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建立完善傳染病疫情的快速應急診斷體系
精準診斷研發平臺
依託華西醫院感染與疫苗研究室及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將在未來1到2周內開展大規模大批量的臨床樣本檢測
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
研究個體感染者的感染細節、感染規律,分析研究治療方案,力爭實現「一人一策」
通過對出院者進行數據追蹤,研究科學康複方案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梁現瑞
2月19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總投資約1億元的精準診斷研發平臺項目和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項目,已於2月10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正式啟動建設,旨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升我省應對急性流行病和未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疫情事件能力。
其中,精準診斷研發平臺將建立完善傳染病疫情的快速應急診斷體系,縮短疫情感染確認等待時間,監測病毒變異,預測疫情發展,並同步建立我省及全國傳染病病原的菌毒種基因庫與預警系統。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重點開展流行病學傳播關鍵因素、傳播路徑、傳播流行趨勢、高危人群精準畫像等多學科交叉研究。
兩個平臺建設情況如何?記者探訪發現,華西醫院正按照「建成一部分投用一部分」的方式推進平臺建設。截至目前,該醫院所做的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檢測準確率接近100%,從一滴血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只需 10到15分鐘。
研究室升級一邊檢測一邊完善平臺建設
精準診斷是規範治療的前提,而精準檢測是前提的前提。
「新冠病毒檢測對防護的要求高,要避免檢測過程中發生傳播、感染。」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說,華西醫院感染與疫苗研究室及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標準高,是精準診斷研發平臺的主要依託。
走進華西醫院新科研大樓,通過清潔區,打開控制門,記者來到感染與疫苗研究室,看到裡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檢測設備。
感染與疫苗研究室主任劉傑說,該研究室按照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以上標準設計、裝修;室內保持負壓,有特定的出風口,確保了病毒檢測的安全性;經過實驗室布置調整、設備安裝與測試等改造升級,已具備檢測條件。樣本進入研究室經過核酸提取、建庫、測序等環節後,產生的數據將被傳送到精準醫學研究中心進行後續處理。
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就在樓上。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文庚說,現階段總體檢測樣本量不大。本著一邊檢測一邊完善平臺建設的原則,精準診斷研發平臺將持續完善功能,縮短檢測時間,提升檢測精度和檢測量,拓展檢測範圍。同時,研究病毒致病機制,力求找到更精準的診斷方式。
按照安排,該平臺預計將在未來1到2周內開展大規模大批量的臨床樣本檢測,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新型冠狀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檢測中心;3個月內全面建成投用,將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疫情控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分析大數據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指導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華西醫院啟動建設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該平臺由四川大學牽頭,省衛健委、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參與其中,建在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
走進該中心,記者看到,一個個形似大柜子的伺服器在高速運轉。
華西醫院黨委書記張偉介紹,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搜集了疫區早期流動人口變化規律、軌跡,防控診斷,治療康復等不同階段的信息,並對其進行分析研判。截至目前,已研究形成10餘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決策建議報告,並完成新冠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對比分析,在新冠肺炎診斷、治療與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的研究正在轉型。」張偉說,該平臺之前的研究重點是宏觀的疾病傳播,現在轉為研究個體感染者的感染細節、感染規律,並對檢測結果建立數據模型,分析研究治療方案,力爭實現「一人一策」,讓診斷、治療更加精準。同時,通過對出院者進行數據追蹤,研究科學康複方案。
按計劃,華西醫院將在一個月內建成集疫情預測、預警、診斷、遠程監控、療效監測、新試劑研發、新技術開發於一體的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及精準診斷研發平臺,持續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