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牛津城古雅、靜謐(mì)、純樸,素有「英倫雅典」之稱。這裡坐落著世界名校——牛津大學,城市與大學和諧地融為一體。
牛津大學不僅沒有校門和圍牆,而且連正式的招牌也沒有。大學中的三十多所學院建築散落在牛津城的各個街頭,樓房尖塔高低錯落、若隱若現。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分屬於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築流派。在牛津的街道上散散步,仿佛走回了往昔歲月,處處可以嗅到文藝典雅的氣息。
今天,我們就走入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基督教堂學院,一座在200年內產生了16位英國首相的學院。
學院內景
一走進學院,就看到了牛津大學最大的庭院——湯姆方庭。和歐洲很多學院的布局類似,庭院內鋪著草坪,中央有一個小池塘。池塘裡有一座精緻的小型噴泉雕塑——羅馬神話中眾神的使者墨丘利。
庭院右側有一座著名的鐘樓——湯姆塔,因塔內數噸重的大湯姆鍾而得名。大湯姆鍾是牛津大學聲音最洪亮的一口鐘,每天的21點05分會連續敲響101下,以紀念最初的101名學院人員,非常莊嚴。
古典的學院餐廳
基督教堂學院的餐廳古樸而精美——高挑的大廳,壯觀的屋頂,精美的畫作和彩繪玻璃……這些油畫中,不乏擁有百年歷史的作品,這是每屆畢業生送給母校的禮物,所贈送的畫作能被懸掛於此是很大的榮譽。
每年一次的新生入學歡迎晚宴、確定新生去哪個學院就讀的「分院」儀式、聖誕節晚餐等都會在這個大餐廳中舉行。
這間著名的餐廳還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宴會廳的取景地,哈利·波特和好友的很多計劃都是在餐廳用餐時靈光一現想出來的。
獨特的教堂式學院
走出餐廳,穿過古色古香的迴廊,就來到了學院中的教堂。
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所教堂式學院,其主體當然是教堂。學院教堂的建造耗時800多年,其施工難度和精美程度可見一斑。
教堂最大的建築特色在於內部的雙拱頂設計,這讓大堂顯得更加宏麗、壯觀。安裝於14世紀的大型窗格,為教堂營造了哥德式建築的輕盈感和空間感。
教堂內的聖壇旁,有名為聖凱薩琳之窗的彩色鑲拼玻璃窗,內容與《愛麗絲夢遊仙境》相關,吸引了大批書迷前來觀賞。書的作者查爾斯·道奇森(筆名劉易斯·卡羅爾)曾在這裡任教,受到院長女兒愛麗絲的啟發,創作出了這部兒童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牛津」名字的來歷
牛津城始建於10世紀,是泰晤士河的重要渡口。牛津,英文寫作「oxford」,「ox」譯為「牛」,「ford」譯為「淺灘、涉水而過」。泰晤士河和徹韋爾河在此地交匯,當時河水不深,用牛拉車即可過河,牛津由此得名。
這渡口,把一代又一代人,從愚昧的此岸渡往智慧的彼岸。
教堂的趣味「尋寶」活動
我有幸在教堂參加了一次趣味「尋寶」活動。教堂裡的工作人員為來訪者發了放大鏡、望遠鏡等幾樣道具,讓我們在教堂內尋找指定的圖案。濾色鏡片用來尋找彩色玻璃窗上的圖案,放大鏡用來尋找小圖像,望遠鏡則可以用來尋找祭壇上的耶穌頭像,找齊了可以得到小獎勵。「尋寶」活動讓肅穆的教堂變得生動有趣了。
多次邂逅建築師雷恩
基督教堂學院大門口的湯姆塔由英國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克里斯多福·雷恩爵士於1681年設計建造。這位建築設計師還有很多知名作品,我看到的就有好幾個,比如牛津大學的謝爾登劇院、劍橋大學的雷恩圖書館、聖保羅大教堂、格林尼治天文臺、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等。
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城,猶如進入歷史。」徜徉在牛津大學的各個學院,仿佛暢遊在知識和歷史的海洋,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