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修繕長城,為何康熙要將長城拆了?目的是什麼?

2020-12-18 婧珍談歷史

歷代皇帝修繕長城,為何康熙要將長城拆了?目的是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戰國時期中原內部的王朝已經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外族少數民族的入侵。而等到清朝時期,更是將以前各個國家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統一性的對北方匈奴的防禦體系。而等到後來的朝代之後,更是不斷的加固於長城。但是等到康熙上位之後,卻提倡要將長城給拆了。為什麼之前的一些朝代都在想盡辦法要修繕長城,而等到康熙當上皇上之後卻要將長城給拆了?畢竟長城也是一個十分浩大的軍事工程,如果真的將其拆了肯定也會勞民傷財,所以後來也就象徵性的拆掉了幾個關口。而康熙皇帝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原因還是有很多的,首先清朝的統治者就是來源於關外,長城有一部分意義上就是抵禦向滿族這樣的少數民族入侵中原。而現在他們已經成功的控制了中原土地,所以這樣一個用於抵禦自己的物品留著也並沒有什麼意義了。第二點就是當時清朝統治的領土在長城以外也要擴展了很大的地盤,所以長城的存在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了,已經成為國家內部的圍牆,根本沒有必要再讓其存在著。另外一點就是為了彰顯自己希望滿漢能夠相互接納的一種心理,從而排除民族之間的相互仇視,希望大家能夠融合在一起,於是象徵性的就需要將長城給拆除。

其實北方的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最頭痛的一個問題,即便在戰國時期匈奴的問題已經經常騷擾那些身居北方的國家,而且百姓也經常被搶奪去。而當時比較有效的一個手段就是修築長城,於是各個國家紛紛在邊境線上修建了一段長城,用來抵禦匈奴人,在一定效果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即便當時中原各國每天爭來鬥去,但是大家還是有著一致的敵人就是胡人。等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北方匈奴的問題讓他非常頭痛,後來他就連接了之前幾個國家之間的長城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防禦體系。

當時長城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段時期內也保證了內部民族的安全。但是等到西晉王朝的時候,由於當時各個民族已經遷到中原內地,不斷的生產發展,所以他們也開始在城牆內部發生了動亂。一直等到隋唐時期,才穩固了漢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所以等到唐宋時期,都有過對長城的一段修繕。而等到南宋的時候,由於軍事實力比較落後,所以一直也就被排擠在長江以南,長城也就一直控制在北方民族的手中。一直發展到明朝以後,才再次將北方的遊牧民族趕出了中原地區。而且明朝也在統治穩固之後,就開始加急修繕了長城。

康熙皇帝登上長城的時候,他說長城自從秦朝修築以來,每個王朝都曾經加強修繕,始終沒有抵禦住北方民族進入中原。等到明朝末年我們大清帝國的祖先仍然鐵蹄踏過了長城,統治了中原。所以這樣的一個軍事防禦措施,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大清帝國的軍隊打入明朝內部以後戰無不勝,所以長城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很重要。而最重要的事情就在於君主如何對待老百姓,如果可以得到百姓的支持,自然也就是很強大的一道防禦體系。所以保護國家並不是通過修繕類似於長城這樣的軍事防禦體系。而是得到百姓們的認可和支持,國家也就自然可以保護。

康熙也正是意識到了維護國家統治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他也就覺著長城根本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就下令拆除。畢竟此時自己的領土已經達到了外蒙,而長城無非就像自己家裡面的院牆一樣。而且長城存在著,它就是漢人一種精神的寄託,會讓漢人覺著自己已經被北方民族統治,根本不利於清朝長期的在中原地區穩固發展。所以康熙要做的不是保護長城,而是破壞長城所在的意義,於是他就象徵性的將長城給拆除了一段。

其實縱觀歷史各代,長城的確起到了一定的防禦效果,不過總體的來說還是需要國強軍強外族才不會入侵。比如漢武帝時期將匈奴趕到了封狼居胥,自然他們也就不敢南下牧馬。只是一直靠著不停的防禦的話,他們遲早還會發展起來,所以長城只是一種消極的防禦措施。如果把修長城的錢用於改善民生方面,國家內部則會更團結。您認為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清實錄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為何不修長城?原來如此!
    中國的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條件下,古人以人力在高山峻岭上修築了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6700公裡長的世界奇觀,蜚聲海內外,令世人為之驚嘆。(中國規模浩大的長城,蜚聲國際,令世人為之驚嘆。)
  •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會修建長城,為何清朝時期卻沒有修建?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會修建長城,為何清朝時期卻沒有修建?萬裡長城自秦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標識,早年秦漢王朝修長城是為了防備匈奴,明朝修長城則是為了防備蒙古。久而久之,長城不僅作為一個軍事設施,更成為一個特有的文化現象,還是把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隔離的分界線。自清王朝的康熙時期開始,萬裡長城開始徹底失去兩千年來的軍事意義。康熙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歷代的漢族大一統王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防備塞外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並沒有徹底解除邊患。
  • 康熙皇帝怒批秦始皇修建長城:不僅勞民傷財,還一無是處!
    ,其實長城的由來已久。不過,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據《新書·過秦》記載:「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長城的軍事作用之強大。秦始皇時期所修築的長城,是在燕趙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從此以後,長城,便成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其實,如果把修建長城所用的石頭,來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城牆,那這城牆的長度可以繞地球一圈。
  • 萬裡長城萬裡空,康熙下令不修長城,長城真沒有任何防禦價值嗎?
    看過大型歷史劇《康熙王朝》的朋友肯定對康熙巡視長城,無意中發現張廷玉詩句那一幕印象深刻。這首詩一反常態,沒有像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那樣歌頌長城的功德,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長城進行思考,一句「百世英雄百世夢,萬裡長城萬裡空」直接表明對長城真正的看法。長城真正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要說明的是長城有防禦價值,並且在古代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發揮了一定作用。
  • 康熙皇帝拒絕修長城,選擇主動出徵,事實證明了他的遠見
    在修繕長城的朝代中更是以明朝為最,我國現存的古長城也大都是明朝時修繕的。而作為明王朝後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卻沒有選擇繼續修繕長城。康熙大帝為何沒有選擇與前朝一樣修繕長城,而是拒絕修繕長城,這使人們對於康熙帝這一舉動大感好奇。
  • 國家文物局稱歷代長城共21196千米 分布15省區
    歷代長城 總長21196.18千米分布於15省區 認定長城遺產43721處 北京部分長城未開放段開始修繕萬裡長城到底有多長?我國歷代長城都分布在哪些省份?長城分布於15個省份另據介紹,我國認定長城分布於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記者了解到,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公布歷代長城數據。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將編制完成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實施重點段落的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全面排除重大險情,基本解決長城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
  • 中國歷代長城總長21196.18千米 分布在15個省份
    我國歷代長城都分布在哪些省份?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公布我國調查、認定的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在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15個省份。  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舉辦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成果發布會。
  • 康熙:我朝不修長城 那麼東北版的長城柳條邊是怎麼回事?
    說到清朝就不得不提康熙帝,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頗有作為,雖然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屬於後繼之君,但做的很不錯,是一位很厲害的守成之君。甚至被部分人稱之為千古一帝,當然這部分人代表不了全部人,稱之為千古一帝也的確吹噓過頭了,但也可以側面說明康熙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 慕田峪和八達嶺長城有什麼不同?慕田峪和八達嶺長城哪個風景更好
    八達嶺長城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其後每個朝代的每個國家都會相互防守也來修繕,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始了系統的連接和修繕,直至明朝最後的完善,歷時2000多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長城。長城好多地方都損毀較為嚴重,但是從山海關到嘉峪關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也較完整。一般在北京遊覽長城,最為著名的當屬「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了,那麼今天小米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八達嶺段和慕田峪段各有什麼特色,適合什麼人群遊覽。
  • 身為中國人你必須知道的事:長城的長度,故宮的面積,歷代的皇帝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瓜:身為中國人你必須知道的事:長城的長度,故宮的面積,歷代的皇帝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駐紮中國的,都需要了解本土的知識,這是對本土的尊重,而中國的這幾件事你一定要知道。長城的長度是21196.18千米,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4.43千米,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是-154.31千米,長江約6300千米,黃河約5464公裡,京杭大運河約1797
  • 康熙為什麼覺得「萬裡長城萬裡空」,長城的防禦價值沒有用嗎?
    長城其實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所以也是中原王朝抵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正所謂長城即邊界。 中原王朝的兵鋒即便越過長城,更多也只是出於自衛反擊的目的,拿下的土地也多以羈縻的形式加以管理,並非實際控制。而且長城綿延數千裡,分兵駐守,反而稀釋了防禦力量。
  • 長城只是中原王朝的心理安慰?——無長城,不中華!
    廣州城殘存的明城牆(攝影孤城)作為前沿陣地的廣州、上海率先展開「拆城」,《真相畫報》第五期還闢出專欄對此大加讚賞,並順勢拎出了長城:「城垣之宜拆…而我中國最古最大者,莫如長城,…則長城亦在必拆之列矣。」
  • 保護「野長城」,建議遵循三大原則
    帖子稱,遼寧綏中的「小河口長城」被人「用砂漿抹平了,原本殘缺的垛口牆等都被抹平了,野性十足的長城成了被硬化的『路面』。」當地文保部門隨即回應,此次對小河口長城的修繕屬於「搶險工程」,其方案從設計、批覆、工程監理,以及竣工驗收,全部合理合法。此說一出,非但沒有平息網友質疑之聲,反而引起更大爭議。由此,我們不禁要問,在保護「野長城」等歷史建築時,究竟難在哪裡,又應遵循些什麼原則呢?
  • 別讓長城湮沒在歷史中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是世界十大奇蹟之一。
  • 箭扣長城東段修繕工程通過竣工初驗
    北京文旅資訊【箭扣長城東段修繕工程通過竣工初驗】日前,箭扣長城東段(三期)修繕工程(123號—130敵臺及邊牆)通過了竣工初驗,意味著馬上可以進行最終的竣工驗收了。相比二期,三期「最小幹預」原則貫徹得更徹底,在確保文物、人員安全的前提下,長城歷史演變信息得到較好保留,有險無驚、野趣依舊。
  • 長城在歷史上作用巨大,為何康熙帝和唐太宗會放棄修長城?
    但是為什麼李世民卻覺得長城的作用不大呢?而且在我國歷史上不僅僅只有李世民一個人覺得長城沒有用,還有一個人覺得長城一點作用都沒有,甚至在他們在位期間幾乎都要荒廢了長城。那就是康熙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認為長城沒有啥作用。
  • 文物部門:歷代長城總長21196千米
    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工作的基本情況,經調查認定,中國境內歷代長城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歷代長城分布於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3個縣域內,包括牆體10053段,壕塹1762段,單體建築29507座,關堡2210座,相關設施189處,共計43721處。
  • 領略長城雄風不一定要去北京,萬裡長城主體其實在這裡
    長城最早由孤立的堡和臺發展而來,周幽王用來戲諸侯的烽火臺便是長城的前身,由於這些建築物能夠起到良好的防禦作用,在禦敵保衛戰中必不可少,進入戰國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當時,諸侯各國紛紛自築長城,抵抗外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增修了許多新的段落,從而形成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的萬裡長城。自秦以後,歷代帝王都對長城進行了維修和增築,其長度早已超過了萬裡。據統計我國目前有16個省、市保留了長城的遺蹟,總長度達10萬裡。不過,秦長城久已頹圮,現今人們有口皆碑的長城,其實是明長城。明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
  • 大型通志《中國長城志》編後:長城是什麼
    而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組織編纂的《中國長城志》,則是第一部全面展示中國長城的專志,是全面記述長城的大型史志體學術著作,填補了中國長城長久以來有實體無志書的空白,改變了長城研究分散零碎的情況。該書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七種體裁,對長城學各分支學科進行系統的研究,為長城學在學界的建立、發展和深入提供借鑑,也為長城學在大眾中的傳播普及貢獻了力量。
  • 旅遊景點被「各種塗鴉」,慕田峪長城有一個辦法,老外也稱讚
    北京著實是個擁有故事的地方,這裡一座故宮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統治,送走了最後一位皇帝,末代皇帝傅儀。這裡還有一座長城,如果從出具規模開始算起,恰好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傑作,後來歷代皇帝不斷修繕、擴建用來抵禦外敵的軍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