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的防禦工事,長城到底防住了啥?為什麼長城坑苦了歐洲人

2020-12-23 酒熟梅子青

作為我國標誌性建築之一,民間流傳「不到長城非好漢」這麼一句話,也入選最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在2007年之前,世界七大奇蹟中是沒有中國的萬裡長城的。世界新七大奇蹟於2007年7月7日才在葡萄牙公布最新排名,在這次排名中,中國萬裡長城穩居榜首,正式進入世界奇蹟的行列。

與中國萬裡長城並列的其他六項奇蹟分別是:

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裡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義大利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

日本曾經評論長城「大而無當」,意思就是雖然宏偉,但是卻沒什麼實際性用途。而西方學者對長城的態度和日本截然相反,他們更多對長城表現出認可的態度,不論是從建築工藝還是軍事價值上,長城都被西方人認為是世界級的瑰寶級作品。而且西方學者曾經稱:「長城的建立,不僅僅是幫中國抵禦了外敵,而且還曾經讓歐洲陷入了水深火熱」。

這是怎麼回事?我國古代修建長城,初衷是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怎麼會給歐洲帶來了困擾?這就得好好講一講長城的作用和意義了。

長城的修建

從戰國時期,燕趙秦開始修建長城,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低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其實換句話講,就是在山上修一個城牆是一回事。對於抵抗匈奴這件事,長城貢獻絕對是卓越的。春秋戰亂時期,中原戰爭不斷,但是北方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沒有越過長城來入侵中原過。長城的存在,讓他們連趁亂入侵的機會都沒有,從這一方面來說,長城絕對是一項效果非常顯著的防禦工事,所以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防禦軍事」。

長城總長度2.1萬千米,其中明長城總長度8800多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長度1萬多千米。這還不算完,根據文獻記載,自從長城開始建立後,有20多個諸侯國家曾經參與過修建,如果把各個時代修建的長城疊加起來,長度估計要超過10萬千米。

可是常人對長城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長城是一個「純粹的圍牆」,只負責把入侵者攔在圍牆外面就可以了。那你就把長城想的太簡單了,長城攔住入侵者,靠的可不僅是高度。

長城高度無非7米,靠什麼攔住入侵者

長城修建前,入侵中原的主要是北方的騎兵,就是我們口中的匈奴鮮卑之類的遊牧民族。長城平均高度7米左右,這對於城牆來說一點也不高。其實遊牧民族,只要拋棄了戰馬,強行攻上這樣一座城牆是輕輕鬆鬆的。

就是這麼一座才7米高的城牆,是怎麼在上千年裡抵禦匈奴進攻的呢?其實長城的防禦能力,絕對不是城牆高度這麼簡單。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最大能力,是因為它構建了一個【長城防禦體系】。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修建長城後,每隔數米設立關隘,駐紮軍隊。長城不是一座空架子,背後是古代的軍事營地,負責偵查。現在我們在明長城的遺址上,能看到很多「小房子」,其實那就是古代軍隊的軍營駐地之一,裡面雖然沒有太大的軍隊規模,但是偵查個敵情,對抗一些小規模入侵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北方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最強的戰鬥力就是騎兵隊,如果丟棄戰馬翻越長城,那麼入侵力量就會大大降低,一個小小的軍營,也就把它們處理了。

另外,匈奴入侵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小規模,一種是大規模入侵。如果是小規模入侵,像剛才那樣拋棄戰馬,繞過巡防的士兵是簡單的,但是沒有了戰馬,遊牧民族在長城內註定很難長久作戰,也只能是進攻失敗。

那麼如果面對大規模入侵怎麼辦呢?還記不記得我們剛才講到的明長城的「小房子」,在這些小軍營裡除了武器裝備,最重要的其實是【烽火】。長城的烽火臺想必大家都見過。

如果鎮守長城的士兵,發現敵方有大規模入侵,自己駐紮的軍隊力量無法抗衡怎麼辦?那麼他們要做的,就是點燃烽火,向後方大部隊傳達信息,集結增援部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入侵的匈奴攻破了長城防線,打贏了長城上鎮守的士兵,那麼當他們筋疲力盡,彈盡糧絕的時候,突然就會發現:在長城後面已經有大批軍隊集結完成了,這時候退也不是進也不是,最終也只能面臨投降的結果。

就是這樣一座偉大的軍事防禦工事,除了抵禦了入侵,竟然還給歐洲帶來了大麻煩。

為什麼抵禦入侵的長城,會影響到歐洲

這個鍋,還真的和長城有一點關係。我們知道,北方的遊牧民族,資源比較稀少,正常年間還算能勉強自給自足。一旦發生天災,牲畜和農業都受影響的時候,他們就沒什麼資源了,這時候如果想活下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進攻中原,來搶點資源。

可是中原修建了長城,抵抗了匈奴南下,這條路被堵死後匈奴能怎麼辦呢?它們能做的只有去別的地方搶奪資源了。於是這時候匈奴眼看長城攻不破,乾脆去個遠的地方:這時候就開始西徵了。

不僅是西亞,連歐洲也沒能躲過匈奴的搶掠。這可就苦了當時的歐洲:人在家中坐,匈奴天上來!本來這麼遠的距離,歐洲和匈奴是八竿子打不著邊的,結果因為長城攔住了匈奴南下,匈奴就只好去折騰歐洲了。

所以西方學者才說:長城是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攔住了敵人,敵人竟然不惜千裡遠徵要來歐洲打仗了。

長城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秦漢時期死守長城,匈奴無法逾越一步。到了西晉,因為八王之亂使得長城失守,這才導致了悲劇發生。五代十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長城徹底變成遼國所屬,這也導致了兩宋時期深受外族侵犯。1644年滿清入關,也是因為吳三桂打開山海關,長城防守盡失。

長城對於世界的地位,絕對不是日本說的「除了大一無是處」,從軍事上來講,目前也沒有什麼能超越長城的防禦體系,想必對這件事深有體會的除了匈奴,就是歐洲人了吧。這樣一座千年建築,到現在依然屹立不朽,我不真的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長城僅7米8,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學者苦不堪言:反正把我們坑苦了
    ——《史記·匈奴列傳》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已經成為了我國的標誌性建築。而對於長城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我國古代人們的心血和智慧,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但是卻有很多人對他產生了質疑,日本人就評價其「大而無當」。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僅僅數米之高的長城到底防住了什麼?
  • 日本人說長城「除了大一無是處」,西方學者:你是沒吃過長城的苦
    長城的存在,讓他們連趁亂入侵的機會都沒有,從這一方面來說,長城絕對是一項效果非常顯著的防禦工事,所以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防禦軍事」。長城總長度2.1萬千米,其中明長城總長度8800多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長度1萬多千米。這還不算完,根據文獻記載,自從長城開始建立後,有20多個諸侯國家曾經參與過修建,如果把各個時代修建的長城疊加起來,長度估計要超過10萬千米。
  • 長城高度不足10米,它能防住啥?西方史學家:我們被坑慘了
    長城高度不足10米,它能防住啥?西方史學家:我們被坑慘了萬裡長城作為我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史上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長城從東到西綿延上萬華裡,在物資匱乏、科技落後的年代,憑藉人力修建如此巨大工程,著實令人嘆服。
  • 長城高度不到10米,它防住了什麼?西方歷史學家:把歐洲坑慘了
    如今,有許許多多的外國遊客為了欣賞長城之美,千裡迢迢來到中國。他們在來到長城之後,都讚嘆於長城之偉大,讚嘆於中國人之偉大。長城雖偉大,但許多參觀長城的人心中都有一個疑惑,長城高度不到10米,它防住了什麼?西方歷史學家:把歐洲坑慘了。有些長城看著高度並不高,大家都知道,長城在古代並不是一處景觀,而是用於軍事防禦的建築,那麼比較低矮的長城如何防住敵人的進攻呢?
  • 長城僅7米8,到底能防住啥?西方學者叫苦不迭:長城害慘了歐洲人
    唐朝人曾經說過:「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秦始皇所建立的長城帶給人們的福祉很多,最起碼抵禦了北方的敵人,不敢讓他們南下」。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久,「中國長城」到底有沒有真實的作用?
  • 長城僅7米8,究竟是怎樣防禦遊牧民族千年的呢?
    有句話叫「不到長城不好漢」,長城是我們國家的標誌。對長城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多數人認為這是我國古代人的心血與智慧,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但也有不少人對他提出質疑,日本人評價他為「大而無當」。那這是不是真的呢?僅僅幾米高的長城到底防住了什麼呢?
  • 7.8米高的中國長城,坑害了歐洲?為何西方學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長城的作用可是非同小可。這也讓現代的人們對長城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提出「長城的高度僅有7.8米,這麼矮的高度到底怎麼能防止敵人侵襲呢?」這些無知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長城是一座「退可守,進可攻」的地點,當時中原王朝比較衰弱的時候,長城便可做他們的防守點,但如果他們興旺的時候,長城也可以作為他們進攻點。
  • 世界五大最強防禦工事盤點:排名第一的沒有絲毫爭議
    因此,古代的帝王們總是熱衷於修建堡壘和城牆。這些防禦工事對帝國的命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外媒曾經評選過世界上五大防禦工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上榜的吧!  排在第五位的是以色列的馬薩達。馬薩達意為城堡,猶太人的聖地,位於猶大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巖石山頂,北距恩戈地約25公裡。城堡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
  • 萬裡長城萬裡空,康熙下令不修長城,長城真沒有任何防禦價值嗎?
    這首詩一反常態,沒有像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那樣歌頌長城的功德,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長城進行思考,一句「百世英雄百世夢,萬裡長城萬裡空」直接表明對長城真正的看法。長城真正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要說明的是長城有防禦價值,並且在古代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發揮了一定作用。
  • 長城高度不足10米,比古代普通城牆還低,如何能防住敵軍攀緣?
    長城的作用自然是抵禦敵人的入侵,但是長城城牆的高度只有十米,有的地方甚至不足十米,這樣的高度能防住敵人嗎?我們在古代戰爭片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敵軍前來攻城,直接往城牆上架梯子,然後往上爬,城牆上的守軍不停地往下射箭、扔石頭,但是到最後,敵人都藉助梯子爬上了城牆,城牆的高度少說也有八米,高一點的還有十五米,城牆都能爬上去,按道理說翻過長城也不是一件難事。
  • 萬裡長城東起點,虎山長城
    作為國門,長城選址虎山,確有軍事意義,佔據制高點,就是掌控了戰鬥的主動權,所以在虎山上建立長城順理成章。我就喜歡這斑馬條紋如果春秋來遊覽,建議不坐觀光車,走也就15分鐘。歲數大或帶小孩的注意,上山頂的路險,下山的路更險。
  • 萬裡長城:無百姓,不長城!無長城,不中華!
    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管是在中國舞臺上,還是在世界舞臺上,長城都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麼,古代帝王建造長城的目的是什麼呢?他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造長城的呢?人們都說「萬裡長城」,長城到底有多長呢?
  • 古代沒有鋼筋混凝土,長城還能傳承至今不倒,裡面到底有何秘密?
    眾所周知,長城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建築,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位列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潤之同志曾在《清平樂·六盤山》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很多詩人讚嘆過長城的巍峨宏偉,也有人感慨過修築長城時的不易。
  •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防禦工事
    說到軍事防禦工事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聞名世界的法國馬其諾防線。當然大家能記住它是因為它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我們中國也有一條軍事防線,千百年來一直環衛著華夏大地,這個防線想必大家都已經想到了,長城是的就是長城。
  • 康熙為什麼覺得「萬裡長城萬裡空」,長城的防禦價值沒有用嗎?
    長城其實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所以也是中原王朝抵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正所謂長城即邊界。 中原王朝的兵鋒即便越過長城,更多也只是出於自衛反擊的目的,拿下的土地也多以羈縻的形式加以管理,並非實際控制。而且長城綿延數千裡,分兵駐守,反而稀釋了防禦力量。
  • 古代沒有鋼筋混凝土,長城還能傳承至今聳立不倒,裡面到底有何秘密?
    眾所周知,長城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建築,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位列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潤之同志曾在《清平樂·六盤山》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很多詩人讚嘆過長城的巍峨宏偉,也有人感慨過修築長城時的不易。
  • 長城盡頭在哪裡?蒙古鐵騎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真實原因讓人吃驚
    萬裡長城,世界八大建築奇蹟之一,是中國古人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戰略屏障。長城延綿萬裡,但終有盡頭,萬裡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呢?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長城進攻中原呢?這樣長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嗎?
  • 長城高度僅7.8米,到底防住了什麼?西方學者:反正把我們害慘了
    最早有城牆的長城應該是公元前656年楚國修建的,用以防禦齊國的一座長城。後來齊、趙、燕等國也先後修建了。《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些前國留下的長城,大部分都下令拆除了。
  • 二戰歐洲5大著名防線,德軍的大西洋長城防線,長度是法國馬其諾防線...
    德國大西洋壁壘大西洋壁壘遺址大西洋壁壘,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德國修建,該防線自挪威北部海岸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裡,大多數地區僅僅只有海岸線一條防禦線。大西洋壁壘在歐洲所有國家的防線長度中排名第一,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託特組織、弗裡茲·託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蘇聯史達林防線史達林防線遺址史達林防線,前蘇聯1928-1939年耗巨資修建的綿亙千裡的防禦體系,是二戰時期蘇聯為抵禦德國入侵而建造。
  • 天津的長城,到底幾公裡?
    黃崖關城的建築特色鮮明,山上山下、城牆內外、泃河上下構成了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 。 如今的黃崖關長城更像是一位解甲歸田的將軍,除去巍峨莊嚴的盔甲,給人一份安穩與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