝內部以後戰無不勝,所以長城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很重要。而最重要的事情就在於君主如何對待老百姓,如果可以得到百姓的支持,自然也就是很強大的一道防禦體系。所以保護國家並不是通過修繕類似於長城這樣的軍事防禦體系。而是得到百姓們的認可和支持,國家也就自然可以保護。
康熙也正是意識到了維護國家統治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他也就覺著長城根本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就下令拆除。畢竟此時自己的領土已經達到了外蒙,而長城無非就像自己家裡面的院牆一樣。而且長城存在著,它就是漢人一種精神的寄託,會讓漢人覺著自己已經被北方民族統治,根本不利於清朝長期的在中原地區穩固發展。所以康熙要做的不是保護長城,而是破壞長城所在的意義,於是他就象徵性的將長城給拆除了一段。
其實縱觀歷史各代,長城的確起到了一定的防禦效果,不過總體的來說還是需要國強軍強外族才不會入侵。比如漢武帝時期將匈奴趕到了封狼居胥,自然他們也就不敢南下牧馬。只是一直靠著不停的防禦的話,他們遲早還會發展起來,所以長城只是一種消極的防禦措施。如果把修長城的錢用於改善民生方面,國家內部則會更團結。您認為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清實錄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