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2:2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文 通訊員 祝姚玲
為兒童治療腎結石,往往面臨比成人手術更大的難題。如何在創傷最小的情況下,將「石頭」取出?近日,浙大兒院成功開展省內第一臺兒童超微可視經皮腎鏡手術,在3歲患兒身上僅留下一個針眼狀傷口。
12月15日,記者在浙大兒院湖濱院區病房見到了這位即將出院的患兒,處於術後第5天的他正在病床上玩玩具汽車,狀態不錯,活潑可愛。
3個月前,該患兒因肚子疼痛在當地醫院檢查後發現患有雙側腎結石,父母在網上找到浙大兒院結石診治中心主任燕翔,向他尋求幫助。收治進入浙大兒院後,經過B超等各項檢查,顯示左腎結石1.5釐米,右腎結石1.6釐米,對兒童來說體積較大,醫生建議儘快治療。
燕翔介紹,傳統經皮腎鏡碎石術需要在腰部皮膚和腎臟上打一個直徑約6至8毫米的孔洞,用腎鏡進行雷射碎石,有一定的創傷,常伴有出血和感染,術後需要臥床,疼痛感強,恢復慢。兒童腎臟組織比成人脆弱,抗打擊能力弱,同時復發率非常高,傳統的經皮腎鏡手術方式不太適合兒童,會大大增加手術風險和併發症。
傳統經皮腎鏡示意圖,來自網絡
「過去要打一個比筷子還粗的洞,現在只需在一根很細的針裡,把攝像頭和雷射同時伸進去,粉碎腎裡的結石,術後傷口就是一個針眼,直徑只有1.6毫米,貼上創口貼就好了。」為了降低手術風險,創傷最小化,燕翔決定先行右側超微可視穿刺經皮腎鏡碎石術,3周後再行二期左腎結石微創手術。第一場手術歷時2個小時,過程艱難,好在一切順利,患兒術後無發燒,基本無出血,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
據燕翔介紹,腎結石在成人中發病率很高,在兒童中較為少見,兒童發病率只有成人的五十分之一,然而近些年兒童結石發病率逐年升高,具體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主要與遺傳、先天性尿管畸形、代謝等因素有關。3至4毫米以下的結石可以嘗試保守治療排出,若結石過大時只能通過手術治療。
燕翔提醒,兒童表達能力有限,如果經常不明緣由地哭鬧,出現腰疼、反覆發燒、尿頻、尿液帶血或渾濁等情況,有可能是泌尿系統出現問題,應當及時送醫,通過尿常規、B超排查是否患有泌尿結石。飲食上,建議兒童葷素搭配,多喝水。
16080927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