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大型歷史劇《康熙王朝》的朋友肯定對康熙巡視長城,無意中發現張廷玉詩句那一幕印象深刻。
這首詩一反常態,沒有像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那樣歌頌長城的功德,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長城進行思考,一句「百世英雄百世夢,萬裡長城萬裡空」直接表明對長城真正的看法。
長城真正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首先要說明的是長城有防禦價值,並且在古代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很明顯,一個朝代能否抵禦住遊牧民族南下並不是依賴一條看似雄偉的長城,而是看這個朝代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朝在原先長城的基礎上擴建修繕的。明朝初期,永樂大帝可以重鎮漢家雄風,跨長城驅千裡,痛擊阿魯臺。
即使在《明實錄》中滿篇劣跡的明武宗也能遠盾千裡,在遊牧民族面前耀武揚威。
而叩門天子朱祁鎮時期卻淪為階下囚美名其曰「天子被狩」,朱載坖時期韃靼俺答竟能跨過河套,直逼京師,在外圍燒殺搶掠,最後逼迫明朝開放邊關貿易,美名其曰「俺答封貢」。
1644年清軍入關之前還有五次入關行動,嚴重的時候竟然直接進入山東,刃藩王,掠物資,俘獲大量人口出關。帶領這些物資和人口在蘆(盧)溝橋上大搖大擺的渡河十天,沿途明軍和前來勤王的軍隊竟然沒有一個敢出城阻擊一下。
取長城精神,棄長城思維
這些時候長城的作用何在?所以說長城真正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長城真正發揮的作用不過相當於高速公路上的一條減速帶而已。明朝的長城不僅沒有抵禦住遊牧民族的南下,反而把自己的領土疆域牢牢的框定在長城之內,更喪失了開疆擴土的武力精神,只能用一句「天子守國門」自我安慰。
康熙曾經下令清朝後世之君永遠不得修長城,其實這和康熙時期下令清朝只減賦永不加賦一樣,提前為天下百姓吃了一個定心丸,把歷朝歷代受苦受難的蒼生從長城這項大工程中解放出來,頗有一番收買人心的味道。
清朝沒有必要大修長城
同時,古代大修長城主要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明朝大修長城是為了抵禦蒙古族南下,而皇太子時期蒙古帝國的最後一任大漢就已經臣服清朝,當察哈爾林丹汗的兒子雙手奉上傳國玉璽時蒙古帝國便永遠消失,蒙古各部落已經變成一盤散沙。
常言道,明修長城清修廟,清朝幾代人通過滿蒙聯姻,二者利益已經融為一體,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勞民傷財的大修長城遠遠沒有在避暑山莊和蒙古親王把酒言歡聯絡關係來得輕巧。
其實說清朝沒有修長城也是不準確的,康熙之後還是對長城進行了些許修繕,只是沒有像明朝那樣用舉國之力就為打造一條防禦遊牧民族南下的城牆。
長城真正的作用依賴於國家的強弱
可以看出,清朝沒有必要重新修繕已經合格的長城,而長城能不能抵禦住遊牧民族的入侵和長城本身的關係並不大,長城已經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主要還是看這個朝代的整體實力。
如今,長城已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們在國際上打出的一張響亮名片,長城代表著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捍衛領土的決心,已不再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