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咱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非春節莫屬了,而過年必不可少的文娛活動,首選就是看春晚。
春晚正式開辦於1983年,論規模、節目種類和質量,哪有任何綜藝節目比得了。
自開播起,春晚就受到老百姓的熱捧,而看春晚也逐步成為中國人除夕夜的傳統。2012年,春晚被正式認定為全球收看人數最多的晚會,牛。
播出近四十年,春晚為觀眾帶來了大量經典,不少至今都為咱津津樂道。
歌曲
1987年,臺灣歌手費翔又用《冬天裡的一把火》,點燃了整個舞臺。無論是歌曲動感的節奏、奔放的歌詞,還是費翔時髦的裝扮、瀟灑的舞姿,都令當時對流行文化接觸甚少的大陸觀眾眼前一亮,而這首歌也真像冬天裡的一把火般,紅遍大江南北。
進入九十年代,最經典的春晚歌曲當屬《相約九八》。
儘管這是一首偏向主旋律的作品,但歌詞卻頗有詩意,八分之十二拍的旋律創作,則帶來了更為豐富的節奏,加上那英、王菲兩大天后的演繹,一個高亢、一個輕盈,相得益彰,極為悅耳。
這首歌很快就在全國流行起來,傳唱度很高。多年後,經典綜藝《百變大咖秀》上,大張偉和沈凌還模仿致敬。
2006,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尓一家三口演唱的《吉祥三寶》,也令人印象深刻。其歌詞不僅朗朗上口,還採用了一問一答的新穎形式,加上孩子稚嫩的唱腔以及歌曲活潑的旋律,聽起來充滿童趣與新鮮感。
相聲
1984年,由馬季表演的《宇宙牌香菸》是為數不多的經典單口相聲。舞臺上,馬老以輕鬆、詼諧的語氣,向在場觀眾推銷香菸,別看他包袱抖得隨意,其內容卻是涵蓋了產品的包裝、宣傳、銷售策略等整個產業鏈,相當有章法。
由姜昆、唐傑忠表演的《虎口遐想》(1987年)也是公認的經典。它描述了一個年輕人掉進老虎洞後的各種自言自語、浮想聯翩。兩位相聲演員一逗一捧,將這個故事講的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不過,個人印象最深的還是1988年春晚上的相聲《巧立名目》。
它講述了一個官員用公款吃烤鴨的故事,整個內容荒誕不經、極盡搞笑之能事,卻異常犀利地抨擊了官僚腐敗。逗哏捧哏的配合也十分精妙,尤其是牛群扮演的官員,真是活靈活現,那句滑稽的「領導,冒號!」甚至一度成為流行語。
小品
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麵條》是春晚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
小品講述了主角陳小二為了演好角色,被導演要求一次次重複吃麵條的故事。陳佩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細膩地詮釋了這個滑稽的人物,他不僅表情生動多變,就連每次吃麵條的樣子都不一樣,展現出極佳的現場效果。他的精彩表現帶火了整個作品。
已故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與鞏漢林搭檔表演的《媽媽的今天》,也是不少觀眾很喜愛的小品。
兩位演員一老一少、一胖一瘦的反差萌搭檔,讓舞臺充滿了視覺喜感,趙麗蓉的表現更是特別出彩,那句利落的「探戈就是蹚啊蹚著走,三步一寸麼兩呀兩回頭」,也成為了熱門流行語。
1999,趙本山、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亦是公認的經典。
整個小品卻充滿娛樂性。趙本山與宋丹丹以戲劇化的表演,將農村人的樸實、單純,刻畫的喜感十足,期間臺詞則笑料頻出,有詩歌有歌詞,還創造了很多金句,如「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我這哪是鞋拔子臉,是正宗的豬腰子臉」、「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
這個小品不僅一推出就火遍全國,即便現在,B站上還有它的鬼畜視頻,可見受歡迎之高。
十年之後,趙本山又帶著徒弟小瀋陽、毛毛,打造了春晚歷史上又一個經典《不差錢》。整個文本充滿了趙本山式的幽默,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段子,如「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而他扮演的摳門大爺那句「這個可以有」,更是爆笑全場。
小品不僅成為當年現象級的爆款作品,也將扮娘娘的但很萌的小瀋陽送上一線明星。
舞蹈
2005年,殘疾人藝術團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舞蹈——《千手觀音》。
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身著精美奪目的服飾,以天衣無縫的高度配合,變化出美輪美奐的舞蹈陣型,整個場面光輝燦爛,並充滿神秘氣息,而站在首位的領舞演員邰麗華,面容端莊,神態高雅,又讓整個表演蒙上了一層聖潔的華彩。
節目巨大的視覺衝擊力,贏得了全國觀眾「激動、流淚」的評價,堪稱春晚史上最亮眼的舞蹈。
而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及王迪演繹的《雀之戀》,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舞蹈描述了一對熱戀中的孔雀,精美的編舞,將孔雀舞的動作精髓發揮到了極致,快慢變化的節奏又為其增添了現代感,配上優美的旋律、華麗的服飾以及精緻的舞臺布置,使得整個表演美如夢境,百看不厭。
《雀之戀》不僅被評為當年春晚最美的節目,也是楊麗萍在春晚的最後一次表演。
魔術
2009春晚,第一次有了魔術表演。
來自臺灣的魔術師劉謙,表演了三個近景魔術,習慣了傳統道具魔術的觀眾,對此感到萬分新奇,而他利落的手法、富有表現力的操作以及幽默的談吐,更是為表演加分不少。
節目立即爆紅,網絡上到處都是破解它的視頻,更有甚者因無法解密,執著的認為其搭檔董卿是個「託兒」,也一時成為笑談。
儘管有這麼多經典的節目令人懷念,但不得不說,近年來,春晚的口碑一直在走下坡路,觀眾們普遍感嘆:好節目少了。
這是為啥?創作力的匱乏。
最明顯的就是相聲,經典之作都集中在80年代,隨著馮鞏、牛群等老一輩藝人隱退後,這門藝術在90年代中期就沒落了,人才的凋零、創新的不足,讓相聲一蹶不振很多年,自然也無法向春晚輸送優質作品了。
雖然多年後,郭德綱又重振了這門藝術,但在創作力遠不如老一輩,相聲至今也未能再現在春晚的昨日輝煌。
小品也是一樣的道理,老一輩退去後,就靠趙本山撐場面,待到趙本山也退去,徹底就沒了人。
以前,春晚小品題材多樣,並能創作流行語,現在,春晚小品總是強行正能量,還整天抄網絡段子,前後猶如雲泥之別。
歌曲與舞蹈又何嘗不是如此?華語樂壇的蕭條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青年一代歌手的代表人物裡,還沒有人能接住上一代的班,傳唱度高的佳作更是少之又少,而舞蹈方面,邰麗華自《千手觀音》後再無新作,楊麗萍已經退休,新人又在哪裡?
至於魔術,倒是另一說。當時能火,也是天時地利人和,觀眾們普遍是圖新鮮,後來的春晚魔術,無論是劉謙的作品,還是其他人的表演,其實並沒什麼不好,只是大家已經審美疲勞了。
如今,距離下一個春晚也沒幾個月了,重溫經典的同時,還是希望春晚能越辦越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