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代強)疫情當前,做好精準診斷、作出科學決策,至關重要。2月19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總投資均為5000萬元的精準診斷研發平臺項目和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項目,已於2月10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正式啟動建設。
一周多時間過去,兩個平臺建設情況如何?記者探訪發現,華西醫院正按照「建成一部分投用一部分」的方式推進平臺建設。截至目前,該醫院所做的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檢測準確率接近100%,從一滴血中檢測出抗體只需15分鐘。
研究室升級,
已完成數百個病毒樣本檢測
精準診斷是規範治療的前提,而精準檢測是前提的前提。
「新冠病毒檢測對於防護的要求高,要避免檢測過程中發生傳播、感染。」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說,華西醫院感染與疫苗研究室及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標準高,是精準診斷研發平臺的主要依託。
走進華西醫院新科研大樓,通過清潔區,打開控制門,記者來到感染與疫苗研究室,看到裡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檢測設備,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在樓上。
感染與疫苗研究室主任劉傑說,該研究室按照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以上標準設計、裝修,室內保持負壓,有特定的出風口,確保了病毒檢測的安全性。經過實驗室布置調整、設備安裝與測試等改造升級,已完成數百個新冠病毒樣本的檢測。
如何檢測?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文庚說,樣本先進入感染與疫苗研究室,進行核酸提取、建庫、測序等環節,再將數據傳送到精準醫學研究中心進行後續處理。
檢測效果如何?張文庚表示,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測序靈敏度高,可以檢測出低拷貝病毒攜帶者,為臨床影像學高度疑似、螢光PCR陰性的病人提供診斷依據,通過識別病毒基因變異、檢測毒力變化、追溯病毒來源,為控制和監測疫情的發展提供重要證據,「我們正在為基因測序做前期準備,已進入樣本收集階段。」
「建成一部分投用一部分。」李為民說,下一步,該平臺將持續完善功能,縮短檢測時間,提升檢測精度,提升檢測量,拓展檢測範圍。同時,研究病毒致病機制,力求找到更加精準的診斷方式,預計3個月內全面建成投用。
分析疫情大數據,
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實現精準診斷,對於個人的微觀治療十分關鍵;而掌握疾病傳播路徑、危險期、致死性及發病趨勢等情況,則對打好宏觀戰「疫」意義深遠。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華西醫院啟動建設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該平臺由四川大學牽頭,省衛健委、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參與其中,建在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
走進該中心,記者看到,一個個形似大柜子的伺服器高速運轉,內部海量數據匯聚,集中處理。
華西醫院黨委書記張偉告訴記者,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搜集了疫區早期流動人口變化規律、軌跡,防控診斷,治療康復等不同階段的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形成了20餘份建議報告,提供給有關部門,為疫情防控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我們的研究正在轉型。」張偉說,該平臺之前的研究重點是宏觀的疾病傳播,現在轉為研究個體感染者的感染細節、感染規律,對檢測結果建立數據模型,分析研究治療方案,力爭實現「一人一策」,讓診斷、治療更加精準。同時,通過對出院者進行數據追蹤,研究科學康複方案。
按照計劃,華西醫院將在一個月內建成集疫情預測、預警、診斷、遠程監控、療效監測、新試劑研發、新技術開發於一體的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及精準診斷研發平臺,持續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指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與疫苗研究室工作人員正在做檢測。(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