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養娃那些事 2020-08-12 22:00
■【關注】成都養娃那些事各平臺號,收穫雞娃攻略,助您孩子早日成為牛娃!
■ 本文1852個文字,閱讀全文約5分鐘
有時候看北上的雞娃路線圖,總是覺得距離感,因為不像北京有八少八素,人大附早培這些超常兒童的早期培養氛圍,除了「5+4」模式,大部分成都家庭都是按部就班在高考這個體系下雞娃。
教育這回事,資源的差異決定了方向的差異。
現在不但沒有早期超常兒童的選拔氛圍,連原來的雞血民辦也轉而搖號入讀,所以,什麼才是更為合適的參照樣本?接地氣一點就是以始為終,看看成都本地學霸的成長土壤,看看哪些是夠得著的,哪些是遙不可及的。
2020高考戰罷,高分學霸的成長史在媒體面前一覽無遺,透過他們成長路徑,我們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學霸產生的先天和後天要素。
結論很明顯,大多數的學霸造就都是三方努力的結果(家庭要素、學校要素、孩子自身要素)。當然並不見得平均用力,但基本結果守恆,單個要素此消彼長。
家庭層面
理科生:
文科生:
教師、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家庭比重很高,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很多統計數據都有顯示,而且全國各地情況差不多。
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這些家庭普遍學歷水平中上(大學及以上學歷),對知識改變命運的規律(見證或親歷)相對認可,也有知識代際傳遞的動力。
其二:這些家庭事業氛圍相對比較穩定,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而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在孩子習慣和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能保持一致性。
其三:教師、公務員家庭比較熟悉考試升學體系,而且容易獲取升學相關的信息和資源。
當然有時間,願意花時間陪伴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學校助力
學校在學霸成長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從上述學霸的擇校歷程中也可以看到端倪。
理科生
文科生:
這批高考生源也就是2017年的中考生,2008年小學入學,那時候的生源依舊是層層篩選後的生源,依舊還有外地生考試,對於學區房的要求也沒有現在高。
關於小學:
名校效應不明顯,名單裡小學來自傳統五朵金花和青二、錦二的有,但並不是多數,所以要知道學區房到底在升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只能持續關注這個對應數據的變化。
另外可以看看三小聯中進入四七九的數據,其實並不多,說明如果無法進入三小聯中最好的班,進四七九的機率還沒有私立高。
但問題同樣在那裡,失去掐尖能力的私立和生源回流的公立,未來誰主沉浮,很難說,新格局尚未形成,變數太大。
關於初中:
其實都看的很明顯了,五朵私花和三小聯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了,是主流。大家都曉得好初中才有好高中,可想而知2017年前後的小升初還是很激烈的。然後2020年的小升初就成了如今這個樣子了。
關於高中:
成都學霸基本被公立四七九+成外實外嘉祥包圓了,零零散散的穿插著一兩個其他學校的。高中比初中的群聚效益更明顯。
特別注意就是兩匹公立黑馬:四十九中和金堂中學(突然覺得成華之光閃耀)
當然,隨著新政出臺,公立私立之間是否會出現此消彼長,新的博弈已經開始,未來學校的出口成績值得拭目以待。
不過因為有中考和中考率在那裡收口,無論初中如何風雲突變都無法撼動成都四七九的地位,只有「縣中」模式的綿陽在隔岸觀火。
孩子耐雞
無論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力有多大,最後都是作用在孩子這一環上,這兩個因素要發揮作用,孩子耐雞很關鍵,否則孩子的青春期撞上父母的更年期,那就是欲速則不達。
高考學霸的孩子我也沒有親眼見過,只知道都說不是死讀書類型,多才多藝又樂觀豁達,但這不又是家庭培養的效果嗎?
看完學霸的擇校路徑,有兩個關鍵點:
1、相較於小學,初中一定要想辦法進名校,無論是公辦還是私立,概率決定結果。
而現在公立初中的入口是劃片搖號,所以學區房是一條路,但劃片搖號的學校最好的班肯定還是成績為王。私立初中的入口也是搖號(含直升),憑運氣多一些,但私立學校一般膽子要大一些,加工手段更雞一些,相信生源路徑也會多一些。
2、高中,無論是中考進去的,還是指標到校進去的,進高中名校也是高考保險器,聽起來好像是廢話,但留在私立系統的高中名校還是去公立的高中名校,不同的選擇會影響衝刺清北的機率,這是學霸的煩惱,普娃不用懂。
作者丨成都菲媽
■【關注】成都養娃那些事各平臺號,收穫雞娃攻略,助您孩子早日成為牛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讚、轉發、收藏一下哦
孩子的旅程,漸行漸遠
讓我們結伴陪你走一程
相關數據來自於成都商報教育發布