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職業和生涯發展的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學說,其中舒伯(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整合了發展心理學、差異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及職業社會學的長期研究結果,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
舒伯把「生涯」定義為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生涯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後所有有酬和無酬的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以外還包括與工作有關的各種角色。
根據布爾赫勒(Buehler,1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Lavighurst,1953)的發展階段論,舒伯發展出一個新的詮釋職業和生涯的發展概念模式。他在1953年提出了10個基本主張,在之後出版的《職業發展:研究的架構》(Vocational Development:Aframework for Research)和他與巴克拉奇(Bachrach)合著的《科學的生涯和職業發展》(Scientific Careers and Voc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書中,又進一步發展為12個基本主張,這些主張如下:
(1)生涯是一種連續不斷、循序漸進且不可逆轉的過程。
(2)生涯發展是一種有秩序、有固定型態、且可以預測的過程。
(3)生涯發展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4)自我觀念在青春期就開始發展,至青春期逐漸明朗,並於成年期轉化為職業生涯的概念。
(5)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隨著時間及年齡的漸長,現實因素如:人格特質及社會因素,對個人職業的選擇愈加重要。
(6)對於父母的認同,會影響個人正確角色的發展和各個角色間的一致及協調,以及對職業生涯計劃及結果的解釋。
(7)職業升遷的方向和速度與個人的聰明才智、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價值觀、興趣、人際技巧以及經濟社會中的供需情況有關。
(8)個人的興趣、價值觀、需求、對父母的認同、社會資源的利用、個人的學歷以及其所處社會的職業結構、趨勢、態度等均會影響個人的生涯選擇。
(9)雖然每種職業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興趣、人格特質,但卻頗具彈性,以致允許不同類型的人從事相同的職業,或一個人從事多種不同類型的工作。
(10)工作滿意度端視其個人能力、興趣、價值觀及人格特質是否能在其工作中適當發揮。
(11)工作滿意的程度與個人在工作中實現自我觀念的程度有關。
(12)對大部分人而言,工作及職業是個人人格完整的重心。雖然對少數人而言,這種機會是不重要的,或甚至是不存在的,社會活動及家庭才是他們人格完整的中心。
中國的先賢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早已體會到生涯是分階段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舒伯與其不謀而合。舒伯認為,人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與職業發展有著相互配合的關係,人的生涯發展會伴隨著年齡的成長而遞進,每個年齡階段各有其生涯發展的任務。他將人的生涯發展分為成長growth(兒童期)、探索exploration(青春期)、建立establishment(成年前期)、維持maintenance(中年期)、衰退decline(老年期)五個階段,每一階段又分別包含幾個子階段:
1. 成長階段(出生—14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經由與家庭、學校中重要人物的認同,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此階段的一個重點是身體與心理的成長。透過經驗可以了解周圍環境,尤其是工作世界,並以此作為試探選擇的依據。成長階段的三個子階段如下:
(1)幻想(fantasy,0—10歲):以需求為主,角色扮演在此階段很重要。
(2)興趣(interest,11—12歲):喜歡是抱負與所從事活動的主因。
(3)能力(capacity,13—14歲):能力佔的比重較大,也會考慮工作要求的條件。
2.探索階段(15—24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有:自我概念與職業概念的形成、自我檢視、角色嘗試、學校中的職業探索、休閒活動與兼職工作。探索階段的三個子階段如下:
(1)試探(tentative,15—17歲):會考慮自己的需求、興趣、能力、價值與機會,並會透過幻想、討論、課程、工作等嘗試做試探性的選擇。此時的選擇會縮小範圍,但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未來的學習與就業機會不是很確定,所以現在的一些選擇以後並不會採用。
(2)過渡(transition,18—21歲):更加考慮現實的狀況,並試圖將自我概念實施。
(3)嘗試(trial,22—24歲):已確定了一個似乎是較適當的領域,找到一份入門的工作後,並嘗試將它作為維持生活的工作。此階段所選擇的工作範圍會更縮小,只選擇可能提供重要機會的工作。
3.建立階段(25—44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憑藉嘗試錯誤以確定前一階段的職業選擇與決定是否正確。若自覺決定正確,就會努力經營,打算在此領域久留。但也有一些專業的領域,還未嘗試就已開始了建立階段。其子階段如下:
(1)嘗試(trial,25—30歲):原本以為適合的工作,後來可能發現不太令人滿意,於是會有一些改變,此階段的嘗試是定向後的嘗試,不同於探索階段的嘗試。
(2)穩定(stabilization,31—44歲):當職業的型態都很明確後,便力圖穩定,努力在工作中謀取一個安定的位子。
4.維持階段(maintenance,45—65歲)。
主要任務是:守住這份工作,繼續將它做好,並為退休做計劃。
5. 衰退階段(decline,65歲至死亡)。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在體力與心理能力逐漸衰退時,工作活動將改變,必須發展出新的角色,先是變成選擇性的參與者,然後成為完全的觀察者。子階段如下:
(1)減速(deceleration,60—70歲):工作速度變慢,工作責任或性質亦改變,以適應逐漸衰退的體力與心理。許多人也會找份代替全職的兼職工作。
(2)退休(retirement,71歲至死亡):有些人能很愉快地適應完全停止工作;有些人則適應困難、鬱鬱寡歡;有些人則是老邁而死。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舒伯的核心概念,指個人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及人格特徵等方面的認識和主觀評價。生涯發展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工作滿意的程度與自我概念實現程度成正比。
生涯彩虹圖
1976到1979 年間,舒伯在英國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後他提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新觀念--生活廣度、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觀(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這個生涯發展觀,除了原有的發展階段理論之外,較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論,並將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交互影響的狀況,描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這個生活廣度、生活空間的生涯發展圖形,舒伯將它命名為「一生生涯的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1)橫貫一生的彩虹--生活廣度
在生涯彩虹圖中,橫向層面代表的是橫跨一生的生活廣度。彩虹的外層顯示人生主要的發展階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齡:成長期(約相當於兒童期),探索期(約相當於青春期),建立期(約相當於成人前期),維持期(約相當於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約相當於老年期)。在這五個主要的人生發展階段內,各個階段還有小的階段,舒伯特別強調各個時期年齡劃分有相當大的彈性。應依據個體不同的情況而定。
(2)縱貫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間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圖中,縱向層面代表的是縱貫上下的生活空間,是由一組職位和角色所組成。舒伯認為人在一生當中必須扮演九種主要的角色:兒童、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和退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