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一、孩子為什麼會有網癮?
1.與家長缺乏溝通與互動
溝通越少,家長對孩子了解越少,家長了解越少,對孩子越感覺無從下手,與孩子交流越難於找到交流點。
交流越少,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越遠越陌生。
家長心中,孩子是心頭肉,疼不夠,愛不完。家長心中,孩子就應該是學習狀態中,看到孩子玩一會兒,心中就急,忍不住就問:作業寫完了嗎?寫完了看看書,預習或複習,看電視能學到什麼?考試又不考看電視!玩手機除了毀眼睛,寫作業去吧~哦,作業寫完了,那就看書!
孩子此時心中多想聽您一句:歇歇吧孩子,咱們一塊逛逛公園吧?
孩子此時多想聽您一句:來,乖孩子,告訴我,你們學校又有什麼有意思的事?
孩子無從交流,無法得到心理上需要的,如果給孩子一部手機,孩子很容易迷戀手機網遊。
2.言必學習讓孩子缺少溫情感
家長與孩子交流,第一句不是問學習的事,第二句必然是學習的事,十句話裡八句話說學習說作業,另兩句話可能也是為問學習的事而作的「引言」。孩子需要的,家長沒說,孩子討厭提的,家長一日三提。
孩子對家長的感覺就是,在學校老師天天說學習,回家是換了個班主任,更是讓人心煩了。
心中煩惱無處訴,無人給排解;委屈無處訴,無人給安慰;心中迷茫無人訴,無人指點迷津……家,甚至不如學校。孩子來到家,想回學校,到了學校,又想回家。這種心理,請讀者想像一下,如果有部手機,孩子怎能不沉迷遊戲?!
3.缺少有意義的活動
除了學習,除了作業,孩子沒有很好的活動打發疲憊的休息時間,孩子只有睡覺或者遊戲。
去年,有個女學生,且叫她小玉,手機遊戲網癮較大。小玉有三個孩子,小玉是大孩子,小玉有個妹妹和弟弟。做為三代單傳的家庭,終於三胎有個兒子,小玉爸媽精力傾注到兒子身上的要是用在女兒身上的數倍。
小玉上初一,很文靜,爸媽除了問學習怎麼樣,其他基本上都不問。小玉受的批評多,讓幹的家務多,學習有耽擱,成績下降,爹一陣批,媽一陣吵,小玉便養成什麼都隱忍不言的性格。平常學習,作業之餘,空坐幹愣能一兩個小時。這樣的孩子,若是有部手機,很容易沉迷遊戲。
4.對新知識學不會,「學困型」孩子
孩子學習上因某一節課或幾節課沒有上心學習,課上聽不懂,課下學不會,作業抄答案。
結果,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對學習失去興趣,但是又沒有得到及時補救。
如果孩子能夠與家長很好溝通,把情況告訴家長,家長想辦法溝通老師,及時把「」斷層」部分補上,則情況好些。但是,現在的孩子,往往是不喜歡告訴家長,若是孩子手中有手機,很容易通過玩手機遊戲,尋求一時快感。
正如一個學生說:「手機遊戲可以給我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樂…」
有些孩子,幾個人聯網玩大型遊戲,更容易上癮。
二、如何把網癮少年變學霸少年
1.嚴禁學生帶手機等與學習無關的電子產品
手機對於無自制力的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學生學習壓力大,與家長溝通少,煩惱情緒無處排解,往往是通過玩手機遊戲來尋求心理安慰。今天一小時,明天一小時,時間久了,可能越來越依賴手機。有人寫文章《若想毀了一個孩子,就請給他一部手機》
2.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從傾聽孩子傾訴開始
上文小玉家長把孩子交給我,讓我了解一下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第一天,關於學習的事情,我什麼都不說,只帶著小玉玩各種益智遊戲;第二天,仍然只聊些學習之外的,玩些與學習無關的,與文化課學習沾邊的絕不提。
第三天下午終於忍不住了,問我:「老師,您為什麼不問我學習的事呢?……」
……
讓孩子主動給您談學習的事,聽孩子傾訴,家長做孩子的朋友。
……
小玉經過一個月的調整,這孩子把心中想的什麼,什麼委屈的事情都說了出來,老師了解了孩子的情況,與孩子家長溝通,家長做了很好的配合。又過半個月,孩子學習態度端正,活潑開朗,學習之餘也不再玩手機,僅在周末玩半小時手機。
學期末,小玉成績已由班級倒數上升到中等。
學年末,小玉成績已進入班級前十名。
3.豐富課餘生活,課餘時間趣味化
本人長時間跟蹤考察過一所學校管理情況,這所學校招收了很多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中招成績平均分300分左右,據調查,大部分孩子是因為沉迷手機遊戲如三國殤、王者榮耀、和平精英或者電腦遊戲英雄聯盟,耽誤了學習。
這所學校採用軍事化管理,他們的作息時間表安排非常緊湊,早晨操練從五點半開始,早飯後是列隊早讀,晚飯後安排有半小時操練。操練內容豐富,有軍體拳,有舞蹈,有太極拳等等。學生除了學習和操練,自己安排的「無聊時間」幾乎沒有。
4.家長陪讀和安排一對一補課相結合
孩子學習出現問題,通過孩子自己去處理這些問題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家長最好與學校老師結合,把孩子學習上出現問題的學科,通過課下輔導或補課重講,讓知識脫節部分銜接上。如果孩子屬於難管的、不自覺的那種,家長可通過一段時間的陪讀,幫助孩子步入正軌。
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轉發,歡迎提出批評改正意見!
歡迎評論區留言,請文明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