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城始建於秦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有人可能會疑惑秦長城現在還存在嗎?幸運的是,雖然歷經了2000多年的風雨摧殘,但是,秦長城依然還有現存的遺址,只是已經不多了。
秦長城的第一段由秦昭王建造,現在的臨洮還保有了一段秦長城遺址。而有關臨洮秦長城的起源,史料是這樣記載的:秦趙王時期,其母宣太后與義渠國首領有私情並育有兩子。但後來,義渠國首領被宣太后殺害,秦國派軍隊滅掉了義渠,並在此地修建了長城。
此外,臨洮長城遺址自西向東綿延近百裡,城牆、烽火臺等遺蹟保存完好,清晰可見,絲毫沒有受到歷史風霜的摧毀。而且,這段秦長城採用的是黃土混合碎石夯實,符合秦長城的施工模式。然而,除了臨洮的秦長城外,包頭還有一段秦長城。包頭的秦長城起於寧夏,經固陽延伸至河北。
包頭秦長城全長200餘裡,它建在山的一側,由石頭砌成,所以,保存得很好。此外,秦長城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是中國獨特的文化遺產。
其實,大家都知道,秦長城因首創性聞名,明長城因堅固聞名,而後人,卻經常將它們放在一起比較。
那麼,它們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我們先來看看兩者的相似之處,相似之處就是它們修建的原因,都是為了北方的和平。秦因匈奴而建長城,明因北方的蒙古而建長城。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秦長城與明長城的區別:
第一,明長城雖然借鑑了秦長城的建設模式,但是,由於其修建時的國界不同,路線不相,使得明長城的位置南移了很多。
第二,它們使用的建築材料不同,秦長城建於兩千多年前,大多數牆壁是用碎石砌成的,牆高一般在三米以下。而明朝長城東部的材料是石板和磚塊,西部是黃土,牆高一般在三米以上。
第三,明長城比秦長城長,秦長城最東是遼東,最西是臨洮,而明長城從嘉峪關一直延伸到朝鮮邊境。
第四,明長城上有烽火臺,秦長城則是在離長城不遠的地方搭建高塔。
第五,秦長城建於秦朝,明長城建於明代,比秦長城晚一千多年。
第六,秦朝只存在了幾十年,長城的實際作用有限,而明長城是駐軍將領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長城的實際作用更明顯。
綜上所述,秦長城與明長城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然而,秦長城歷史悠久,目前很難看到,現今的長城是1381年到1620年修建的,例如:建於明朝孝宗年間的北京八達嶺長城。此外,秦長城是匈奴南侵的產物,秦國花費了九年時間才將其修建起來。可以說,它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戰略要塞。
那麼,舉世聞名的秦長城,在歷史上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秦長城至少有三個積極的作用:
首先,自西向東的秦長城鞏固了北方的邊防,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遊牧民族向南入侵,保護了中原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
其次,秦長城的規模和氣勢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秦長城作為世界奇觀之一,現已聞名世界,是一個寶貴的人類歷史文化遺產。
最後,秦長城作為世界奇觀,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旅遊發展。
然而,秦長城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長城雖然維持了中原政權的穩定,但是,其建設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戰國時期,北方的燕、趙、齊等國都在邊境修建了防禦牆,目的在於防止外敵入侵。因為,這些牆比較長,所以,稱為「長城」。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他將燕趙等國修建的長城連接了起來,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長城,有幾萬裡長,歷史上稱之為「秦長城」。
此外,在古代雖然漢代和明朝的長城也起到了很大的防禦作用,但是,秦始皇擴建的長城卻開創了一個先例。此後的漢、唐長城和明朝長城都是仿秦長城而建,可是,長城卻不是秦始皇首創。其實,在戰國時期,燕、趙等國就修建了長城。
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在西部修建了長城,後來,秦始皇將其作為新長城的西部。此外,秦國和燕、趙北部的長城,在秦國成為統治者後加強了防禦和管理,使其發揮了更加有效的作用。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認為: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不易對付,於是,在陰山和大青山修建了一座新的長城。之後,新長城與舊長城相連,舊長城被稱為千裡長城,即後來的「秦長城」。因為,長城用了九年才建成,不僅徵收了大量的勞動力,更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這也促進了秦朝的滅亡。
現今,長城的軍事實用功能雖然在逐漸消退,但是,其文化精神的作用卻在不斷增強,不斷地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展示著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雄偉氣魄。而且,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還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地球和平的象徵。所以,全人類都將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益處。
參考資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明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